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红楼十二钗

枫叶流丹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序言</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h1>《红楼梦》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以下是我个人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分析,完全是个人的观点,可以称为一家之言!</h1> <h1><b>红楼梦系列——金陵十二钗</b></h1><p class="ql-block">《红楼梦》把天下女子分成三个等级,贵、中、贱,每个等级又分为十二种类型,简称金陵十二钗,这十二种类型的女子有才女的代表林黛玉,淑女的代表薛宝钗,贞妇的代表李纨,女强人的代表王熙凤,元春的荣华富贵,迎春的软弱无能,探春精明能干,昔春的冷酷无情,巧姐的生不逢时,史湘云的憨态可掬,妙玉的冰清玉洁,秦可卿温柔娇美。都没有摆脱命运的捉弄,魂归薄命司,曹雪芹在这里为女性呜不平,是千百年来第一个为女性叫屈的人。所以在中国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爱红楼梦,喜欢她的博大精深。希望用我的拙笔,记下我个人的感悟。当然如有不足,敬请谅解!</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才女黛玉</u></b></h1><h3><br></h3><h3>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孤傲女子,她性格的形成和她的出身生活环境相关,是环境造就了她特有的个性。 我们知道林黛玉出生在破落的世家贵族,祖上虽然袭过列侯,但经过五世,到林如海已不得不凭科第出仕了,再加上“支庶不盛,子孙有限”,门庭便有些荒凉冷落。我们从黛玉身上可以看出廉洁、淳朴的祖风。由此推出黛玉高洁的性格与她的祖风有关。林黛玉幼年丧母,父亲“爱女如珍”,当做子养,使她少受一些封建教育,同时她又不是:“四大家族” 的成员,是寄居在别人门下的寄居者。她生活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生性又好强,不得不“时时留意,处处小心”。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为保持自己的个性,她以“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被认为是“刻薄”“小心眼”。 贾宝玉是她的知己,也是她的精神支柱。她爱宝玉,是用生命来爱的,只可惜无人为其做主,使她及其敏感,当听宝玉相亲,她的精神支柱就倒了,表现为神魂颠倒;当听宝玉与宝钗成亲时,她彻底崩溃,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没有忘记宝玉,在呼唤宝玉声中走完了她的生命。但另一方面由于生长的环境所致,她对宝玉的态度是矛盾的,她希望宝玉向她吐露爱情,可一旦宝玉向她吐露时,她又“气的说不出话来”,说这是“胡说”是“欺负了她”……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她经常陷入痛苦之中。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情绪,如“埋香塚”“泣残红”,唱出哀怨的《葬花词》,并且常常在潇湘馆迎风流泪,这些都是多愁伤感的表现。可以这样说林黛玉的多愁伤感来源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孤傲是本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和薛宝钗不同林黛玉是一个才女,她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具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有绝代姿容,袅娜风流。集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于一身,她是三千年文化的积奠,她的身上有李清照、薛涛的才情;有刘兰芝、崔莺莺的痴情,有西施、赵飞燕的姿容。曹雪芹对他笔下的林黛玉是宠爱有加的,爱她的超凡脱俗,爱她的眼泪,也爱她的小心眼。她是作者笔下最理想最纯洁的女子,让人心疼让人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外貌特征突出了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那默默同谁诉说的眉目;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肖像中显现出来。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的钥匙。”从林黛玉的外貌,我们看到一个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女子,可以说林妹妹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是一个被诗画了的才女。潇湘馆的竹林,垂地的湘帘,悄无人声的绣房和透出幽香的碧纱窗,组成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境界。这个境界和黛玉的气质相吻合烘托出一个优美动人的诗人形象,她是历代才女的融合,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封建贵族青年之间追求自由,平等,尊重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前世是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的灌溉,天地灵气儿修炼成人体,然后又修炼成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走一遭,将毕生的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来宝玉下世,故事也就发生了,这就是“ 木石前盟”,作者一开始就对这个爱情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 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伴随林黛玉的爱情而产生的痛苦和忧郁,正当宝黛二人耳鬓厮磨,情甜意蜜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不能不说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黛玉把宝钗当做她的第一敌人,利用一切机会挖苦她,处处提防她,常常对宝钗投以敌意的目光,用尖刻的话语讽刺她;总是警惕地暗中窥视宝玉、宝钗的动静,如“识通玉” “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的时候……又由于宝玉是一个纨绔子弟,她还要提防宝玉和其他女孩子,如湘云妙玉等,所有这些,无不折磨着我们的林黛玉,使她顾影自怜,流下痛苦的泪水。 林黛玉爱宝玉,希望宝玉向她诉衷情,但是当宝玉向她吐露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认为是“欺负”了她。这种少女的矛盾,就是渴望爱情的表现。她常常在潇湘馆迎风流泪,潇湘馆的竹林、湘帘见证了这位多情女子的相思之泪;她视宝玉为知己,宝玉是她的精神支柱,当听说宝玉相亲时,她就神志不清;当得知宝玉与宝钗成婚时,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临死还喊着“宝玉”“宝玉……”可见林带玉对宝玉的爱情是用生命去爱的,是至死不变的,用生命去爱的爱情,被无情的撕碎了,这是多么的震撼人心的啊!宝黛之间的爱情越纯洁越能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所以说宝黛爱情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她的悲剧证明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青年人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是行不通的。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钗黛二人性格迥异,黛玉浪漫,宝钗实际,爱情需要浪漫,婚姻讲求实际,因为婚姻要和柴米油盐打交道。黛玉的爱情纯洁美好,宝钗的务实深得人心。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告诉我们,“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奉劝那些即将步入婚姻的青年男女,婚姻需要爱情,爱情是婚姻基石,婚姻是爱情的归宿,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婚姻的爱情都是悲哀的。现在有那么一些人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人生,找个喜欢的人谈恋爱,找个实力雄厚的结婚,甚至对婚姻不忠,搞婚外情,自以为聪明绝顶,岂不知这是在玩火,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成薄命之人,这就是玩火自焚的道理。 不要聪明反比聪明误,不要因为自己的自私断送了对方的幸福。宝黛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婚姻不可分割 。这就是不可分割的判词告诉我们的道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以为,曹雪芹在判词的安排上是用心良苦的,钗黛不分是告诉我们爱情婚姻不可分,谁不遵守这个规则谁就是薄命女。 </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u>  淑女宝钗</u></h1><br></h3><h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宝钗和黛玉的判词。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每人一词,唯独宝钗和黛玉不可分割,第一句是宝钗,第二句是黛玉,第三句是黛玉,第四句又是宝钗,这样安排没有了主次之分,曹雪芹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宝钗和黛玉,宝钗是姐姐,黛玉是妹妹,我就先姐后妹吧!</h3><h3>薛宝钗,出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是为待选入宫而进京城的。她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安分随时、熟谙世故、罕言寡语。她忠诚的信奉封建礼教,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她城府深,善于掩盖自己,她没有黛玉的刻薄,在人事复杂的贾府,她保护自己的方法是沉默,她常常以“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水乳交融。