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非之~食草动物篇

滕燕亭

<h3>非洲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贫穷、落后、炎热、野蛮、骚乱、战争等等是关键词。而事实上,有些印象并不符合事实。比如炎热,我们的下意识里一是非洲基本上都是黑人,如果非洲不热,那里的人怎么就都是黑人了呢?二是非洲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我们中国即便是最南边的海南岛,纬度位置还是在北纬18°10′-20°10′之间,距离赤道还有1900多公里夏季尚且热到那样一个程度,如果在赤道南北两侧的非洲国家如何能不热? 我在去东部南部非洲之前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当我于2014年第一次踏上东非肯尼亚国之后,这个印象便彻底颠覆了。 原来,东部非洲,特别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几个国家,地理位置虽然就在赤道两侧,但是,他们却都地处高原地带,平均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之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自然常识,即,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度,这样,我们就不难算出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实际温度了。因此,东部非洲特别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这两个国家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6度左右,这里没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因此来到这里,气候宜人,气温凉爽,加上非洲草原上水草丰茂,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几百上千种的动植物会生长在那贫瘠的非洲大陆上生息繁衍、绵延不断、浩荡如流。 非洲国家的人民普遍为黑人并不是因为热,而是人种的缘故,就像亚洲普遍为黄种人,欧洲普遍为白种人一样,只是人种的分布而已,与气候没有关系。但是,非洲的贫穷与落后却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既有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有智商进化问题,既有基础落后特别是教育落后的问题,也有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问题。这需要非洲国家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慢慢得到改变。 瑕不掩瑜,非洲特别是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特别是他们那里的独一无二的、丰富的、震撼人心的动植物资源真乃是非洲最大最宝贵的财富,它让全世界看到了非洲的魅力,也让全世界看到了非洲的希望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妙愿景。 我第一次踏上东部非洲肯尼亚是在2014年的7月,短短十几天的浏览只能算是蜻蜓点水,但却让我有了再次走进非洲的冲动。2016、2017年我又两次走进南部非洲的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给我的总体印象是:非洲虽然落后,虽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民,那里的动植物真的太值得我们去参观、去拜谒、去尊敬、去思考、去回味了! 2018年7月底至8月中旬,我再次参加了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暨北京环球摄影文化有限公司组织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两国动物大迁徙拍摄活动,再次走进东非,再次受到震撼和感动,也再次拍到了让我心仪的照片,在此与我的朋友们分享。鉴于拍摄的动物种类太多,特将照片分类编辑。分别为:食肉动物篇、食草动物篇和禽鸟篇。拍得不好的地方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今后,如果我的身体允许的话,我可能还会再去非洲!<br></h3> <h3>这是在坦桑尼亚阿鲁沙拍到的长颈鹿。长颈鹿在非洲见到并不新鲜,但是,就在眼前十几只群体活动还是很少见到的。其实,长颈鹿本是群居动物,但是,由于他们的生存条件有限,无法像角马那样繁衍迅速,因此,数量总数在非洲草原上显得并不庞大,三五成群为常态,十多只在一起就不多见。之所以在坦桑尼亚阿鲁沙这里会见到多只长颈鹿在一起的景象,估计跟这里的树木、灌木茂盛有利于长颈鹿生存生活有关。</h3> <h3>单只的长颈鹿在荒草、绿树、灌木和丘陵的衬托下显得色彩艳丽、伟岸挺拔。</h3> <h3>正面照是不是也别有韵味啊!