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无诗不过中秋</h3><h3> 在古诗词里观赏那千年前的月光,美得不要不要的。在历代诗人吟咏中秋诗词中,自古而今有3535首。全唐诗以“中秋月”为题的有19首。如李峤的《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齐己的诗句,“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宋代杨万里诗句,“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全宋词以“中秋月”入词的有12首。如,“从古到如今,偏赏中秋月。”(宋·朱敦儒《水调歌头》)“玉斝满斟长寿酒,冰轮探借中秋月。”(宋·刘克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中秋之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胜枚举……</h3><h3><br></h3><h3> 无月不成中秋</h3><h3> 与月如此结缘,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正处在秋分前后,白昼和夜晚的时间几乎一样长,月亮位于正东方向,中秋的月亮看起来最明亮、最皎洁。积习成俗,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一轮明月寄托了无数代人的遐想。</h3><h3> 无饼不是中秋
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构思、发明月饼,作为军饷,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时至今日,月饼与月亮之于中秋皆不可缼,每到中秋前夕,各类月饼铺天而来,高级得不得了,价格也歩步攀高,花样百出,常常令我想起小时硬得像石头一样的月饼,又难看又难吃,从而感叹现在的好日子。</h3><h3> 追梦只在团圆</h3><h3>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之成团圆象征,主要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故而,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正好以圆月为寄托,借佳节以传情。除了现实生活的种种人事,年复一年,不断强化这种寄托;各类文学作品也你追我赶,铺陈排比,大肆渲染,将月有阴晴圆缺抒写得酣畅淋漓。生活在如此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及至汉字文化圈内的各国、各地区的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早就被一轮圆月直透心底——中秋即团圆,团圆望中秋,自然水到渠成。就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而言,跟春节相比,中秋节以三秋之半而名,并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开农历新年之尊;跟端午节相比,中秋以月为念,望月生思,不像端午节有屈原固定纪念对象而衍生种种独特习俗;跟清明节相比,中秋之祭在月,宽泛而祥和,终非清明慎终追远之祭祀先人。但是,中秋节却有一点为其它三节所不及:这就是因月而生之圆梦中秋。
</h3><h3><br></h3> <h3>幼稚园的小侄孙女正在做月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