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日子里

李洪瑞

<p class="ql-block"><b>46年前短暂而欢乐的部队宣传队生活,就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2017年9月7日的济南聚会,再次勾起了我对芳华年代深深的回忆。面对这些略略泛黄的老照片,心头涌起了一股冲动,与其静静地躺在影集里,何不与更多的朋友分享呢?!</b></p><p class="ql-block"><b> ——题 记</b></p> <h3>《芳华》是2017年热播的一部反映部队文工团生活的电影,该片曾经轰动一时,收视率居高不下。尽管对它褒贬不一,但能把中老年人吸引到电影院去,勾起无尽的青春回忆那是不争的事实。</h3><h3><br></h3><h3>与该影片编剧严歌苓(原成都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有相似的经历,我曾经也是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的一员。<br></h3><h3><br></h3><h3>光阴似箭,一晃46年过去了,许多情景时常会浮现在眼前。有时翻看老照片,望着战友们年轻、英俊、美丽的脸庞,更是感慨万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01 参加1972年济南军区文艺会演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02 奔赴济南军区</b><b>军马场慰问演出</b></p><p><b style="color: rgb(1, 1, 1);">03 观看芭蕾舞《山姑娘》的糗事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04 编为济南军区第28野战医院二所</b></p><p><b style="color: rgb(1, 1, 1);">05 参加1977年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b></p><p><b style="color: rgb(1, 1, 1);">06 战友们分别后的日日月月</b></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李洪瑞(1972年)</h3></font></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01 参加1972年济南军区文艺会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全国上下尤其是军队特别重视宣传文化工作的年代(文革尚未结束),除了军区级专业文工团外,上至军级单位业余宣传队,下至连队演唱组,都十分活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3月,济南军区政治部发出“济南部队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文艺会演通知”。通知一下达,各军级单位就开始召集自己所属部队的文艺骨干,摩拳擦掌,备战参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文艺会演的单位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机关、26军、67军、68军、山东省军区、山东建设兵团等多个军级单位的宣传队代表队。</p><p class="ql-block"><br></p> <h3>我所在单位属于后勤部直属单位,我们单位业余宣传队由于领导重视,注意保留文艺骨干,演出水平较高。曾排演过京剧《沙家浜》全场、《红灯记》选场(我扮演李铁梅)及各类源于部队生活、喜闻乐见的小节目。</h3><h3><br></h3><h3>其实,我也有自知之明,虽然唱歌跳舞报幕(那时不叫主持)都干过,但从没有进行系统训练,各行都不精通,充其量就是个宣传队里的“万金油”队员。</h3><h3><br></h3><h3>一个宣传队里的主角是顶梁柱,代表一个队演出的最高水平,特别是仅次于专业团体的军级单位宣传队。虽然宣传队人才济济,但跑龙套的也不能少,如集体舞蹈、小合唱等。“红花也要绿叶配”,我大概就属于此类。<br></h3><h3><br></h3><h3>之前,后勤部宣传队曾调过我一次,原单位怕文艺骨干走了不再回来没有放。这一次没有挡住,一纸调令我就到济南的后勤部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下简称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报到了。<br></h3> <h3>1972年5月,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全体合影(前排左三为作者)</h3> <h3>宣传队员主要由后勤部所属部队有文艺特长的干部、战士组成,还包括9名来自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转岗的声乐和舞蹈演员,他们是骨干力量,也是各表演专业的老师。宣传队年龄最大的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战友、曲艺演员孙广瑞,他属于老一辈了。年龄最小的女兵只有16岁。</h3><h3><br></h3><h3>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武汉、哈尔滨、大连及山东各地。