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五十年 深深桐河情

樵夫

<h3>1968--2018 西南铁中桐河老知青回乡记</h3><h3><br></h3><h3> 策划:李 铎 郭军安<br></h3><h3> 创意:孙诸炜</h3><h3> 组织:胡叔樵</h3><h3> 制作:樵 夫</h3><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感天动地,激情满怀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我们这一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途中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五十年前以来的岁月,对于我们这些己经两鬓霜白的这一代人来说:“青春回忆”永远是在理想、激情、迷惘与徘徊中跋涉的。</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重温重忆那段岁月,会重新闪现出新的认知与感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有着厚重历史承载的难忘岁月,那是一代人,用青春与热血奉献的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 让我们在回忆岁月的片断中,再细细品嚼它的香浓与苦涩。</p> <h3>2018年9月15日早上六点多钟,赴桐河的老知青一行十人早早在路边,等商务面包车一到即上车,一路向南,走郑尧高速、永登高速、南兰高速,经过方城县转入S24O省道达社旗,转入乡间公路直达桐河乡。用时3个半小时。想当年我们下乡时,从郑州到桐河,没有十个小时是万万到不了的。</h3><h3><br></h3><h3>到桐河乡后,大家来到桐河乡政府门前留影。<br></h3> <h3>桐河乡政府,走进院子,两边场地上凉晒的包谷,也许是周末或收秋时节,没有见到一个人。</h3> <h3>  桐河是唐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方城县赵河乡老君山,至社旗县桥头街,其上段称珍珠河。继而南流,纳入清水河后始称为桐河。后又向东南方向蜿蜒,流经唐河县桐河、桐寨铺、源潭、城郊4乡镇边界,在县城西北两公里处汇入唐河。据有关资料介绍,河名是因其河两岸宜植桐树而得名,而沿河人们则流传说是,该河虽是平原地带土质,但河岸陡深不垮,似铜底铜垹一般,故称桐河。<br></h3> <h3>静静的桐河</h3> <h3>桐河,是让我们这一群当年的知青魂牵梦萦的地方。 1968年,我们响应号召,来到这里,和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共同在桐河这块土地上摸爬滚打了三四年,这里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欢笑,有我们的悲伤,有我们永远的回忆…… 今年,距我们下乡己经五十周年了,我们回到这里,来看望老乡亲们,感谢当年他们对我们下乡知青的理解、关爱和包容,寻找我们年少时的记忆。抚今忆昔,感慨万千……<br></h3><h3><br></h3> <h3>我们来到大郭庄村旁的桐河边,回望有六百年'历史的石礓子,同老乡一起站在桐河仅存的石桥上,回首当年往事……<br></h3> <h3>石礓子,是在河上修的石板路,平时即可行走,又起到拦阻河水的作用。河涨水时,即漫过石板路面。起到了即调水又行路的多重作用。这种建筑工程,充分体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h3> <h3>桐河上仅存的石桥</h3> <h3>斑驳的石板桥,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缓缓的河水,述说着桐河的前世与今生……</h3> <h3>大郭庄的乡亲备了一桌酒菜迎接老知青返乡探亲,老知青也当仁不让,挥手猜起了唐河枚。这酒和枚里含着五十年的情和义……也反衬出五十年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h3> <h3>这是下乡到桐河西边,大陈庄大队和邱庄大队的部分男知青合影,还认得当年的你吗?</h3><h3>这里还有同我们一起下乡到大陈庄大队的李尔其老师哟!</h3> <h3>这是当年下到桐河乡卜萝张、刘营、文庄、包庄、王桥的知青们的珍贵合影。</h3> <h3>当年知青们劳动之余在桐河里洗去一身疲惫,留下当年珍贵瞬间。</h3> <h3>下乡到包庄村的几位同学,回到包庄村,探望老会计以及全村的乡亲们。<br></h3> <h3>老乡端出红彤彤的柿子招待我们。</h3> <h3>这是包庄村,現在仅存的当年的老房子。</h3> <h3>我们随村里的老会计带我们到每家每户拜访,看到每家院子里都堆满了刚收晒的包谷。回想当年的全生产队仓库里,也没存这么多粮食啊!五十年的变化真大啊!</h3> <h3>这是五十年前我们包庄的知青在土墙上写的‘最高指示’,2001年时我们回村时还留在老土房的土墙上。这次来到村子里,老房子基本己无踪影,都已盖上了砖瓦房。</h3> <h3>当年包庄村知青住的土坯草房,这是1971年10月份在草房前的唯一留影。草房顶上白色片状物,是凉晒的红薯干,那可是当年的主粮哟!</h3> <h3>这是当年在上面那张照片的背面,用铅笔记录的拍摄时间。</h3> <h3>当年的青年小伙現已满头白发。</h3> <h3>土坯草房已不见踪影,老乡已在土坯房的原址上盖起砖瓦房。</h3> <h3>当我们到包庄村时,正值秋收包谷的农忙时节,老少乡亲们都放下手里活计,亲切的围拢来,回顾当年的往事……。目前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与小孩,青壮年都外出到全国各地城市打工了。 </h3><h3><br></h3> <h3>老乡们送我们到村口</h3> <h3>当我们要离开时,乡亲们都依依不舍,把我们送到村口。</h3> <h3>就要离别时,我们有些泪眼迷漓,老乡们都聚到村口地头,不停挥手,目送着我们老知青开着车渐行渐远……<br></h3> <h3>在王连庄村口留影</h3> <h3>下到王桥村、王连庄村的老知青,来到村里,拜访了还健在的老乡亲们,还来到曾居住过的老土屋的遗址前,回顾当年的欢笑与泪水……<br></h3> <h3>当年下乡到王桥村时,第一次进村的路,当年是土路,今天己是水泥路面了。<br></h3> <h3>沿着这条路可走到桐河边,过河就是大杨庄。<br></h3> <h3>红圈里是河对岸的大杨庄。<br></h3> <h3>当年我们知青居住的房子刚扒掉,这是堆在原址的瓦砾废墟。<br></h3> <h3>这是王连庄存留的老房子,当年知青就住这样的房子里。<br></h3> <h3>经过五十年变迁,如今有些村民已盖起了豪宅。<br></h3> <h3>每家农户的门前都屯滿了金灿灿的包谷。