当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时,宝钗告诉袭人,湘云在家里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就说累得慌”的苦衷,并且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当湘云作东开诗社,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婶婶的抱怨,资助了她开螃蟹宴,使这位心直口快的小姐真心称赞她:“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 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宝钗对寄人篱下的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予帮助,就是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辛苦,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收入。当然她也有虚伪的一面,贵妃出谜,她心里明明觉得“并无甚稀奇”却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贾母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以贾母的喜好回答。至于劝王夫人一段,则更显出她的虚伪有心机。总之这位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贵族小姐,身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但她与王熙凤有着本质的区别。作者对宝钗寄寓了极大的同情。因为她和黛玉同属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薛宝钗是曹雪芹极力塑造的一个淑女的形象,«诗经»云:"窈窕淑女,君子好球"薛宝钗她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多才。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度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教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曹雪芹力图把他笔下的薛宝钗写的完美无缺,在她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作者赞美她的美丽、聪明和才能,同情她的悲剧命运,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评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她的形象越光辉,越具有批判性,她是作者笔下最复杂的形象,对她作者是“痛其不幸,哀其不争”。作者对她的形象揭示的越深刻,就越能深入地揭露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的毒害和摧残。薛宝钗的形象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差,只不过一个是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是殉道者的形象。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是是俗人眼中完美婚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玉良缘,薛宝钗是位贵族小姐,首先具备了门当户对的礼数,其次宝钗本人也端庄、稳重、温柔、敦厚,再次她对宝玉并不是没有感情,宝玉被打后,她拿着刀伤药,眼圈也红了。所有这些都是一桩完美婚姻具备的条件。可是事实却出人意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忽视了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的感受,宝钗对宝玉“痴” “狂”深为不满,说他是“无事忙”、是“富贵闲人”。 一有机会就要劝宝玉学习应酬事务,讲些仕途经济,便于日后取得功名富贵,她的规劝加重了宝玉的误会,说她是“好好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着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囊之流”。认识的不同使两人感情南辕北辙。后来在贾母、王夫人的安排下宝钗和宝玉结婚,但她并没有得到幸福,只得到了一个婚姻的躯壳,做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虽然宝玉、宝钗的婚姻是贾、王、薛的共同利益,有强大的封建势力做后盾,但是因为没有爱情而使婚姻成为悲剧。宝钗拥有的是婚姻,不是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必然是悲剧。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不也有许多这样的女子吗,明知丈夫心属他人,却死守着一个徒有虚名的婚姻,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她们不是薛宝钗的传人吗? 宝玉、宝钗的婚姻因没有爱情而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直接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宝黛追求恋爱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又决定了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由此看来只有爱情没有婚姻是死路一条,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也是一场悲剧。爱情婚姻不可分,宝钗黛玉不可分,所以曹雪芹让宝钗黛玉的判词不可分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贤德尊贵的元春</u></b></h1><h3><br></h3><h3>贾元春是贾政的嫡长女,排行老二。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充任女史。后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红楼梦中贾元春出场不多,却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是贾府的政治靠山,贾府因她而盛,又因她而衰。 下面我谈谈元妃的悲剧人生:<br></h3><h3>前面说了元春虽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但正面写元春的笔墨不多,只是第十八回写了元春省亲这件大喜事,大喜事的写法很奇特,以哀情写喜事,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写的凄凄惨惨,说不出的悲凉,道不明的伤感。 首先在写元春省亲前,曹雪芹用大量的笔墨写凤姐玩权铁槛寺拆散别人家庭,闹出几条人命,自己坐收金银之利,然后笔峰一转,又写元春加封元德妃之事,接着又写秦钟因与智能之事挨了父亲打并气死了父亲,自己也在伤痛中郁郁寡欢,最后死去。悲悲喜喜,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或铺开写喜,或点染写悲,随意为之。有时写悲,不动声色,若不留心,你竟还以为一直在写喜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告诉读者,元妃省亲前贾府人物的生活现状以及悲喜之间因果关系。 元春省亲对于贾府来说是件大喜事,那么曹雪芹是如何写这件喜事的呢?我这里参照原文作以下分析: 1、,"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贾母等让贾妃归座,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一个“送”字提示入宫并非元妃自愿,"半日,忍悲强笑",半,强调时间长;强,笑的很勉强。元妃在宫中生活如何,一看便知。</h3><h3>2、"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近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包含了多少思念在里边,进一步强调那里是见不到人的地方。 3、"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元妃省亲,极喜的一件事,却是一片哭声,也许你会说这是喜极而泣,也许你会说这是人之常情,可我们从这眼泪汪汪中似乎看到一个滴血的心,联系到那些宫廷斗争的戏,元妃也许就是一个甄嬛,尽管受宠也活得很艰难。</h3><h3>4、"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羡慕田舍人家正应了"圈子里的人想出去,圈子外的人想进来"的心态。</h3><h3>5、"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如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这些戏名及其戏词隐隐约约有离散之感。 所有说元春省亲,处处都是眼泪,这是曹雪芹的看家本领,喜笔写哀事。大喜中必有大悲。元妃省亲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各种的勒索不断出现,各种应付耗心耗力,亏空越来越大,再加上家里的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如当家人王熙凤在省亲前玩权铁槛寺,弄出几条人命,省亲后更加肆无忌惮,那些贵族子弟荒淫无度,凡此种种都为贾府埋下了隐患,使这个封建大家族日趋衰落。</h3><h3>说完省亲我再说说元春的命运 元春是一个享受富贵荣华的人,曹雪芹却把她安排在薄命司里,并且紧跟宝黛之后,排在第二位,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注释 1、“二十年”句——这是说元春到了二十岁(大概是她入宫的年纪)时,已经很通达人情世事了。2、.“榴花”句——榴花似火,故用“照”字。以石榴花所开之处使宫闱生色,喻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封为贤德妃。3、.“三春”句——“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暗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争及”,怎及。意思是妺妺比不上元春。4、“虎兔”句——说元春的死期。 «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元春的曲子《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注释这是元春命运的写照,正在享受荣华富贵,掌管生死的黑白无常到了,眼看着美好的一切就要放弃,黑白无常牵着芳魂离开,日思梦想的家乡隔着万水千山,只有在梦里告诉爹娘,儿命已经入黄泉,亲人啊!快快寻找退路吧,你们的靠山倒了。 对元春的死红学届有各种说法,我这里尊重原著,不作过多的猜测,我以为元春早逝使她成为薄命司的一员。俗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吗。关于元春的命运,我想借宝钗之口说说: </h3><h3>«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宫中传出娘娘驾崩,家里乱成一锅粥,只有宝钗冷静地说:"不但是外头的讹言舛错,便是家里的,一听到'娘娘'两个字,也就都忙了,过后才明白。这两天那府里头这些丫头婆子来说,他们早知道不是咱们的娘娘。我说'你们那里拿得定呢?'他说到:'前几年正月,外省来了一个算命的,说是很准的。老太太叫人把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的八字里头,送出去让他推算 ,他独说:'这正月初一生的那个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老爷和众人都说:'不管他错不错,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唯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然是比肩,那里知道愈比愈好,这就像那好木料,愈经斫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旺地: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逢专禄,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 辰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到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木质就不坚了。'他们把这些话都忘了,只管瞎忙。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呢?"宝钗的一席话等于告诉我们元春死的时间。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的时间。根据算命先生的推定,贾元春命中注定不利于“寅年卯年交替的日子”,第九十五回写她之死,“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古人以为立春日才是新旧交替的日子,不是今日的腊月三十),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十八日送走寅年十九日进入卯年”。“寅”为“虎”,“卯”为“兔”,寅卯相交也就是“虎兔相逢”了,她也就“大梦归”了!曹雪芹用元春的突然离逝意在告诉我们,富贵者的天敌是无常。其实那些英年早逝的才子佳人们又何尝不是被命运捉弄呢?"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无常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啊!元春为什么在薄命司也就有了答案。愿意叹息第一叹<br></h3><h3>"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br></h3><h3>无常是什么?迷信的人说是黑白无常,专门勾人魂魄的。我个人认为无常就是违背常规,包含着人天灾人祸,突发疾病等人力不可改变的灾难。人生的旅途中无常毁灭了多少幸福的人幸福的家庭啊!<br></h3><h3>表面看曹雪芹用宿命的观点来写元春的,似乎命运不可改变,其实不然,元妃省亲前后家人的种种作为,特别是当家人王熙凤的作为,给这个显赫一时的家庭埋下隐患,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万事是有因果报应的。 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道理。太深的道理我说不明白,这里讲一个故事: 有两个家庭,状况差不多,都有钱,他们都请算命先生给儿子算命,张家的儿子命很好,将来出将入相,福寿双全,贵不可言。李家的儿子命很不好,将来沿街乞讨,无禄无寿,贫困潦倒,横死街头。知道了儿子的前程后,张家把儿子当祖宗养,李家把儿子当乞丐养。二十年后张家儿子在街上与人斗殴,被活活打死。李家儿子金榜题名,被皇上亲点加封。张家人骂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善恶一念间,贵贱一线间,为善者贵,为恶者贱,你不反思自己,反怨我!" 后来李家的儿子当官始终想着百姓,并且廉洁自律,活到八十多岁,无病而终。<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精明能干的探春</u></b></h1><h3><br></h3><h3>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政庶出女,姐妹中排行第三。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频盼神飞。这是书中对探春在贾府地位和相貌的描述。和其他的姐妹比较,她举止大方,胸襟开阔,她没有迎春的懦弱,也没有惜春的孤僻,也没有湘云的大大咧咧。探春是一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她与众姐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探春喜欢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布置非常简单。琴棋书画在古代小姐房中,是常有的消遣品,探春房里的书画代表她有怎样高深的学问。在文才上,探春虽然不及宝钗和黛玉,但也有其不凡的一套,能写出《簪菊》、《残菊》之类的雅诗,也能说出“知鬓冷沾三经露,葛中香染九秋霜。”之类的佳句。大观园中热热闹闹的诗社活动让众姐妹的才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一活动的发起人却是探春。探春的才能不光在诗词歌赋上,在管理方面更是出类拔萃,下面重点谈谈这方面的才能: 1 ,探春的才能表现在管家严格,从她对丫头的管教就可以看出来。她吃饭的时候,丫鬟们在两旁鸦雀无声,大观园里的姊妹们,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不敬佩她的,连平儿也说:“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你们就藐视她,欺负她,果真招动了大气,二奶奶(王熙凤)也不敢怎么样。”还说,“二奶奶在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要让她五分。”</h3><h3>2 ,探春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她治家理财的行动上。其一,第五十五回,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她没有多顾及死者与自己的关系和母亲赵姨娘的哭闹,而是按照规矩给了二十两的礼钱。以此可以看出她公事公办,大公无私的态度,其他管事的媳妇姑娘,少有这样的气度。其二,她蠲免了宝玉、贾环、贾兰以上学为名义,袭人、赵姨娘、李纨零花的月钱。虽然这件事引起了他人的不满,却没有人说句反对的话,因为人人心里都明白,探春做的是正确的。这件事后,王熙凤嘱咐平儿说“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了一层,又如今俗语说‘擒贼先擒王’,倘她驳我的事。你可别分驳,你越恭敬,越说‘驳得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她一顶,就不好了。”可见,这个向来无所畏惧的凤辣子对探春也有所畏惧,于细微处看出她这个小姑子管家的能力与过人之处。</h3><h3>在和王熙凤的利益不抵触的情况下,探春又紧接着做了两件让人佩服不已的事。第一,她把每个小姐每月置办头油和粉的二两银子蠲免了,因为这些姑娘们每个月已有了二两月钱。在这里,探春发现了贾府家庭经济中存在着“买办”现象,虽然只是买办点丫头、姑娘们的脂粉,却存在很大的弊端,买办的人不是拖延送物的时间就是买些质量低劣的,让姑娘们根本没有办法使用,仍然要重买。探春免了这个钱,对姑娘们的损失并不大,倒是打击了买办们的恶势力。第二,年里,她在赖大家看见赖大花园的管理方法,认为好,就按照一样的方法派专人管理贾府的花园,每个月只要管理的人能奉呈少量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花园中的收益就全属于他们的。这种甚至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观念的经济方法,竟然出于一个姑娘的手中,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曹雪芹题的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个“敏”字,可见曹雪芹也对自己笔下这个三小姐赋予了极高的评价。<br></h3><h3>探春的出身是她人生最大的悲剧。探春是赵姨娘所生,在封建大家庭中,庶出,偏生,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对于探春这个具有政治抱负的小姐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弱点和暗疾。"三春争及初春景"告诉我们探春比不上元春的原因, 不是才能不及,也不是志向不高,更不是德行不够,而是这致命的缺陷------庶出,这个无法弥补的缺憾使得探春只有顶替格格远嫁他乡,走了文成公主的路。下面我就探春命运暗示推理她的命运。<br></h3><h3>先看第五回关于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关于探春的曲《分骨肉》 “一帆云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分明是到山遥水远的地方去,希望父母不要把儿牵挂,从古到今命运都是有定数的,分别不是说再无缘相见,从现在起我们分两地,各自珍重,我走了,不要牵挂。 在七十回,众姐妹抓阄填柳絮词,探春写出半首《南柯子》再次印证了探春的远嫁。<br></h3><h3>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里大观园的姐妹在怡红院为宝玉过生日开夜宴。行酒令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抽签,抽的签上都有迷语,暗寓着每个人的身世命运,这是很明显的。例如宝钗抽到的签上有一支牡丹,题曰“艳冠群芳”;黛玉抽到的签上有一只芙蓉,题曰“风露清愁”,诗云“莫怨东风当自嗟”。