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品尝团圆(编辑:闫建春 农历2018年8月15日)

闫建春

<h3>  《吃月饼由来》   相传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还可称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br></h3> <h3>  《贺中秋》 ――秋韵 中秋佳节倍思亲, 团团圆圆再相逢。 明月千里寄思语, 两地亲人梦缘魂。 上善若水心纯净, 厚德载物大度容。 自然纯朴本色美, 天助良缘享终生。 祝愿大家中秋乐, 事事顺意大业成。 同望当空嫦娥月, 天涯情切泪有痕。 中秋佳节逍遥夜, 合家团圆享太平。<br></h3> <h3>  《色染金秋》 ――秋韵 秋风萧瑟气寒凉, 草木枝叶落露霜。 僚望山岳峰顶皑, 金色秋季抢收忙。 田间快镰唰唰响, 车水马龙雁排行。 农民粒粒皆辛苦, 披星戴月起寒窗。 忙中思亲望秋月, 盼亲归期怨时长。 山林树叶哗哗响, 机器不停粮归仓。 色染金秋黄毯美, 秋粮筑塔闪金光。<br></h3> <h3>  《金秋魅力》 ――秋韵 清晨秋菊浮露珠, 白杨绿柳叶幽谷。 谷穗稻秧秋镰戏, 瓜果葡萄季成熟。 八月十五月饼送, 家人团圆玉兔孤。 秋草潇潇醉北风, 飞雁惆怅返征途。 牛背笛声何处去, 秋收机器走江湖。 秋天贤惠牧羊女, 金秋十月绣彩图。<br></h3> <h3>《寒秋雪》 ――秋韵 流浪忆春梦, 秋更滞陪冬。 雨雪欺贫苦, 浮云薄世情。 明知寒期短, 逐客春日生。 忽听南征雁, 空思寄远声。 孤雁熬饥渴, 御寒岁月人。 风雪盼春归, 月移一日清。<br></h3> <h3>  《赞秋季谷穗》 ――秋韵 九月降霜秋风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 秋风至兮殚零落, 成熟谷穗乐农园。 春种一粒金谷种, 秋收万颗粮堆山。 谷香秫熟暮秋后, 阡陌纵横万亩连。 谷初绿浪美景绿, 秋季谷香滋味甜。<br></h3> <h3>  《咏核桃》 ――秋韵 久练掌上旋月球, 好似时光欲倒流。 热血沸腾气血涌, 年过七旬未白头。 热恋羞涩自红脸, 功夫贵在久日揉。 佳品珍藏南将石, 价值飚升美名留。<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