</h3> <h3>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全年都可以发生交配,高峰在雨季。孕期15个月,每胎产1仔,生下来的幼仔身高1.8米,出生后20分钟即能站立,出生后数小时幼鹿即可奔跑,并与其他已经出生数周的小鹿毫无区别。<br></h3> <h3>然而出生的前两周幼鹿多数时候伏在地上静卧,受母鹿的庇护。虽然成年长颈鹿由于个头硕大不惧敌害的侵袭,幼鹿却会遭受狮子、豹和鬣狗的攻击。只有大约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br></h3> <h3>成年长颈鹿与它的正在成长的子鹿在一起觅食</h3> <h3>已经长大的长颈鹿虽然没有父母那样的伟岸高大,但魅力已经充分展现,对外界的好奇似乎是它们这个阶段的偏好。</h3> <h3>幼鹿的活动还须父母的庇护,紧紧跟随在妈妈的身边躲避食肉动物的杀戮是幼鹿的本能,唯一的保证就是不离开妈妈寸步。</h3> <h3>长颈鹿虽然体格硕大,但由于食草动物的共性使然,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其它动物,而是与其它食草动物和谐共处,共享非洲草原的富饶与美丽。</h3> <h3>在非洲草原上看到斑马的数量和概率仅次于角马和羚羊,属于种群和数量非常之多的食草动物之一。但是,很有趣的值得拍下留作纪念的瞬间并不多,因为它们的习性除了身上的纹路醒目以外,其它如同家畜骡马没有什么太多不同。而这次在肯尼亚草原却恰巧碰到两只斑马嘻戏场面,很少见到,也很有意思,于是,拍下一组。这里取其中几张与朋友分享。</h3> <h3>这是斑马饮水时的情景,是不是很有秩序又小心翼翼的?它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h3> <h3>角马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角马属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 角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长得牛头、马面、羊须。头粗大而且肩宽,很像水牛;后部纤细,比较像马;颈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长长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纹。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颜色也因亚种、性别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角马个头硕大,体重可达270公斤,一般寿命都在15到20年左右。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br></h3> <h3>这种明明是牛像却偏偏说是马的动物有点我们国内通常说到的四不像。头像牛,脸像马,胡子像羊;前半身像牛,后半身像马,这种非洲草原上特有的食草动物~角马,是非洲草原上种群数量最大的牛科狷羚亚科的角马属。著名的“天国之渡”的动物大迁徙就是围绕着角马在非洲旱季时节从非洲东南部向西越过肯尼亚的马拉河寻找可觅食的青草以及水源所展开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上百万只的角马分成若干只队伍冲向马赛马拉河。</h3> <h3>角马行进方式也很有趣,他们经常不是直线前行,更多的时候是蜿蜒曲线蛇形往前奔,是习性所致还是障碍所为?是避险需要还是走错方向后的纠偏?不得而知。</h3> <h3>  知道的这是角马边走边吃的自然状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开车放牧呢。</h3> <h3>角马喜欢群居,群体是它们在自然界生存的法则。在水草丰美的雨季,通常它们10-20只左右结成一个家庭团体,自由生活,生儿育女;在食不果腹的旱季,角马会自觉地组合成几十万只,甚至上百万只的大团体,团结在一起,长途奔袭,寻找新的草场。</h3> <h3>聚集中的角马头群在遇到前方有阻碍的情况时会主动停下来观察,只要不是危及他们的生命的敌人的时候,他们会在一边让你先过,然后它们再继续前进。</h3> <h3>角马生活在非洲的中部和东南部。雨季期间(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马。但到了旱季 (7月~9月),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br></h3> <h3>在非洲肯尼亚有一条马拉河,这条河是角马迁徙必经之路,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万头角马从3000公里外的坦桑尼亚迁徙到这里。角马的主要天敌是狮子、鬣狗和非洲猎犬,但角马渡河马拉河时有种动物是在必然要遇到的杀手:世上最大、最为凶残的尼罗鳄。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马拉河都会上演鳄鱼捕杀角马的血腥场面。这个迁徙的节点被称之为“天国之渡”。<br></h3> <h3>游过对岸的角马突然发现除了峭壁高崖没有出口,于是它们就拼命地向上攀爬欲图闯出一条道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爬上去的万幸,爬不上去的滑下来或者翻滚掉下来,再接着爬。