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愁山下的记忆(三)

<h3> 虎愁山下的记忆(三)</h3><h3><br></h3><h3> 邓文慧 </h3><h3><br></h3><h3> 同学们</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12-13岁的同学,除了是小学的老同学外,大都不认识。即使是小学同学,男女同学也都是“仇人”一样“老死不相往来”了,同桌你我,“三八”分明。<br></h3><h3> 如果有同学不小心越了界,马上会引发“战斗”。文具越了界,文具遭殃,轻则破坏,重则扔到九霄云外。手臂越了界,手臂遭殃,轻则敲击,重则拳头相向。反正要誓死捍卫“领地”,绝不可让对方越雷池一步。</h3><h3> 只有特别胆子大的男同学,遇上不得以而为之的时候,才不太“友好”地向女同学谈判解决问题。女同学有问题要找男同学,往往不会直接说,而是拐弯地,找玩得好的“姐妹”,故意大声讨论想要解决的问题,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如果,男女同学公开聊开了,无论聊了什么,都会是班上的重大新闻,背后议论不断。好像他们就是有那么一回事了。</h3><h3> 如果男女同学要一起表演节目,在排练中一起拉了手。有同学回家去在村里一传,也会成了村民一段时间的谈资。造成女同学家长在大众中感觉不好意思。</h3><h3> 有的男同学想在某女同学面前表现一下,就会故意跑到女同学前面,悄悄地“吼”一下,又飞快地走开了,生怕其他同学发现他的小秘密似的。</h3><h3> 有一位调皮的同学,周末故意把一位女同学单车轮胎的气门芯拔掉,气得女同学背起凳子就要去砸,幸好男同学躲得快。女同学报到了老师那里,把男同学在操场上罚站一个下午。女同学尽管一时解了气,但只好哭哭滴滴的把单车推到8公里外的城里去修好。 </h3><h3> 上学路上,从单人到一群,大家匆匆赶路。放学途中,熙熙攘攘,三五成群,好不热闹。嘉禾是一村一姓的聚居模式,一村又分为几派,抱团情况,在学校就更表现无疑了。姓李的一般只与姓李的走到一起,很少与其他姓的同学通行,除非没有了同伴。</h3><h3> 那时候同学关系很有特色。一个班上同学相差3-4岁也正常。有兄弟同班,姐妹同班或者姐弟同班的。也有同一个人,与一家人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同过学的。更有既与叔叔同学,又与侄儿同学。更有意思的是,哥哥是老师,弟弟妹妹是班上的学生。至于表兄妹是同班同学就司空见惯了。我在盘江中学就与我的两个表姐、两个表哥、一个表弟同过学。</h3><h3> 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小孩。于是出现叔叔比侄儿小,外甥比阿姨大情况,司空见惯。读书很“自由”,几乎没有学籍管理,有也可以自由更改。有的同学读了初三,考不上高中,再从初一读起;或者读了初二又读初一,至于留级,那是普遍现象。至于家里发生变故、经济困难、没有劳动力辍学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村的一个女同学,眼看就差一个学期毕业了,父亲因病故,只能选择辍学。</h3><h3> 还有农村的偏见或者“无知”,让一些本不应该辍学的同学放弃了学业。有一个男同学,个子长得高,村里有人嘲笑说:“这么高!比学校的老师还高了,可以“贴红纸”啦,读书还有什么意思!”他脸皮薄,第二年就去广东打工了;第三年我们才读高一,他就订婚了。还有一位女同学,有人悄悄的笑话她:“女孩子长大了就越来越傻。看她的上身都那么鼓了,哪还有什么心思读书喽”。她脸一红,第二天就再不去学校了。</h3><h3> 有一个叫一个叫姓李的同学,比我们大上好几岁。小学毕业后,在一家工厂食堂上班有几年。老板发现他还不会记账,就建议他回学校再读几年书。跟我们同学时,天天骑单车上课,课余要个子矮小的同学坐在单车的扶手龙头上,他带我们一起玩。农村双抢时,我还挑不起60多斤谷子,他可以与他人抬打稻机了,已经是一个“全劳力”。</h3><h3> 我们同学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城乡”差别。老师的子弟,乡村干部的子弟,似乎有自豪感,同学们也会另眼相看。农村的同学大部分穿的都是解放鞋,而“官二代”已经穿白色的球鞋了。上体育课时,农村的同学很少有穿运动服的。我读初一时,一次不小心把一个姓刘的初三学生的一双白色球鞋踩黑了,他硬是逼我去洗干净。面对他是“官二代”、年纪大、长得高,我还是委屈地洗了。</h3><h3> 那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老师的子弟会读书,成绩好。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问起时,就以“人家是老师的弟弟或妹妹,或者直接说他是某某老师的仔”,家长就不多说了。 那时挺羡慕“官二代”的,看到他们的父母能到学校找老师,穿着光鲜,老师对他们客客气气,心里就不舒服。尤其是他们“享有”到教工食堂与老师同桌共餐,或者能在乡政府食堂与大人们一起吃饭的权利,而且吃得好,心里羡慕得很。特别是在周末,我们上山去砍柴或割草,回来时满头大汗地经过乡政府,正好遇见正在玩耍的同学,在眼神交叉的那瞬间,心灵上的差距是无法形容的。遇上老师还好一点,一般都是关心的表情和语言。</h3><h3> 更令人向往的是,个别的同学,读着读着就走了。后来才慢慢传出来:原来,他爸爸在城里某某局里上班或在外地某某煤矿上班,把一家人都转为吃国家粮,住城里的高楼大厦了。从此世世代代不用当农民种田了。我们眼睛的都是鼓鼓的,多么希望那等好事降落到自己的头上,当一会“官二代”。</h3><h3> 总之,在盘江中学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寻求知识和交往的同学们,快快乐乐的。</h3><h3> (待续)</h3> <h3>虎愁山风光</h3> <h3>同学们的黑白寸照</h3> <h3>女同学倩影</h3> <h3>同学们</h3> <h3>同学们</h3> <h3>同学们</h3> <h3>女同学倩影</h3> <h3>虎愁山雄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