而探春抽到的是一只杏花,题曰“瑶池仙品”,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探春抽到签时,众姐妹都笑道:“家里已经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原来,探春抽的签中“瑶池仙品”、“日边”都意味着她将成为帝王之妻,这和注中解释“得贵婿”是一致的,贾府已是公侯之家,只有嫁入比公侯更高的门中,才可以称的上是“得贵婿”。<br></h3><h3>在暗示探春结局的几处,都用风筝来象征探春,…”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时,探春做的灯谜的谜底又是风筝,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挥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和刚才姐妹们抽的签一样,这里个人做的灯谜也暗含着各个人的未来,探春做的灯谜,和她的“清明时远嫁”是相符的,谜底风筝不过意味着探春的将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无依无靠。至于象征探春的风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第七十回中关于众人放风筝的一段向我们摆明了一切。七十回中各人放风筝的先后次序、风筝的样式、放风筝的方式都暗寓着各人的身世归宿。像宝玉放不起来的美人风筝,黛玉将风筝一放了之,而探春放的却是一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凤凰历来都被比做是王者之妃的,这里也绝不会是闲笔。探春放风筝过程的寓意更加的明显,两只凤凰风筝在空中绞在了一起,又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在半天如钟鸣的逼近也和两个凤凰绞在拉一起,且一齐飘飘遥遥的去了。探春如果不是远嫁海外,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而特写凤凰风筝,正暗示探春妃子的命运。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四春中只有探春可以和元春相媲美"三春争及初春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探春和元春相同了,那么探春薄命的原因是什么呢?探春具有各方面的才能,但因为出身不好,走了另外一条路,最后异曲同工。探春让我们明白"是金在总会发光的"。在探春身上叹息出身对人的影响。<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侠骨柔情 史湘云</u></b></h1><h3><br></h3><h3>史湘云金陵十二钗 之一,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父母在她还是襁褓中婴儿的时候就已经亡故,由叔叔婶婶养育。她是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 这位史大姑娘却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塑造的一个人物。在十二钗中她排在第五位,可见曹公多喜欢她,我们的史湘云平日里喜欢身着男装,喜欢高谈阔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且生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假小子, 整部书中似乎没有见过湘云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充满热情。 其实表面嘻嘻哈哈的她,有着和林黛玉境况相似的命运,都是从小失去父母 ,都是寄养在别人家中,一样都是千金小姐,一样的父母双亡,一样的寄人篱下。但是她们两个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按理说林黛玉比史湘云幸运多了, 林黛玉八九岁时失去母亲,几年后失去父亲,在此之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去逝后背井离乡,来到外婆家,外婆对她也是疼爱有加。而史湘云,自幼失去父母,从来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关爱,婶婶把她当下人用,只有贾母才是真正疼她的人。她平日在家辛勤劳作,盼望着来贾府休养几日,和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过上几天的开心日子。 湘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劳动虽然很辛苦,但劳动后的享受更诱人,这样一张一驰有节奏的生活其实是人生的最佳状态,身体的安逸会导致精神的不安逸,无所事事的人往往会生出很多事故来,只劳累不休息和整日无所事事的人都不是健康的生活。史湘云的生活看似辛苦实则大有好处,她没有时间想她自己,这样就不会多愁善感了,另外她有盼头,因为再过几日贾府会接她去的,她可以在那里过几天诗情画意的生活,所以说史湘云是希望中生活。而黛玉则不同,常年生活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好中,看似安逸实则无望,所以同是孤儿黛玉多愁善感,湘云豪爽大方,同样的身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史湘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豪爽的性格特征, 她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很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啰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为此得罪了黛玉,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她当时也生气,吵着闹着要回家,但没过几天又烟消云散了,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和林黛玉不同,她还有个家可以回,虽然那里并不美好,但也可以做她避风的港湾;林黛玉则不同,她爱到伤害后就没有避风的港湾,只有躲在没人的地方流泪了! 湘云才思敏捷,芦雪庵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都是来得最快的,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竞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赞赏。芦雪庵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薛宝琴、宝钗、黛玉共战湘云的局面。当大家划拳猜迷,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的玩闹结束时,发现席间不见了湘云,正要去找,只见一个丫鬟走来:“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已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胎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 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这是一个千金小姐的作为吗?显然有失风雅,可她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失去父母,婶婶把她当下人用,那有时间去三纲五常的教训她,她因此而活得率真,活的可爱! 这就是湘云:淘气且爽朗,心直口快,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且才思敏锐,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大观园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完全不同于其它姐妹,这或许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真""善""美"。  虽然湘云的本性开朗豁达,无忧无虑,似乎和林黛玉不同,但实际上骨子里也摆脱不了感伤的情怀,表现 出和黛玉相同的情愫,特别是她吟诗寄慨时。  海棠诗会是大观园第一次吟诗活动,也是贾府烈火烹油的红火日子,史湘云却在和韵二首中吟出这样的诗句:“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自是霜娥偏耐冷,非关倩女已离魂。秋阶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潇洒脱俗的史湘云到了落笔的时候也不能摆脱这种时代气氛的濡染。 到了贾府与四大家族相继败落的时候,史湘云的悲剧意识和感伤情绪也在加重。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这一回中,湘云脱口吟出“寒塘渡鹤影”的佳句,黛玉经过思索后对出了“冷月葬诗魂”的绝唱。”这两句就像是湘云、黛玉用生命体验对凄凉身世的哀吟。乐而知命的湘云可以忘掉家庭的悲剧给她带来的忧伤,却摆脱不掉时代氛围的挤压。 史湘云嫁了一个“才貌仙郎”,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却好景不长。在湘云为贾母送殡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想起贾母素日疼他,又想到自己命苦,刚配了一个才貌双全的男人,性情又好,偏偏的得了冤孽症候,不过捱日子罢了。于是更加悲痛,直哭了半夜”。最后史湘云早早成了一位孀居的女子,饮下封建礼教为她准备好的那杯人生的苦酒,成了薄命司的一员 《红楼梦》把史湘云那单纯而又丰富、乐观而又有愁苦、豪爽而又多情、既有须眉豪气又具有女性妩媚的性格特色,独擅风韵刻划的淋漓尽致,赢得了世世代代读者的由衷喜爱。像史湘云这样一个旺盛而又美丽的生命,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束缚,从而揭示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历史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诗仙妙玉</u></b></h1><h3><br></h3><h3>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并带发修行。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她是佛家弟子,却是庄子思想的追随者,她茶艺精湛,为“红楼诗仙”。 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妙玉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大约出场五次,书中关于她的信息大概是父母双亡,自小多病,家里为她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最后只好自己遁入了空门。 