大凉山写生

江山春

<h3>一、距离</h3><h3><br></h3><h3> 且走开退远一些,保持距离。这是绘画里面用来调动视觉体验,控制整体性的方法。</h3><h3> 语言不通的距离够远了,彝族老人彝语夹川味的普通话,令人困惑。从距离2363公里,到面对面四目相对,手舞足蹈,眼睁睁看着距离缩短到咫尺,却只能口口声声自说自话。</h3><h3> 距离果然不断在产生距离,交流恰到好处即可:坐稳勿动,一百元一餐饭。</h3><h3> 不过几日,也便熟识了。兜售核桃,推荐模特,大家各有各的欢喜,一派详和。再过几日,便放松起来,聊天、喝水、打哈欠,一旦休息就踪迹不见,这自然也是熟识的套路,可控的范围。</h3><h3> </h3> <h3><br></h3><div> 退远些不会这般复杂,自觉纠缠细节,自诩敏锐,却难免大小莫辨,轻重失衡。</div><div> 拿捏距离,要把事物看小,看轻,方便了拿和捏,模糊些也会有距离感,两下都不容易,要宽容。</div><div> 日子一天天过去,画布一张张涂满,日子与画自然而然就距离自己远了,方便得很,不用退。</div><div> </div> <h3>二、真实</h3><div><br></div><div> 眼见为实,未必。</div><div>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骨和心都在内里,寻常的眼看不到。</div><div> 中国古代肖像画,讲究"阴察、默识、传神、写心"的步骤和功夫,循了此法,我总躲在一边默默的看,也总会发现,一个人的千变万化,难以琢磨。</div> <h3>  阿什木金扎,一个彝族老妈妈,一脸的骨相苍茫,神釆浑朴,初来做模特时与另一位阿妈一起发难,坚持加价,语调铿锵,频频摇头,我费了半个小时的唇舌,才令她勉强落座。而后又瞌睡应酬,兜售核桃,一经休息就踪迹不见。于是停用几日,她便把孙儿几个推到眼前,竭力引荐。</h3><h3> 一日晚课,我瞥见她席地而坐,唤孙女来为她贴膏药,孩子手法灵巧,一看便是精熟了的。她随着敷贴的动作呻唤几声,就势把孙女搂着爱抚,那动作,更是精熟,表情,温暖慈祥,一扫白日的精明与计较。询问下来,得知她竟独自带着十个孙儿,心有所感,于是再约再画。<br></h3><h3> </h3> <h3>  隔日,我正在聚精会神描绘她的面相,有学生凑在我耳边低声念叨,说她如何在核桃上价格翻倍,如何霸占捐赠衣物,如何扯谎虚报孙儿数量……彼时我正把她画的很堂皇,一时竟也犹豫了片刻,不知如何继续,但也终于作罢——画里可以容纳几分真实?<br>  真实是真的,画是假的,这个道理不复杂。</h3><div><br></div> <h3>三、效率</h3><h3><br></h3><h3> 效率是一个描述生产力的术语,不适用于艺术。</h3><h3> 效率是说实现同一效果所消耗的时间,等效而用时少的,称之为高效,反之为低效。然而画得又快又好,高效多产,是应当警惕的。</h3><h3> 效果本来也是个好词儿,然而若直奔效果而去,轻车熟路,以至于洋洋自得,事情就坏了。</h3><h3> </h3> <h3> 2014年上海博物馆做印象派展览,马奈、莫奈、雷诺阿,卡萨特、德加、毕沙罗,一众人等悉数登场,中间夹着几张布格罗——学院派画家不仅仅是题材讨喜、画面精致,更重要的特征是画面靠谱、套路很深,一出手就中规中矩、自信满满,不像印象派画家的画面那般一路的跌跌撞撞,寻寻觅觅。哪个好看?譬如恋爱,印象派画家个个如同初恋,懵懂真挚,锲而不舍,学院派画家呢,不好意思,那就是情场老手,举手投足,一股自得完满,轻车熟路的气息,效率太高了。</h3><div> 这道理看别人明白,看自己就容易糊涂。一个彝族老妈妈,几次都要急赤白脸的强做模特,倒把面相破了,总是落选。自己如何?别得意,恐怕也和那个老妈妈是一般的修为吧。</div> <h3>四、速度</h3><h3><br></h3><h3> 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绘画因素,隐藏在知觉的行为层面,它与直觉和记忆相关,又与判断和解析相涉。在绘画中,速度是一个关键的弹性节奏,几乎仅仅是改变肢体运动的频率,就可以转换思维和感受的方式。</h3><h3> </h3> <h3>  迎面丢来一个球,速度不会慢,无论你决定躲开还是伸手接住,大脑都会在一瞬间判断来物的大小、形状。这一瞬的功能,画画时用得少了,毕竟模特不会一猛子扑过来。但打动和吸引画家的,只能是一瞬的知觉,意象与知觉一猛子撞在一起,来感了。</h3><div> 当工作进入到稳健和舒缓的状态时,需要警惕无的放矢,累积的丰富未必增益秩序,有时得胡乱涂两下,改变一下身体与知觉的惯性,往往奏效。身体替代思维把舵,近乎于原始的巫术,偷用一下,也可就势反思理性的捆绑。</div><div> </div><div><br></div> <h3>五、语言</h3><h3><br></h3><h3> 语言的纯粹化是艺术的基本目标之一。