</h3> <h3>与老乡围在一起话当年。</h3> <h3>大陈庄知青走在回村的路上</h3> <h3>还有大陈庄村与刘营村的乡亲们,也迎来了老知青们的探访。紧握的双手,有着述说不完的回忆与惦念……</h3> <h3>大陈庄村村委会</h3> <h3>大陈庄小学,現正值放秋假,学校大门紧锁。</h3> <h3>刘营还健在的老乡都聚在一起,与老知青回顾当年的情景。</h3> <h3>这片空地,是刘营村当年知青住房的原址。</h3> <h3>刘营村的老乡送老知青到村口的汽车旁,恋恋不舍,合影留念。</h3> <h3>短短的半天时间很快过去,大家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曾经生活的村庄,离开了桐河乡,晚上驱车来到唐河县城。<br></h3> <h3>泗洲寺塔</h3> <h3>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县城老街吃完颇具特色的唐河糊辣汤,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驱车来到宝塔宾馆院内。</h3><h3>50年前,我们下乡的当天晚上到达唐河县,就住在这里,当时是县委招待所,院里有多排平房,屋里是十多米长的大通铺,大家都打开自带的铺盖,一个挨一个睡在大通铺上。由于当时天黑,院子里也没灯光,只是影约看到有一座塔,座落在招待所院里。<br></h3> <h3> 泗洲寺塔位于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塔高49.75米。 泗洲寺塔,亦称泗水塔,菩提寺塔,为原菩提寺旧名泗洲院的重要建筑,泗洲寺塔为八角十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br></h3> <h3>唐河大桥——在追忆往昔时光的岁月中,最令唐河人牵挂和骄傲的桥。它建成于1959年唐河第一桥,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设计的。桥为3孔,跨径各63米,全长237.92米,净宽7米。是河南省第一座片石混凝土台墩拱桥。</h3> <h3>唐河县友兰湿地公园,位于唐河西岸,是为纪念哲学大师冯友兰而建,落成时间为2011年11月13日,其中冯友兰纪念馆也位于公园中央,从湿地公园北门走出,正对的便是唐河县革命纪念馆,构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成为了唐河人民的又一精神文化家园和旅游景区。<br></h3> <h3>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历六帝136年,总面积13000平方米。现有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正殿、关帝庙、财神殿、火神殿、春秋楼、望楼、游廊等亭台楼阁160多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h3><h3><br></h3> <h3>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特别是戏台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更是比较少见。它不仅可以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台相媲美,而且比故宫内廷的“漱芳斋”还要精致。<br></h3> <h3>这张照片上栅栏内的的九条龙,相互盘绕,造型非常漂亮。据铭文介绍,文革中当时的馆长以麦桔和泥复盖之,上抹白灰塗红色写上大大的忠字才没被破坏,得以保留。<br></h3> <h3>赊店古镇由来已久。清时为河南省四大名镇( 朱仙镇、回郭镇、荆紫关镇 ) 之一。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 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21 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 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500 多商号总集百货,72 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晋陕二省商人多发迹于此,商会捐银数万余两,建成堪称天下一绝的会馆。1988 年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见证了赊店镇昔日的繁华与兴盛。1949 年成立南阳县赊店镇人民政府;1965 年建立社旗县人民政府,驻社旗镇,谐原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义;1975 年更名为城关镇;1981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社旗镇;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br></h3> <h3>方城七十二潭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北大门—方城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 方城七十二潭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自上而下梯级延展长达4公里,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富含有益矿物质,是天然的康体足道体验场所。 七十二潭内四季泉流不息,近百个石穴潭池形态各异,跌水漫瀑,优雅清秀。春有花,连翘、元胡等满山遍野,富贵典雅;夏有绿,枫杨、刺秋等原生丛林,清新蓬勃;秋有果,山核桃、板栗、山楂等垂涎欲滴,大气豪爽;冬有冰川,冰瀑相连,亮丽纯洁。被誉为“中华第一七十二潭,亲水休闲仙境”。 </h3><h3><br></h3> <h3>2018年9月15~16日两天的桐河返乡之旅圆满结束了。 第一天大家都回到桐河乡各自下乡落户的村庄,见到了当年的老乡亲,来到当年曾经居住过的住房瓦砾前或遗址处,回顾当年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往事…… 第二天我们来到唐河县,找到当年下乡的第一天晚上曾住过的县委招待所,座落在院闪的宝塔仍静静的屹立,而当年住过平房己被多层的楼房代替,当今己改为一家宾馆了。 我们又来到唐河第一桥以及冯友兰纪念馆游玩。 回郑的路上,路过社旗县,又顺便到山陕会馆和赊店古镇游玩。下午路过方城县,又拐到七十二潭风景区游览。晚上9点多钟顺利回到郑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