直到妙玉的师傅死去,告诉她,说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所以她未回乡。 元春省亲,王夫人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了贾府,住进了栊翠庵。 宝玉生日,妙玉赠生日帖,署名“槛外人”,宝玉初不解,亏得岫烟的提示,宝玉恍然大悟,回帖自署“槛内人”。 中秋节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妙玉出现了,她续了几句诗。 贾府抄家后,贾母病危,妙玉前来探望,与好友岫烟、惜春叙旧。 贾母出殡的当晚,妙玉出园,去惜春房中坐谈、下棋,被入室打劫的贼寇盯上。 次日夜间,妙玉遭劫,应了“无瑕白玉遭泥陷”。 这就是妙玉的全部故事。 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 曹雪芹笔下的妙王是一个局外人,与世无争,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她鄙视功名利禄,不以世俗的观点论人;她是一名高士,能与天地、与宇宙、与自然相通;她又是一个洁雅之人,追求外在的洁净与内在的洁净是她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中描写妙玉最多的是"凹晶馆联诗",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时,妙玉出现了。黛玉对她非常尊敬,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称她是“诗仙”,“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受黛玉之请,妙玉续完此诗。 这几句诗可以理解妙玉其人,妙玉诗:“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我对歧路岔道太熟悉了,不可能忘记人生的大道?“泉知不问源”是说,我对泉水的来龙去脉,泉水的源头非常清楚。接下来是“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意思是:我有很高雅的兴致,悲愁怎么可能乘虚而入呢?我没有任何忧愁,哪里会心烦意乱?“芳情只自遣”,高洁的情怀我只能自我排遣,为什么呢?“雅趣向谁言?”我高雅的志趣,向谁诉说?大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叹。 她最喜欢的是《庄子》,她属于超尘脱俗的高士。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她不僧,不俗,不男,不女。她不是普通的人,是庄子笔下的神人,庄子说神人无功,妙玉鄙视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是曹雪芹笔下的神人。在精神上,学问上,尤其在精神上,是高于宝黛钗这些大观园里的第一流知识分子的人。 说妙玉鄙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你可能有异议,会拿她对刘姥姥的态度来说事。其实我过去也是这样看的,随着生活阅历的提高,对红楼梦的深入,我有了新的看法,我认为妙玉既不嫌贫,也不爱富,试想如果说妙玉嫌贫爱富,那么她就不会和邢岫烟相交,因为岫烟家是很穷的,由此可知妙玉并不嫌贫。 同样的妙玉也不爱富,因为妙玉虽然给了贾母那个成窑小盖钟喝茶,但是给贾母泡茶的水却不是最好的水。而且最基本的客套之后,妙玉就把宝钗、黛玉的袖子一拉,去喝体己茶了,妙玉给了宝钗、黛玉以及后来加入的宝玉更好的茶器泡的是更好的水,这难道是妙玉爱富吗?相反这是妙玉的真性情,它表现的是妙玉欣赏与不欣赏的问题。贾母他们吃完茶走出栊翠庵的时候,妙玉是“并不甚留,回身便把寺门闭了。”而后来76回,同样的场景,联完诗后妙玉把黛玉、湘云送出园门,是一直目送她们走远,看不见她们的背影后才将院门关闭的。这个鲜明的对比就很好的说明了妙玉绝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至于为什么讨厌刘姥姥,她单纯是讨厌脏而已,过分的洁癖可以说是妙玉唯一也是最大的缺点。但是妙玉还是很厚道的,就算她讨厌刘姥姥,但还是答应宝玉把名贵的茶杯送给刘姥姥卖钱度日。 曲高和寡的妙玉是一个孤独的行伍者,她几乎没有朋友,一个人独行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与宇宙同辉,书中仅有的的几个交往者很难说算得上是朋友。 贾府里与妙玉有交往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她们的交往只限定在谈经论佛上,要达到心灵交流,恐怕还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宝玉对妙玉有远观而不可亵玩之情,是一种敬重之情。 金陵十二钗都属于薄命司的,妙玉也不例外,尽管她与四大家族没有联系。按常规说,妙玉从小失去父母,青春年少不得已而出家,又因生性孤僻,没有知己朋友,一个人无牵无挂,孤苦伶仃,就是苦命的了,可更苦命的还在后头,尤其是她的结局。 关于妙玉的结局众说纷纭,我倾向于贾府败落后,妙玉一个人回苏州,遇见了一群强盗,或者说是昔日的仇家,玩弄完后,将她卖到妓院。这样的结局回答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个判词。同时这个结局也让我们明白了她师傅为什么不让她回苏州的原因。 总之:妙玉这个佛门弟子,崇尚庄子的道家思想,又精通茶道,喜欢下棋,擅长推演先天神数,又被林黛玉称为"诗仙"。这种纯精神型的追求使她成为柏拉图,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仿佛一个神妃仙子。 她与世俗格格不入,生话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但结果依然悲催,追求洁雅之人落人风尘之中,理想在罪恶的社区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写出了人生的无常,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无能为力,进一步揭露红楼梦的主题"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历史悲剧,以及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u>逆来顺受的迎春</u></h1><h3><br></h3><h3>迎春是贾府中的二小姐,或称二姑娘,是贾赦和妾所生,从小在贾母身边长大,失去母爱的她学会了逆来顺受,是贾府四姐妹中命运最惨的一位。 红楼梦中贾迎春的出场在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与探春、惜春同时出场。书中描写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可见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br></h3><h3>贾府里的小姐们都有一个专长,贾府四春相对应琴棋书画,而迎春善棋,常常和丫鬟们在一起下棋。但迎春在吟诗作对猜谜上,则是资质平庸,比不上探春,更不用说黛玉宝钗了。在处世为人上,她也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抄检大观园时,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兄潘又安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被驱逐出大观园。司棋央求迎春搭救,迎春就是不帮忙,看我们的迎春是如何回答的; 原文——迎春含泪道:“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你瞧入画也是几年的人,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这园里凡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终有一散,不如你各人去罢。”一句终有一散,也充分显示了她为人悲观随波逐流的心态。迎春生性懦弱,与世无争,一心想过清静日子。 </h3><h3>想过清静日子的迎春最终没有过上清静日子,她被她的父亲葬送了。迎春的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了,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所谓的“世交之孙”孙绍祖抵债。孙绍祖系大同府人氏,祖上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绰号“中山狼”,是个骄奢淫逸、作践妇女的虐待狂,家里的人几乎淫遍,生性软弱的迎春,如何受得了孙绍祖的折磨?这岂不是羊入虎口,可怜这个金闺小姐在他的拳打脚踢折磨下,只有一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br></h3><h3>迎春的婚姻悲剧有多个原因:一则,她从小死了娘,她父母贾赦和邢夫人对她毫不怜惜;二则,由于家庭矛盾导致祖母贾母和兄长贾琏对她的婚事无从插手干预,虽劝阻这门亲事,但“大老爷执意不听”,谁也没有办法,因为儿女的婚事决定权在父母;三则,迎春本人的懦弱可欺;四,麻木不仁,竟然能够眼看着她的丫鬟司棋被逐出家门后撞石而死,她却无动于衷……</h3><h3>出身无法选择情有可原,后天的不作为、不努力才是一个人悲剧的根源。我们的迎春两样占全了,所以她的命运是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被孙绍祖揉搓而死,假设说司棋在,也许不会这么惨,可惜了……大观园女儿国中,迎春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她的不幸结局,揭露了包办婚姻制度的罪恶。 性格决定命运,尽管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软弱无能的性格也是死路一条。羔羊入狼口的悲惨的命运难道只有迎春一人吗?千百年来,包办婚姻害死多少弱女子,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br></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u>孤僻冷漠的惜春</u></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惜春贾珍的妹妹,比贾珍小30岁,是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因母早逝,贾惜春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心冷嘴冷,无情无义,最后遁入空门。</p><p class="ql-block">"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p><p class="ql-block">绣户侯门女,自是惜春无疑。在大观园众女子中,惜春自是最小的。她出场时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长得如何不知道,但在第四十回中刘姥姥看到贾母让小姑娘惜春画大观园,是这样说惜春的:“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儿,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其实作者是借刘姥姥的口告诉读者:四姑娘貌美如仙!