有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文艺骨干,也有刚特招入伍的新兵;有高干子女,也有农民子弟;有文革前大学生,也有小学毕业生。各种地域、家庭背景、文化元素的冲撞,给宣传队带来了充沛的活力。<br></h3><h3><br></h3><h3>我们宣传队可以说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br></h3><h3></h3> <h3>1970年组建至1972年期间,是后勤部宣传队的鼎盛时期,先后排演了《红灯记》全场、芭蕾舞《白毛女》选场和自编自演的一批优秀节目,经常到部队、政府机关、厂矿企业和农村巡回演出,深受所属基层部队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h3> <h3>京剧《红灯记》剧照(黄克忠 于复欣 徐晓梅)</h3> <h3>芭蕾舞《白毛女》选场 (李仁富 田妍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芭蕾舞《白毛女》选场男女演员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歌独唱剧照(王军 李青)</h3> <h3>小吕剧《军民鱼水情》王秀芳(右一 ) 裴淑华</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舞蹈《海岛泉边》秦明俊(右一) 孔军(右二) 借调战士</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独唱 马 群<br></h3><h3>左起:不详 李文庆 刘鲁宁 田洪德 不详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手风琴伴奏 孙晓明<br></h3> <h3>这一次迎接军区文艺会演,后勤部首长、机关领导十分重视,政治部杜副主任、宣传科管科长多次到宣传队看望。经费比较充足,做了数套演出服。宣传队上上下下,更是卯足了劲,力争取得好成绩。</h3> <h3>宣传队在济南集中居住、独立开伙,成立了临时党支部。</h3><h3></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传队队长孙志敏</h3> <h3>宣传队队长孙志敏是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年近四十,年富力强,她是原前卫话剧团老演员,小时候,我就看过她演的话剧《槐树庄》,印象很深!她表演功底深厚,待人和蔼可亲。</h3><h3><br></h3><h3>孙志敏干事既是队长又是艺术指导,她管理严格,但对每个队员又十分关爱。有的老战士长期脱离原单位,政治进步受到影响。在队领导尤其是队长关怀下,个别优秀的在宣传队里入党、提干,改变了命运。至今提起来,他们都感激不尽。</h3><h3><br></h3><h3>在她的领导下,我们宣传队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一个温暖的大家庭。<br></h3><h3><br></h3> <h3>记得我到宣传队不久,孙队长让我在大伙面前念一段《解放军报》文章,考察我的朗诵和情感表达。我就按平时的读法,读了一遍,读得比较流畅但略显平淡。她立刻给我做了示范,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感觉她朗读得特别有感染力、吸引力,不愧是专业演员,听后受益匪浅。</h3> <h3>宣传队调入演员的同时,也调来了创作人员。文艺汇演要求以创作节目为主,重点反映所属部队官兵生活。他们提取后勤部队先进事迹的精华,选择适宜的表演形式,进行声乐、小品、舞蹈等节目创作。创作和表演是两回事,有的看上去不像舞蹈演员,扔在人堆里都找不着,但能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一个个都身手不凡,排练初期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h3><h3></h3><h3></h3> <h3>宣传队的乐队集中了后勤部队最优秀的乐手,指挥是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的刘忠毛同志(后任东营海关关长,可惜英年早逝),大小提琴、管乐器多种……乐队一启奏,我们的情绪顿时就高涨起来,尤其是晚间排练,时常跳得停不下来,开心极了!</h3> <h3>宣传队不仅有队领导、演员和乐手,还有保障人员如电工、炊事员和驾驶员等。<br></h3><h3><br></h3><h3>每一场成功的演出都有他们的付出!永远不能忘记幕后的英雄!<br></h3> <h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长期的训练和实践。</h3> <h3>我们每天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基本功,排演新节目。 因为是集体居住,每天一早洗刷完毕,就开始练习踢腿、大跳、旋转,练功后才能吃早餐。<br></h3> <h3>男舞蹈演员们训练很刻苦,尤正全、刘鲁宁战友曾经被送到山东省艺术学校进修。后来,他们无论是动作还是表现力,都有很大提高。可惜,没有留下来剧照。<br></h3> <h3>原来从没有规范训练过舞蹈基本功,什么把位、控制都不懂。所以,训练对我来说,更觉得辛苦和有压力。有个女队员平时看上去有几分娇气,但练起功来就不是她了,十分刻苦,如果要究其原因,那就是酷爱舞蹈!踢腿不难控腿难,把腿控制在一定的高度,多一秒钟可能肌肉就抽筋了!她自身条件好,舞蹈范儿也正,偶尔也会用挑剔地眼光看我,说上一句“衣服架子,胯不够开……”。