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 color="#b04fbb"> 见 证 </font></b></h1><h3>文/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邾城六小 游惠平</h3> <h3>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熟悉的旋律,娓娓道来的歌词,这是唱遍中国各地,唱进家万户的《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画的圈,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h3><h3><br></h3><h1>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h1><h3><br></h3><h3> 秋晨,微凉宜人,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秋风,翻开了许多尘封的记忆,那些被收藏的往事,像沉静太久的梦,在秋蝉的呢喃中,悄然苏醒。那些岁月的过往,装订在苍茫的素笺上。</h3> <h3> </h3><h3><br></h3><h3> 他,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衣着朴素,大约七十多岁。她,一袭黑发,披在肩后,知性优雅,大约四十出头。她挽着他的手在校园的树林中散步。园子里的百年松树,苍劲有力,深入高空,早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打在他的脸上,橘黄色的光芒给他罩上一层淡淡的光。他,还是习惯将两手放在背后成交叉状,深情地说道:“40年,整整40年,40年前我还是一位民办教师”。</h3><h3><br></h3><h3> 40年前,一座村小坐落在村子的后面,中间隔着一条小河。村小是用红砖砌成,一排房子,一共有五间教室,一间办公室。教室的外墙写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时的他,是这所学校的民办校长。那时农田还没分到户,寒暑假老师们还要参加大集体的劳动。80年代初,因为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1984年,新洲区政府、区教育局响应了党的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民办教师转正的政策和措施。民办教师转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尊师重教。它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意义。对二十一世纪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等都有着重要启示。他就是在那一年跨入了国家教师的行列。</h3><h3><br></h3><h3> 如今的那所小学已成为村民活动的场所。</h3><h3><br></h3><h3> 1985年,那年,他39岁,她10岁。他携家人一起来到了新洲区第二中学,成了教务处一名教务员。他和她一起见证了新洲二中发展的历程。那时,学校校舍、办公条件都有限。所以办公室设在了徐源泉公馆的一楼靠天井的一间小房间。徐公馆,面向市井,楼台相间,亭池错落,游廊四护,古木掩映。既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具西方建筑特色。门楼上写有“震旦延辉”四字。内造木楼,巧夺天工,镂空人、物、兽、鸟雕像栩栩如生。东南有正源小学,正源中学。花园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赏心悦目,美不胜收。</h3><h3><br></h3><h3> 每天,老师们会送来一些手写试题,让他用钢板刻字。他至今还记得,昏暗灯光下,一张蜡纸,覆盖在钢板上,铁笔“吱吱吱”响。那时一坐便是好几个小时,七八张蜡纸刻下来,肩酸脖子痛,笔杆压得中指发红起窝,日久生茧。刻完后,送给同事用油墨滚子来回推推拉,试卷便这样应成功了。</h3><h3><br></h3><h3> 那时办公条件虽差,但能在古色古香的徐公馆里办公也是一种乐趣。</h3><h3><br></h3><h3> 从钢板刻字到“四通打字”再到现在的“一体机”。这就是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h3> <h3> </h3><h3> </h3><h3><br></h3><h3> 2002年因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决策下,原来的正源小学、正源中学搬迁至别的地方。新洲区第二中学和新洲区师范学校合并了。合并后的新洲二中,在几任校长的呕心沥血的管理下得到了腾飞式的发展。</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改革开放以来,新洲二中继承和发扬老二中的优良传统,努力开拓创新,全面实施和谐教育,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先进的文化思想和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现代意识融合起来。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构建起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制度保障体系。一代名校在新世纪又腾飞了起来。“开拓精神、科学精神、团结精神”是新洲二中腾飞的翅膀。“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充实自我”是二中人立足的基石。“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有为还有味”是二中人奋斗的动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当教师满意的干部”是二中人追求的目标。在“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学思想和“从学生信心、兴趣起步,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下,秉承“厚德益智”的校训,弘扬“严格、认真、求实、创新”的校风,全面实施“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完善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使学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人文化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轨道。</h3> <h3> “老师好”!突然,一声悦耳的问候在耳边响起,是和他或是她说话吗?她疑惑地转过头,收回四顾的目光寻找声音的来源,一位身穿校服外形俊朗的男孩正微笑注视着她从旁边走过。她惊愕片刻后猛然醒悟,原来,他把晨起散步的她当做成学校的老师。好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她不由从心底发出赞叹:如此自信、大方,这难道不是教育的进步吗?</h3><h3><br></h3><h1> 打造快乐学习校 风景这边独好</h1><h3><br></h3><h3> 夕阳西沉,霞光满天,落日的余晖洒满校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置身其中美不胜收,真正感叹那句老话——最美不过夕阳红。他和她又漫步在这如画的校园。她说:“爸,新洲二中这些年的确发展很快,我们学校邾城六小这几年也是突飞猛进”。</h3> <h3> 2012年,经新洲区政府、区教育局商订,原来的城南小学迁至城关高中,就是现在的邾城六小。这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也是目前新洲区小学学校中面积最大、生活设施最完善、年招生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
尽管,邾城六小的发展得到了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创业难”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学校社会认可度的提升,这两年,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源爆涨,绝大多数的生源来自农村,学校共有62个教学班,学生3700余人,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余校长与上级领导协商,从外校指派了一批老师来解燃眉之急。
邾城六小人,提炼并传承“勤奋、尚德、乐学、创新的校训”。推崇快乐学习的理念“学生因为学校而快乐,教师因为学生而快乐,学生因为快乐而发展”。六小师生勤劳奋发,崇尚美德,快乐学习,具备创新精神。学校创造性推行了小学“三六四”快乐学习的模式,立足学校大空间优势,强化教学研究。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课堂教学逐步进入了深水区。课程的先进性与教学的执行力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课堂教学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凭着感觉走。课堂留给学生的仍是索然寡味和辛苦。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试图通过“三六四”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让师生的身心需求得到满足而愉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br></h3> <h3>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也实现了一些重要突破。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心情愉悦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达百分之百,优良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二以上,语言与艺术素质综合测试优良率达百分之百。学校在国际楚才作文竞赛,走进数学王国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省、市、区级以上奖励1803人次。</h3><h3>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学校坚持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学校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职业理想、道德、情感、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
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校园精神得到进一步凝聚,办学特色进一步形成。“三六四”是快乐课堂模式被评为“优秀教学模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聚焦报道推广研究成果。
学校成立了社区与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邀请社区代表、家长参与监督校风、学风,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学校特别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和《家长委员会章程》,定期召开家长指导委员会会议。最大限度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沟通与桥梁作用。
2018年8月底,在美丽如画的邾城六小,神尔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受邀为武汉市新洲区进行了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教育”的国学师资培训。此次培训得到了新洲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所试点学校共计400名教师齐聚邾城六小。19所试点学校的校长分别完成了国学数字化课程采购签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将成为邾城六小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邾城六小,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坦途,随着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就在近几年,学校刚刚获得了“湖北省百强校”、“湖北省语言文字示范校”、“湖北省放心食堂”、“武汉市素质特色校”、“武汉市现代化学校”、“新洲区教育教学先进校”等殊荣。荣誉的背后是六小人兢兢业业的努力和付出,获此殊荣,也是实至名归。在以余校长“大家文化”的浸润下,全校师生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共同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新洲区第二中学,邾城六小,他们的快速发展无疑就是新洲区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新洲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岂止这些?他们以对神圣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实实在在的办学效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一对父女,踏着夕阳的余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