我们都明白,惜春对诗歌并不擅长,而是热爱并擅长作画。记得有一回惜春画了大观园众女子,而香菱笑嘻嘻的凑上前来论道:“这个是我们姑娘,那个是林姑娘。”可见其确实有不错的画技。</p><p class="ql-block">惜春孤芳自赏,为人冷默,与她关系比较好的,一般都是出家人,她跟妙玉很是投缘,常常同妙玉讨论佛法,很有佛学修养。这也是她性格孤僻的一面。</p><p class="ql-block">惜春是一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是大观园里名副其实的冷美人。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对于惜春的绝情作了深刻的剖析,这里我以抄检大观园为例看看曹雪芹是如何刻画贾惜春的:且说凤姐、王善保家的一行人到了蓼风轩惜春那儿,在她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发现了“违禁品”。其实不过是贾珍赏给入画哥哥的一些东西,包括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一包男人的靴袜而已。惜春开始是“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放手让来人搜查。接着,在她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发现了“违禁品”。惜春见此,更加害怕,便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我竟不知道”,是先将自己洗刷干净。“这还了得”是肯定入画问题十分严重。“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这是把入画交出去,听凭处理。总而言之,我和入画毫不相干,只要你们不来找我的麻烦,怎么处理入画都可以。多么狠心,又多么无情无义的四姑娘啊!</p><p class="ql-block">这里入画苦苦地哀求,并且保证东西确是贾珍所赐,惜春却要求凤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好像入画是她惜春的仇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凤姐问传递的是谁,惜春便主动举报:“必是后门上的张妈。”惜春甚至要凤姐当场把入画带走,凤姐当然不肯。</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读者或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惜春是因为胆小,因为事情突如其来,没有思想准备,所以才有这种失常的表现。作者好像惟恐读者产生这样的误解,紧接着就续上一段余波,把惜春的“冷”写得足足的。这便是尤氏和惜春的一番争执。因为入画本是宁国府那边来的,惜春先责怪尤氏“管教不严”;接着是要尤氏把人带走。最后表示,“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跪着哭着,苦苦哀求,尤氏和奶娘也在一边为人画说情,可惜春小小年纪,竟生就一副铁石心肠,不顾入画从小服侍她一场的辛劳,也不顾嫂子尤氏的情面,竟是执意要将入画扫地出门。</p><p class="ql-block">曹雪芹写她,又显示出另一种人生悲剧,一种在政治大恐怖下,卑微地惟求自保,以冷漠和隔绝来延续自己生命的艺术典型。我们设想冷美人遁入空门后会怎么样呢?我个人认为:好一点她和妙玉一样,要不就和女魔头李莫愁一样,我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她无情无义,心冷嘴冷剩下的就是手冷了。惜春的悲剧告诉我们冷漠是可怕的,不会和人相处的人也是值得叹息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巾帼英雄王熙凤</u></b></h3><h3><br></h3><h3>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王家,贾王两家是世代姻亲,王熙凤的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是当时在朝统领军权,声势煊赫的人物。王熙凤的到了贾府,又成了贾母最宠爱的孙媳妇,凭借她的聪明才干,掌握了这个家庭的大权。时事造英雄,曹雪芹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卫,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对王熙凤的管理做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她的管理才能,王熙凤上任先了解了解人员配备情况。问来升媳妇几句话就离开了,第二天卯时二刻便过来了,得知宁国府的下人都到齐了,没有一个人迟到,她的身先士卒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就是正人先正己,威不竖自立。下来立规矩,立规矩前先声明“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再下来分工到人,明确职责。最后让来升媳妇监督,对偷懒、赌钱等给予处罚。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为了克服宁国府管理上的弊端,采取了“定岗定责,按责定编,包干到人,责任到人”的措施。王熙凤的管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分工细致,岗位适当,编制合理,尤其是部门管理,责任到位,把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责任与实效结合起来、误事要罚,丢东西要赔。王熙凤的雷厉风行取得了短期的成功。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宁国府的短期管理实践中,王熙凤是成功的,然而在荣国府的管理上,王熙凤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她本人的品性造成的,她“明是一盆火,背地里是一把刀。”过分的追求金钱,过分的玩弄权势,最后导致人心所背。孟子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管理人,短期用威,用方法;长期则不行,长期需要用德,以德感人,才能顺民心顺民意。秦始皇用威,取得成功,因“仁义不施”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李世民用德,建造“大唐盛世”。从王熙凤和秦始皇的教训中我们明白了“以德感人”的道理。历史的经验再次证明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王熙凤: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在贾府中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说话是有分量的,但生活在封建宗法关系中的王熙凤,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子嗣,即使三妻四妾也是冠冕堂皇,也是合于礼的。所以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的王熙凤,也要竭力构筑“贤良”的形象。表现为有条件的忍让,比方说容下了平儿成为“通房”丫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儿的善良和忠心,何况目的还是为了“拴爷的心”。她泼辣,敢爱敢恨,但也是见风使舵,不同的事不同的处理方法。 当贾链和鲍二家偷情被发现后,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掀动了一场轩然大波,而最终不能不接受贾母的裁决,贾母的裁决显然是偏袒贾琏的,王熙凤尽管争得了面子,但还是受了很大的委屈,大家想想:王熙凤的生日,贾琏不但不来,还跟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撞上,不但不赔礼道歉,还有动手打人。贾母的裁决对王熙凤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实质上是一种屈服。 王熙凤作为封建社会下的女人,具有超前的独立女人意识,她敢爱敢恨,尤其对男权专制思想极其痛恨,但又不敢强烈表现,只能用犀利的语言,狠狠地骂贾琏,挖苦贾琏。贾琏与多姑娘偷情,与鲍二媳妇偷情,王熙凤知道后就非常愤怒,尚可以忍耐,当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忍无可忍,最终爆发,这次她不直接闹,采用借刀杀人的手段,利用贾琏之妾秋桐的嫉妒逼迫尤二姐,导致尤二姐吞金自杀。 站在女人的角度上讲,这些人是王熙凤的情敌,我们不能怨恨王熙凤,更应同情王熙凤,因为她也是封建男权思想下的牺牲品。 王熙凤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博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大管家。高居在贾府几百口人之上,以三寸不烂之舌左右逢源,以至高无上的权势草菅人命。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是,虽然贾瑞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见其报复的残忍。为了三千两银子“弄权铁槛寺”,逼得张家的女儿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至于尤二姐之死,更是阴毒之至,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方面尤二姐以为王熙凤很贤良;一方面众人以为王熙凤很贤惠:一方面借刀杀人置尤二姐于死地。 王熙凤对老尼说“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收取贿赂外,还靠迟发月钱、放债等方法据敛钱财。抄家时,从她屋子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的债券。的却王熙凤比李纨富有,但金钱换不回她的生命!突然想起小沈阳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李纨内敛,熙凤张扬;李纨是小女子,熙凤是女强人;李纨被称为"活菩萨",熙凤被称为"阎罗王"。李纨和王熙凤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区别在于一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一个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个是平平淡淡过一生,一个是吵吵闹闹过一生;一个内敛,一个张扬。</h3><h3>综上所述:李纨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者,她明白物极必反,她明白盛极而衰的道理。