</h3><h3><br></h3><h3>虽然言语尖刻了一点儿,但给了我更大的动力,决心加紧练习,同时更加留心她的一招一式。一个月过去,就跳得有模有样了。</h3><h3></h3> <h3>每天练功后大汗淋漓。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牛奶果汁之类的营养品,我们就买了山楂片和白糖泡水,酸甜可口,休息时喝上一杯感觉好舒服。</h3> <h3>没有化妆品,更别想什么名牌了,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市场上只有三五种护肤品,充其量就是能让洗过的脸少一点儿紧绷感。队里最讲究的一位女队员,用的是1.6元一瓶的柠檬霜,淡黄色略带透明质感的膏体,散发着诱人的淡淡的柠檬清香,那是很高档的国内一线品牌了。大部分战友都是用普通的友谊面霜之类。没有粉底霜、BB霜、防晒霜,遮盖?免谈了!爹妈给个什么皮儿全露着,都是纯天然的、健康的本色,散发着青春的活力。<br></h3><h3><br></h3><h3>六五式军装都是棉布的。为了美一点儿,洗过之后,叠上裤缝,放在枕头下面压一压,很平整,但很快就又皱了。</h3><h3><br></h3><h3>唯有藏不住的美,是标准的舞蹈体型和通过舞蹈训练形成的挺拔姿态。昂首挺胸走在大街上,有时也会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纷纷议论,“你们是文工团的吧?”这句话,我们女队员都爱听!那时候,我们都以文工团女兵形象为最美标准。几年后,在青岛街头,还有路人这样问起。</h3> <h3>大型开场歌舞(右侧着维族服装者为作者)</h3> <h3>参赛舞蹈《军马场十姊妹》(二排左一为作者)</h3> <h3>我们排演了小品、舞蹈、小合唱等十几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小节目,有舞蹈《采药歌》《军马场十姊妹》,表演唱《药厂女工》,小品、山东快书以及山东柳琴戏等。还排演了当时最受官兵欢迎的舞蹈《洗衣歌》。</h3><h3><br></h3><h3>那时,照相是很奢侈的事,包括剧照。由于不是抢拍的剧照,所以看上去不是那么生动。从仅有的几张剧照看,化妆术还是有点儿粗糙,油彩质量比较低劣,油乎乎的,色彩不丰富。没有假睫毛装饰,舞蹈妆和戏曲妆区别不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蹈《采药歌》(右三为作者)</h3> <h3>表演唱《药厂女工》(前左一为作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传队的器乐合奏</h3> <p>1972年5月23日,军区文艺会演在济南军区八一礼堂隆重举行。我们排练了许久,多少汗水,多少伤痛都不在话下,就看此刻了!</p><p><br></p><p>头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军区首长和官兵们都在看着,内心十分激动和紧张,生怕自己失误了影响大局。还好,我的几个节目表演发挥正常。自己的演完了,就躲在舞台侧幕里,偷偷观察台下观众对我们其他节目的反映,大家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p><p><br></p><p>演出很成功!不少节目的掌声还很热烈!军区文艺汇演,后勤部宣传队挑战成功了!据老队长回忆,演出现场观众普遍反映,“还是后勤部和68军宣传队水平高。”</p><p><br></p><p>本届济南军区文艺会演没有排名次,没有颁奖,没有纪念品。旨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反映济南军区火热的基层官兵生活,提高军区部队宣传文化工作水平。</p> <h3>参赛表演唱《药厂女工》(左二为作者)</h3> <h3>十分有意思的是,在30多年后青岛的朋友聚会上,我和一位新朋友聊天,无意中说起当年参赛军区会演事,她一口就说出了我们的表演唱《药厂女工》,评价该节目幽默风趣,令人耳目一新,印象很深!原来她是另一支宣传队的参赛队员。</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02 奔赴济南军区军马场慰问演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区文艺会演结束后,带着后勤部首长机关的期望和关爱,我们踏上了去济南军区军马场慰问演出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马场位于山东垦利县,那里地处黄河入海口,地广人稀,比较荒凉。路况也不好,全是土路。我们乘坐的大卡车行驶在土路上,车子过去了,后面扬起阵阵黄土,如烟似雾,什么也看不清,脸上鼻孔里都是一层细细的黄土。偶尔可见野兔子从草丛里冲上土路。不远的湿地里大雁等各种野生鸟类奇多。当然,入海口有离海近的优势,可以吃到新鲜的鱼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马场工作重点是养育军马,一切生产劳动都是围绕它们进行。军马虽然是畜类,但经过驯养就成了战斗力的一部分。它们也是军人的战友,都有自己的档案。军马场按连队编制,管理岗位由军人担任。工人的主要任务是种植粮食作物,对部分粮食进行深加工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我们排演的舞蹈《军马场十姊妹》,就是歌颂十姊妹放牧班这个团体先进事迹的。