</h3> <h3>很多时候,大量的角马游过马拉河后就处于这样的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原地打转的窘境。</h3> <h3>顺利度过马赛马拉河的角马群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飞奔,寻找它们自己暂时的栖息之地。</h3> <h3>薮(音sòu)羚:体长100-125厘米,肩高90厘米,重量45-80千克。雄性略大。主要呈棕红色或黄褐色。它们有明显的垂直斑纹,雄性具螺旋形长角。共有11个亚种,皮毛和脸部的白色条纹和斑点具有不同的图案,这取决于分布地理不同的亚种。 <br></h3> <h3>薮羚是非洲羚羊社交性最低的动物。经常单独出现,虽然有时会发现一小群雌性和它们的幼羚。是植食性物种。吃草类和大量植物的叶子、树枝和花朵。<br></h3><h3> 画面中右侧偏下有一只非洲疣猪,即中国的野猪,按说,野猪也有食肉习性,起码以前我是一直这样认为,但没成想今年在坦桑尼亚的特鲁沙看到的这一幕却彻底颠覆了我以前的认识,原来这非洲疣猪也是可以与食草动物和谐相处的。</h3> <h3>高角羚,也叫黑斑羚。学名:Aepyceros melampus(Lichtenstein, 1812),牛科高角羚属的一种动物。体重40-60千克,肩高约 75-100厘米。行动敏捷,奔跑迅速,以其优雅的姿势和杰出的跳跃能力而出名。受惊的时候,它们可以跳起 3米高,9米远。皮毛呈金黄色、红色或红褐色,腹部是白色。两条腿上各有一条垂直的黑条纹,后蹄有一族黑毛。雄性高角羚有像小竖琴一样的角。<br></h3> <h3>非洲螺旋弯角羚。</h3> <h3>黑斑牛羚。</h3> <h3>非洲小瞪羚。</h3> <h3>长尾猴属(学名:Cercopithecus):共有18种,是猴科中最大的类群,如狄安娜长尾猴、青长尾猴、白额长尾猴、德赖斯长尾猴和白臀长尾猴等。昼行性。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食性比较杂,通常四肢基本等长。雄性通常较雌性毛色鲜艳。 看这只长尾猴一脸的无辜相,好像在告诉人们,捡拾客人丢下车的食品错不在我啊!不让吃我就不吃不就完了嘛!</h3> <h3>长尾猴分布于非洲,栖息于森林。一些种类为非洲最常见的猴类,大部分长尾猴属的动物已受到生存的威胁,甚至濒临灭绝。<br></h3><h3> 小长尾猴像个人似的坐在枯树枝上看着妈妈在捡拾草籽干果,等妈妈吃饱了好来喂自己。</h3> <h3>等待中又跑过来一只哥哥凑热闹。得,只得继续等待了,趁此机会,看看周边风景吧。</h3> <h3>如此盘坐在树丛枝头是不是够惬意?既不耽误品尝美味树叶,又不耽误观敌瞭阵,一举双得吧?</h3> <h3>这是非洲长尾猴的另一枝类,也是一只成年公猴,显得老成持重。</h3> <h3>疣猴(学名:Colobus):猴科的一属。有5种,躯体纤瘦,鲜明的颜色很吸引 人。疣猴臀疣小,尾长,尾端部常有毛,有的成球状;颊囊小;拇指已退化成一个小疣,故名;胃很大且复杂,内分成数瓣,以适应从营养不丰富的树叶里吸取养分。 <br></h3> <h3>非洲疣猴栖息于热带丛林中,或接近草原的树林中,主要吃植物的嫩芽和叶,同时也吃野果和谷物。每群9-13只不等,由成年雄性率领,用宏亮的声音来保卫领地。动作灵敏,能在树枝之间做长距离的跳跃。由于毛皮漂亮,遭到人类捕杀,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威胁,非洲各国已把疣猴列为珍贵保护动物。<br></h3> <h3>  黑白疣猴毛色为黑白相间,身体两侧长着斗篷一样的白色长毛,从肩膀向下延伸到整个背部。轻盈的体态和长长的四肢,身形较一般猴子大和重,臀疣很小,美丽飘逸的尾巴比身体还长,有时超过1米,分黑白两段,尾巴尖常有一绺浓密的白毛。 黑白疣猴栖息于热带雨林,以及成熟的次级雨林,山地和沼泽森林,或接近草原的树林中,偶尔出现在沿海沙丘和森林草原。<br></h3> <h3>疣猴算得上是猴类中最漂亮的种类,因为它们身上的毛色多种多样,长得也十分滑稽可笑。疣猴臀疣小,尾长,尾端部常有毛,有的成球状;颊囊小;拇指已退化成一个小疣,故得名:疣猴。。<br></h3> <h3>疣猴胃很大且复杂,内分成数瓣,以适应从营养不丰富的树叶里吸取养分。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 <br></h3> <h3>这是我们在坦桑尼亚阿鲁沙拍到的就像我们家庭养的小鹿狗般大小,一查资料果然叫犬羚。<br></h3> <h3>  犬羚是体型细小的羚羊,英文名称为Dik-dik,就是以它们发出的声响来命名的,主要生活在南非及东非的灌林。<br></h3> <h3>犬羚肩高约30~40厘米及体重3~5 公斤。它们有着较长的鼻子及一层软毛皮。额顶的毛发竖起,而雄性的额毛有时部份地遮盖短少及环状的角。犬羚属一般都是半夜间行动的动物,主要在黎明前及黄昏后进食。在非洲草原食肉动物的食物链上是巨蜥、鹰、蟒蛇、野猫、狮子、猎豹、土狗、胡狼的猎物和食物。<br></h3> <h3>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动物还有很多,比如羚羊就还有几十种之多,仅我拍到的也有十种左右,碍于篇幅的需要,我无法一一展示给大家,还请谅解。还是那句话,如果您有时间、有兴趣,不妨扎找个时间非洲特别是东部和南部非洲走上一趟,就可以亲眼目睹各种各样的食草动物同时展现在您面前的令您快乐无比的精彩场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