</h3><h3> 诗是文字的纯化,歌是语言的纯化,绘画是视觉的纯化。</h3><h3> 彝族文字象形,写起来近乎于画字。掌握和使用彝族文字的,经常是毕摩——掌管祭祀、祈祷、占卜和通灵驱鬼的彝族神职人员。请来一位毕摩画像,结束时看他签名,一笔一划如做功,让人看不懂看不够。象形文字在形与意之间游走,纯粹得恰到好处,于是便美轮美奂起来。</h3><h3> 具象绘画源于抽象,恰似抽象绘画源于具象,各自向对方皈依靠拢,是正路。</h3><h3> </h3> 六、尊严 <div>  尊严是最基本的道德,生存却是永恒的法则。 </div><div> 凉山彝族地区穷,法则的强憾远过于轶序与规范。 </div><div> 初来时感觉良好,模特不贵,资源丰富,供超所求。而后发现这里着实贫困,自然有热心的同学捐钱捐物,散布善意。最后却得知,这一点点善意,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谎言、计算、偷盗与恃强凌弱,甚至在十岁左右的孩子们中都不能幸免。 </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慈善的起点若是弥补缺失,那面临的是无底之洞,缺失未必是消极的,也会成为磨砺人格的材料,在缺失的状态下磨砺出的尊严,往往是最为健全的人格。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经典绘画中努力表达的正是这种人性的健全,米勒与梵高都是这一路。试图展示残缺、换取怜悯的画,和人一样,是以生存的名义践踏尊严,同样不是健全的人格。</font></h3> <h3>七、角度<br></h3><h3> 雕塑是不存在角度问题的,因为雕塑要全面的统摄和观察,每个角度都是平等的。绘画不一样,一个模特坐在那里,总要绕上几圈儿,在心里为各个角度排出高低优劣,选一个最佳的画来。<br></h3><h3> 所以画久了,总是偏见。</h3><h3> 偏见就是偏执的角度,角度一词就是为了偏见。</h3><h3> 所以做雕塑时工作室里一团和气,不会为位置争抢,画室不一样,会抓阄,会谈判,时常红了脸。</h3><h3> </h3><h3><br></h3> 绘画会把各种印象综合在一个角度表现,雕塑会把各个角度综合为一种印象,其实是一回事。 <div>  一个大眼睛的彝族小女孩,初来时令人惊异的是她的美丽,再过几日令人唏嘘的却是她的境遇。象所有的留守儿童一样,她的生活里有着巨大的缺失,不同的是,她是弱势群体里的弱势,沉默者中的沉默者。她的隐忍与坚韧远超出她的年龄,面对着生活赋予她的这份粗砺的礼物,她没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在这一波慈善的浪潮下,她也受益,但更受益者,总是不择手段捍卫自己受益权利的人,这样的冲击当然会比善意来的强烈,于是她愈加沉默隐忍起来。 </div><div> 绘画表现不能像小说一样铺陈,只能用瞬间指涉永恒,一张彝族小女孩的肖像,怎能囊括如此复杂的面向?我只想留下她顾盼的神情,健康、单纯和美丽,或许这神情会随着时间的磨砺而流逝,也或许这份朴实会发展出宝贵的人格。画有画的命,人有人的命,各有各的限度,如此而已。<br></div> <h3>八、遗忘</h3><h3> </h3><h3> 一笔跟着一笔,前笔被后笔覆盖,是遗忘。</h3><h3> 读画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判断前笔与后笔的纠葛,挖掘被覆盖的遗迹,假想跟进大师的思维,仿佛眼睁睁看到一般。</h3><h3> </h3> <h3> 晚近大师留有视频,善莫大焉。看贾科梅蒂视频,笔笔覆盖,找来找去。遗忘的存在也是存在,甚至更有力。遗迹便是这样,沉甸甸的残缺不全,引人入胜。</h3><div> 中国画讲究气韵酣畅、笔笔生发,不要这股沉重的轴劲儿,是肯定当下境界的艺术。无所谓遗忘,要的是飘飘欲仙吧。</div> <h3>九、缺失</h3><h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h3><h3> 每年的中秋,总和家人分离,守着学生,每日画画教学,充实的很,不以为缺。</h3><h3> 每个学生,各有性情,性情里也难免有缺陷,遇事引导,不成也就作罢,下次再说。</h3><h3> 每张画用十足力气,总是诸多遗憾,却放不下,憋着明日较劲儿,挺累。</h3><h3> 一月三十天,圆满一夜,这道理天上挂着,却悟不到。</h3><h3> 做艺并不只是精益求精,还有收放取舍,缺失既是常态,那怎么在常态里做出滋味来,是智慧。</h3><h3> 所以,学着抱残守缺,是向好的开始。<br></h3><div><br></div><div> 2018年9月 于四川大凉山</div>

彝族

绘画

模特

距离

缺失

角度

遗忘

画家

知觉

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