去那里演出这个舞蹈,既是一种生活体验,又是对她们勤奋工作的回报,她们看了十分感动,相信会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p><p class="ql-block"><br></p> <h3>《军马场十姊妹》的舞蹈表演者与十姊妹合影</h3><h3><br></h3> <h3>后排右二为作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广瑞表演《山东快书》</h3> <p>我们在田间地头慰问演出,孙广瑞的山东快书十分接地气,工人们看了开怀大笑!忘记了生产劳动的疲惫,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色彩。</p> <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rgb(1, 1, 1);">03 观看芭蕾舞《山姑娘》的糗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关系亲如兄弟,文化交流频繁。1972年8月2日,阿尔巴尼亚芭蕾舞团来华访问,在济南八一礼堂演出芭蕾舞《山姑娘》。这可是个天大的稀罕事!从来没现场看过(电影里看过)芭蕾舞,更没有见过外国人,更别说是外国人演的芭蕾舞。真是千年等一回的感觉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芭蕾舞《山姑娘》节目单</p> <p class="ql-block">芭蕾舞《山姑娘》剧情梗概</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小山村的农民基尼,反抗马尔库神父欺压农民、谋取私利,致使自己女儿出生得不到洗礼和取名字,被称为“山姑娘”。他为解放祖国的战斗而英勇牺牲。女儿山姑娘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解放后在山村里传播文化,组织扫盲,铲除旧风俗,宣传党的先进政策,粉碎了牧师和反动匪徒的复辟阴谋,巩固了祖国解放的新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h3>山姑娘演员的脸极富立体感,线条修长,舞姿亦如天鹅一般优美!她不停地旋转、大跳、被托举……表现出自己的奋斗精神。不过,文化不同,加之对芭蕾舞蹈语汇了解不多,全场芭蕾舞剧看下来,也会有一点儿审美疲劳。</h3> <h3>《山姑娘》的男主角是阿尔巴尼亚功勋演员,非常著名,给予他的礼遇也很高,要求化妆室必须独立设置。他舞技高超,托举动作特别到位。身着白色紧身舞服,腿上的肌肉线条似乎都能看清,健美的身材一览无余。</h3><h3><br></h3><h3>当时,我们的六五式军装是肥肥大大的;百姓服装非蓝即黑,男女不分。一下子看到尼龙紧身衣,感到很新奇,不敢直视,有些不太适应。看到最后,才觉得他太有阳刚之美了!</h3> <h3>盼了半天,全队五十多人,只发给了1张入场券!演出的当晚,大家不约而同地分别向八一礼堂聚集(事后才知道),都下定决心闯关看芭蕾。<br></h3><h3><br></h3><h3>礼堂检票员由战士担任,十分认真。大家各显身手,有的紧跟在首长后面,稀里糊涂的被当做随员混进去了;有的找到以前相同颜色的票,涂改了日期也进去了;有的在节目开始后,装可怜相,亮出宣传队员身份,磨来磨去给放进去了。总之,脸皮都厚了许多。</h3><h3><br></h3><h3>我碰到楼上的检票员六亲不认只认票,你以为人家会高看女兵一眼(那时女兵少,比较引人注目),没有的事,人家忠于职守,无动于衷。我真是急得抓耳挠腮,很失望地走到礼堂楼下(室外楼梯)。演出马上要开始了,观众正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演员入场。偶然一瞥发现一楼窗户由于天热都是打开的,窗台也很低,不顾形象了,急中生智跳了进去,立刻站在过道上鼓掌欢迎。此时,没有人关注我这个不拘小节的女兵,找了一个空座位,开开心心地看完了。</h3><h3><br></h3><h3></h3> <h3>第二天,战友们排练间隙时悄悄议论起芭蕾舞,彼此才发现,除了个别人没去,大家都混进去了!真是奇迹!</h3><h3><br></h3><h3>有一个男战友(不提名了),时年二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说都演到第三场了,还在和检票员磨蹭呢,几乎干起仗来,最终也进去了!他的痴迷堪称之最,《山姑娘》在济南共演出3场,他场场没落(当然,后来舞技也长进了)!为了看场外国芭蕾舞,都豁出去了!</h3><h3><br></h3><h3>现在,战友聚会时还会时不时提起这个事儿,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哈哈!年轻时啊,真乐呵!<br></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04 编为济南军区第28野战医院二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保留文艺骨干,宣传队一纸命令被编为了第28野战医院二所,有了独立的编制。根据原有职务不同,有的被任命为干事、助理员、技术员、护士,我被任命为检验科检验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季,全部奔赴青岛某单位帮助工作,这对于原来在偏远的山区仓库和医院工作的队员来说,是个令人开心的事。大家从宣传队员摇身一变,成了准医务人员和机关干部,分散到各科室帮助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战友都是第一次到青岛,见到大海,为它的周而复始的涛声、浪花、海鸥和独有的欧洲建筑所吸引。工作之余,在海边流连忘返,海滨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倩影……转眼几个月过去了。