她的经历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熙凤是权力和财富的占有者,攫取权力 和财富是她人生的目的,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也说明"积恶之家,必有余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  归隐田园的巧姐</u></b></h1><h3><br></h3><h3>金陵十二钗中的贾巧姐是辈份最小的,年令最小的一位,她在«红楼梦»出场较少,年令也不明确,曹雪芹塑造她似乎是交待因果报应的,贾巧姐是十二钗中命运最好的一位。她的结局是归隐田园,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巧姐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王熙凤与贾琏之女。巧姐由于年纪幼小,在书中出场不多。 一,巧姐的出场 巧姐娇贵多病,第21回染了痘疹,第42回撞了花神,第84回惊风。清虚观打醮,凤姐催着张道士换巧姐的寄名符。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巧姐又病了,王熙凤与刘姥姥闲话家常巧姐是如何又病的,王熙凤说太太给了一块糕风地里吃了扑了风,受凉之意。刘姥姥说是小孩子家到了生地方,眼里头又干净,是见了什么神,撞了不干净的。 最后刘姥姥建议,“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 二.起名 巧姐生于农历的七月七曰,王熙凤认为不吉利,再加上孩子体弱多病,所以一直没有名子,大家叫她"大姐儿"。古人养孩子有很多讲究,越是金贵之体,名子越低贱,那些"猫儿","狗儿"的,就是如此,还有孩子体弱多病,就放在穷苦人家,并且孩子多的家里寄养,认为这样孩子才能压得住,这就叫贵人贱养。象我们的诗人艾青就是如此。 王熙凤说大姐儿还没有名字,请刘姥姥取一个,并说“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大姐儿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便给她起名巧姐,“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从这‘巧’字上来”。 三,"巧"妙的结局 果然,巧姐的命运就应在这个巧字上了。 巧姐有个“巧”字,她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中可谓最圆满,那为什么说薄命呢?这是因为“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她经历抄家、丧母两大磨难,在家中饱受欺负,更险遭狠舅奸兄毒手,毕竟有过逢凶遇难的波折,自身又多灾多病,不得不以贫苦来化解。 巧姐的遭遇更多照见了其他人的人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特写凤姐对贾蓉有恩,贾蔷下姑苏采买女伶、贾芸进大观园种树也多亏凤姐、贾琏提携,王仁更是从凤姐这里捞到不少好处,可后来反倒是这几个亲舅兄谋害巧姐,让人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势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没有想到的是,真心知恩图报的却是偶受小惠的贫苦乡下人刘姥姥和板儿。而平儿能顺利护送巧姐出家门,也得益于她平时待人宽厚,替凤姐行善积德。• 巧姐命运之谜 巧姐最后的命运,第五回的判词和《留余庆》曲交代得很清楚,大家基本上都能看懂,就是因为当年她母亲善待了刘姥姥,种下善缘,因此家族败落后,刘姥姥一家救了她。她最后的归宿,应该是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虽然住在荒村野店,每天还得纺绩谋生,过去那富贵奢华的小姐生活一去不返,也属红颜薄命,但跟大半辈子都在深宫中,没有感受过什么温暖的大姑姑;出嫁一年便被蹂躏致死的二姑姑;被迫远嫁到蛮夷之地的三姑姑;悲观绝望而青春出嫁的四姑姑;青春守寡的李纨;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以及在众叛亲离之下惨死的母亲相比,那算幸运多了。她和板儿的姻缘,在第41回有非常容易明晓的伏笔,大姐儿——巧姐是后来刘姥姥给她取的名字——原来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然看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就要那佛手,于是后来大人们就让两个孩子互换了柚子和佛手。脂砚斋有几条批语,说:“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又说:“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所谓佛手指迷津,也就是《留余庆》里所说的那些意思:“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贾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于公侯之门的千金,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里“纺绩”的劳动妇女,就象秦氏出殡途中宝玉所见的那个二丫头那样。与前半部十二钗所过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于是,刘姥姥为巧姐取名所说的“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得到了证验。 巧姐的结局也寄托了曹雪芹自己的一部分理想,不可能人人出家(为僧如宝玉,为尼如惜春),大观园里的人该怎样寻找一条出路,或许归隐田园是一个好的终结。巧姐完成了曹雪芹真正的理想-------那就是和陶渊明一样«归园田居»。为诗人找到了出路,也为诗歌找到了真正的出路。 </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 诗社掌坛人李纨</u></h1> 金陵十二钗中有三个已婚女子,李纨是嫂子,王熙凤是弟媳,秦可卿是侄媳妇;三个人中,李纨寡居,王熙凤暴死,秦可卿早逝;三个人中李纨有一个男孩,王熙凤有一个女孩,秦可卿无儿无女。三个人都是薄命女,相比较而言李纨算是好的,她与儿子贾兰相依为命。因李纨生性温和善良,深得府中长辈和下人的喜爱,虽然寡居,但是并不缺乏生活的热情,探春起诗社,她自告奋勇做了社长,号为“稻香老农”,很是风雅了一阵子。贾府败落后,她辛苦养育贾兰成人,贾兰金榜题名,她也成了诰命夫人,虽不久即离开人世,但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李纨和王熙凤这妯娌两个的看法,只是个人观点。 李纨,字宫裁,贾政长子贾珠之妻,贾宝玉的亲嫂子。她出身官宦之家,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怀揣少女的梦想,嫁给了贾珠,婚后生活的咋样,曹雪芹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她时常流露出对贾珠深深怀念的情愫来推测,二人应该是鸾凤和鸣,琴瑟和谐。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婚姻留给她的是无限的思念和终身的孤独,同时还留下一个爱情的结晶——贾兰。我们知道在封建礼教下生活的女性,能有一个儿子是幸运的,这个儿子成了她以后生活的依靠。正所谓“母以子贵 ”,她在贾府享受的待遇都因此而生,当然也和她的性格有关。 李纨是封建社会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她性格温柔,宽容忍让,是《红楼梦》中最有母性特点的角色,她生活的全部是相夫教子,丈夫没了,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教育好儿子,她必须为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儿子远离那些公子哥。很幸运,她进驻大观园,被分住在“稻香村”,书中是这样描写稻香村的“数楹茅舍”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好一个竹篱茅舍的幽静环境,最适合在此攻读诗书。为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还需要一个学习的氛围,她提议办诗社,她自荐为掌坛人,“稻香村”是社址,大观园变成了诗人的摇篮,在此环境下生长的贾兰如入兰室。我国古代有“孟母三徒,择邻而居”,孟母只是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而李纨却在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李纨的聪明才智不言而喻。她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的努力换回了儿子的成功。 李纨出身名门,父亲是国子监祭酒,诗书之家的传统使她有了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并没有对她刻意培养,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李纨读的书也只有《列女传》《贤媛集》《女四书》等父亲想把她培养成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淑女子。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李纨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善良贤惠,本分守礼的大家闺秀。在父母的操办下嫁到贾家,我们虽不知他们是否相敬如宾,但从她时常流露出对贾珠深深怀念的情愫来推测,婚后生活的很美满,两人如膝似胶的度过了幸福的新婚,迎接来了他们的儿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丈夫因病死了,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结完果实就凋谢了。李纨成了贾府寡居的少奶奶,与贾珠的爱情成了刻骨铭心的回忆,李纨怎么办?“寡妇门前是非多”,现在有两条路摆在李纨的面前,要么守着;要么改嫁。以李纨所受的教育不会选择改嫁,以当时的形势也不会选择改嫁,因为改嫁对李纨来说是一场赌博,嫁个好人当然好,如果嫁个歹的,不仅既得利益丢失,后半辈子也落入苦海,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社会地位,嫁人的目的是穿衣吃饭”,既不为吃穿发愁,又有一个儿子做依靠,又何必冒这个险呢?不改嫁就守着,咋样守呢?李纨认为:客观上“寡妇门前是非多” ,维护一个美好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她封闭了自己的情爱,“惟知侍亲养子”,带领小姑子们读书做针线,她采取了一种随和宽容的态度,养成了一种随和的性格,不轻易出头露面,博得大家的好评;主观上,刻骨铭心的爱已给了贾珠,任何人也不会进入她的心房,为自己爱的人相守一生是值的。