</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战友留念</h3></font></h3> <h3>天有不测风云。第28野战医院二所只存在了几个月,就被又一纸命令给撤销了。队员们大部分回到原单位。有的战友从此再也没有见过。</h3> <h3>1972年11月,编为28野战医院二所时合影(前排左二为作者)</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传队解散的纪念品</h3></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05 参加1977年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7年,军区又要组织文艺会演了。原来的战友们有的转业,有的复员,有的年纪大了……我这个老队员又奉命来到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一次,我的舞蹈由配角变为主角了。不是因为我的水平提高了,而是成了“矬子里的将军”!这次队员的构成显然不如前一届,有的就是单位送来凑数的。尽管她们训练很刻苦,但专业素质还是欠缺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济南毕竟是省会,是济南军区所在地。排练之余,我们有幸观看了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出。演出的主要曲目气势磅礴,无愧于中国顶尖水平!恰逢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逝世不久,青年演员(歌唱家)韩芝萍满怀深情地演唱了歌曲《绣金匾》,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紧张排练,一台节目已经成型。突然接到通知,军区会演因故取消了。队员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单位。</span>我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员<span style="color:rgb(1, 1, 1);">舞台生涯就此结束了,从此再也没有登过大舞台。</span></p> <h3>1977年5月,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女演员全体合影(前排右五为作者)</h3> <h3>1977年5月,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部分男女演员合影(前排右三为作者)</h3> <p>1977年5月,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在济南四里山上合影(前排右六为作者)</p> <h3> <b> 06 战友们分别后的日日月月</b></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结束了业余宣传队的生活,回到单位后努力学习,安心工作成了首要任务。此后,仅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一些晚会演出。</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4年,和老战友李文庆一同主持单位春节联欢晚会</h3></font></h3>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8年,受邀参加单位舞蹈《各民族喜迎亚运会》</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2年,参加单位表演民族舞蹈(左一)</h3></font></h3> <h3>四十多年里,我们宣传队曾在北京、青岛和济南组织过几次不同规模的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意识到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倍加珍惜每一次的聚会时刻。</h3> <h3> 1996年10月1日,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在济南聚会。</h3> <h3>  2000年10月3日,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在青岛聚会。</h3> <h3> 2002年10月2日,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北京聚会(中直苗圃)。<br></h3> <h3> 2004年10月2日,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在济南聚会。</h3> <h3>2017年9月7日,在蒋华明、金正军、王军和陈春华战友的策划和努力下,宣传队老同志在济南举行了最为隆重的一次聚会!战友们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赶来,共同祝贺宣传队老队长孙志敏85岁寿辰。<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5岁的老队长孙志敏</h3> <h3>这是一个欢乐无比的时刻!战友们忘却了疾病,忘却了烦恼,忘却了恩怨。在即兴表演节目中,大家唱啊,说啊,吹啊……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舞曲舞动着,久久不愿散去。将我们的祝福、感恩和战友情融入了欢聚的海洋中,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h3> <h3>2017年9月7日,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聚会合影</h3> <h3>年轻时的好演员、好乐手,分别后干一行爱一行,其中数位战友幸运地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大部分战友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学习也接受了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磨炼,成为医疗专家(胸外科、整容、保健、护理)、作家、军队师团级干部、厅处级公务员以及各行业的行家里手。</h3><h3><br></h3><h3>刚退休时,我曾去市老年大学模特队、声乐班学习,想找回年轻时的感觉。不料,一个邀请,又回老单位编了几年《史志》(2012-2017),“万金油”又有了新舞台。2016年4月,发现和走进了《美篇》,从此,“记录美好,分享感动”,成了我新的追求。</h3><h3><br></h3><h3>目前,虽然战友们年纪最小的也年过花甲,但仍有一部分战友宝刀不老,活跃在舞台上、社区里,成为老干部文艺团体和社区的文艺骨干,艺术青春永驻!<br></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视连续剧《沂蒙》剧照 孙志敏</h3> <h3>孙志敏队长,离休以后不惧高龄,拖着旅行箱,像年轻人一样参加剧组活动,受邀参演了电视连续剧《武松》《沂蒙》《小小飞虎队》《娘》《老农民》《大地情深》以及电影《爱情帮你办》等。在其中扮演老太太角色,号称“山东第一老太太” 。</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6岁的老队员孙广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广瑞从部队转业后曾任周村文化馆馆长、书记、淄博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先后出版文艺作品5册,约400 <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79, 79, 79);">余件舞台和影视作品,文字稿件近</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79, 79, 79);">200万字。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大赛中数次获奖。荣立过</span>一等功、三等功等荣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抗美援朝时英雄黄继光的亲密战友。1992年离休后,他为中小学作报告,大力宣传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进行光荣传统成了他的主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7年编辑出版了《我是红领巾》一书,并自费印制了1000册,免费发放给各中小学作为校本教材。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2018年被国家关工委、司法部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的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h3>陈建立,参加济南市军休合唱团,在北京“全国军休干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歌咏汇演”中获金奖。 (右起第二排红衣第七)</h3> <h3>原宣传队独唱演员王军,现在山东省直老战士合唱团领唱。</h3> <h3>蒋华明(前排左二),参加济南市军休合唱团演出男声小合唱。</h3> <h3>原芭蕾舞《白毛女》选场喜儿扮演者田妍华,现在新四军研究会北分合唱团中表演彝族舞蹈《情深谊长》。</h3> <h3>董俊田,原宣传队小号、笙、双簧管演奏员,现任山东烟台艺海艺术团团长兼艺术总监。</h3> <h3>黄克忠,过去主演李玉和(现在年过7旬),作为济南市知名京剧票友,依然活跃在社区舞台上。</h3> <h3>于复欣,《红灯记》李奶奶扮演者,在《山东商报》组织的演出中再唱李奶奶。</h3> <h3> 李文庆,原宣传队相声演员,现为军旅作家。他的专著《中国共产党速写》一书,被中宣部列入2015年向全国基层书屋推荐书目;《策马天山》被青海省评为2003年“五个一工程奖”。</h3> <h3>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可谓解放军大学校的一个缩影,是优秀官兵展露才华、全面发展的好舞台!<br></h3> <h3>再见了,济南军区后勤部业余文艺宣传队!<br></h3><h3><br></h3><h3>再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h3><h3><br></h3><h3>再见了,70年代女兵们美好的芳华!</h3> <h3>注: 2016年,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中济南军区撤销,后勤部也不复存在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