更何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h3><h3>李纨在《红楼梦》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每次重要的事件中,李纨都在场,但只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与世无争的寡妇。每日只知道侍亲养子,闲暇时陪小姑做做女红,读读诗书,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安分守己、性格温柔、宽容忍让、默默无闻是她的性格特征。其实她更是一个大智之人,她明白如何在“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免受其害,如何保护好自己,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李纨作为贾家的大少奶奶,又生养了贾家接续香火的人,按理说,李纨有资格辅助婆婆管理家事,可事实上,李纨对整个家族的事却是不闻不问。任凭并不是主子的王熙凤兴风作浪,喧宾夺主。后来王熙凤病了,王夫人把家政大权交与李纨,让探春当助手,结果是探春成了主管,李纨成了助手。不是探春喧宾夺主,是李纨有意避让。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李纨的有意避让,不仅不影响她的形象,反而提高了她的声誉,得到了她的利益。在下人眼中,她心慈面软,是一个活菩萨;在众人眼中她是一个能吃酒能作诗很随和的大姐姐;在贾母眼中,她“带着兰儿静静的过日子”是一个好孙媳妇。贾母认为她好,对她格外照顾,月钱和贾母一样,“年终奖”也是最高,此外,还给予她园子让她收租子。可如果不是避让,如王熙凤一般,把自己放置在风口浪尖,任凭贾府的“风霜刀剑严相逼”,那么李纨的命运可能比王熙凤更惨,因为王熙凤尚有贾琏做后台,而她没有。我们不要以为李纨这一辈子白活了,好像贾珠一死李纨要么管家,要么嫁人才是不白活,其实这是片面的,是对人生存方式的否定。人的存在应该是:给自己创造一个生存的环境,选择一个长久生存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明哲保身,李纨巧妙的保护了自己,八十回,贾府被抄,负责查抄的官员上报奏折:李纨守寡多年,又不理家,贾家各罪,也暂无她参与的证据。当时皇上最提倡贞节妇道,所以将她们母子除外。后来查实确与贾府诸罪无关,结案后搬出贾府,自去谋生。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把振兴贾府的希望寄托在贾兰身上,悉心教育儿子,最后取得成功。 </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u>袅娜纤巧的秦可卿</u></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秦业的养女。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深得贾母及合族人的喜欢。不幸的是她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早香消玉殒的人 ,她在红楼梦中稍纵即逝,从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她就去世了,第十四回为她送葬, 秦可卿就似乎告别了 《红楼梦》 。但其实并非如此,她似乎贯穿整部书,王熙凤多次“活见鬼”,贾母去逝后鸳鸯的自缢等都有秦可卿的影子,所以说秦可卿为轰轰轰烈烈的红楼梦拉开了序幕,并贯穿于全过程,她预示了贾府的兴衰荣辱。这些可从</p><p class="ql-block">书中关于秦可卿的一首词为“好事终”得知,,词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 皆从敬,家事消亡首 罪宁。宿孽总因情”</p><p class="ql-block">曹雪芹告诉我们:秦可卿来自仙界的清净女儿之境,是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她在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管的是风情月债。秦可卿奉警幻之命,降临尘世,为第一情人,她是十二钗中最后一个,却是第一个离逝之人,她的职责是引导金陵十二钗归入太虚幻境,以完成她们的风情月债。</p><p class="ql-block">秦可卿这个秉绝代姿容的美人一下凡就是个弃婴,被养生堂收养。营缮郎秦业年过半百无儿无女,便从养生堂抱养了她,起名可儿。后来嫁给贾珍之子贾蓉为妻,成为贾府的重孙媳妇。秦可卿嫁入贾府后,获得了合族上下的同声赞美。尤氏护着她,贾母怜惜她。凤姐与她感情尤深,时常去找她说话。每逢此时,贾宝玉也屁颠屁颠跟着。一个女人在一个大家族中有如此的地位真是难能可贵了。</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听到台下的掌声,却很少知道台下的十年功夫,秦可卿被大家认可也是她平日辛勤努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首先,秦可卿性格温和,贤惠孝顺,行事稳妥,得人心。第五回,宁国府内的花园里梅花盛开,贾珍之妻(也就是秦可卿的婆婆)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等前来赏花。那天,尤氏和秦可卿便手拉着手到荣府来面请贾母等人的。和婆婆手拉手,想想看,生活中有几人,在家庭中婆婆的尊重至关重要,被婆婆喜欢更是难上加难,秦可卿做到了。第二是,贾母等人到宁国府时,宝玉也跟着来了,到中午,宝玉觉得倦怠,欲睡中觉。当时,秦氏便对贾母和王夫人等说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给我就是了。”“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这是贾府中顶级人物的信任喜欢和尊重。</p><p class="ql-block">第七回,薛姨妈叫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宫花,指定要给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和林黛玉各送两枝,王熙凤则独独得了四枝。当周瑞家的把花送给了王熙凤之后,王熙凤又把自己这份儿分了两枝送给了秦可卿,由此可见秦可卿与王熙凤之间的亲密关系。王熙凤是贾府掌权者,这尊重是当权者的尊重。</p><p class="ql-block">第十三回,得知秦氏病死后,贾府上下无不对她悲痛惋惜,“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之人。”可见,秦可卿在贾府是深得人心的,贾府上上下下对她都是尊重和喜爱。</p><p class="ql-block">让人人喜欢尊重是一件很难很累的事,每日里不知要耗费多少心血,看看红楼梦是如何写秦可卿的为人处事的确。秦可卿是在第十回开始患病的,尤氏在谈她病因时是这样说的,平日里“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打这个秉性上思虑出来的。今儿听见有人欺负了他的兄弟,又是恼,又是气。恼的是那群混帐狐朋狗友的扯是搬非、调三惑四的那些人;气的是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他听了这事,今日索性连早饭也没吃”,所以尤氏“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到像针扎了似的”。后来,贾珍叫贾蓉去请了一个叫张友士的医生来给秦可卿诊病把脉。张友士给她把了脉后也说:“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太过,则不如意的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特旺,经血不能按时而至。”医生的话进一步验证了秦可卿平日里心事太重,思虑过甚,对事情想得不开,使她小病酿成了大病,最后便年纪轻轻就不治而亡了。</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用秦可卿的悲剧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过分的追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圣人都有抱怨之人,更何况普通人,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更不要心思过密,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p><p class="ql-block">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嫁入豪门就如同灰姑娘嫁给王子,大家一定认为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王子和灰姑娘后来怎样,作者只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有告诉读者怎样过幸福的生活。于是天下有多少女子都梦想着遇到王子,嫁入豪门。但是豪门里穿金戴银背后的苦痛你是不知道的,豪门自古是普通人家女孩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如果有幸进了豪门,生活一定会过的好吗?真的就一定能咸鱼翻身鲤鱼跳龙门吗?看看《红楼梦》中的邢夫人、尤氏、秦可卿,你就会知道,在豪门纵然你姿色过人、品德高尚、聪明非凡,依然是夹缝中求生荐,出身不好的硬伤依然是你的困绕,受伤害是你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有三个女人是来之寒门,一个是贾赦的填房夫人邢氏,一个是贾珍的续妻一尤氏,一个是本文的主人,贾蓉的妻子秦可卿,前两位是原配死了,后娶的老婆,秦可卿是正妻却早早地死了,这难道不能说明豪门中寒微出身女人的尴尬吗?</p><p class="ql-block">邢夫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用的方法是顺从,顺从到不可理遇,顺从到自己给丈夫做媒人的地步;尤氏巩固自己地位的方法是屈服,屈服到拿娘家人做筹码,生生地赔上两个妹妹;秦氏该怎么巩固自己的地位呢?看看红楼梦是如何写的,看曹雪芹如何告诉你:“豪门有风险,嫁入需谨慎”。 </p><p class="ql-block">秦可卿凭借美色嫁入贾府,在贾府中唯唯诺诺,谨小慎唯地生活着,并且迎得合家的尊重这一切似乎很好,她不用顺从,也不用屈服,老天对她很厚,她鲤鱼跳龙门似的一步登天,成了小天鹅。谁知道宁国府中的几代家奴焦大在醉酒后,说出了“扒灰”和“养小叔子”两件秘事。</p><p class="ql-block">扒灰,就是公公和儿媳妇有染,养小叔子就是和小叔子关系暧昧。纵观宁府中只有秦可卿能扮演此角色。宁府中有一个荒淫无耻的贾珍正好是秦可卿的公公,有一个比贾蓉更风流倜傥的贾啬,恰好比贾蓉小,应该是小叔子,恰好贾啬是因闲言碎语离开宁国府。</p><p class="ql-block">秦可卿很美,嫁入贾府时公公只有三十多岁,正是翁壮的年龄,更何况这个公公早已是臭名昭著,或许娶秦氏时,他已有了想法。秦可卿小官宦之家,和贾不贾,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相比,她的出身就算卑微了,所以这门亲事就是高攀了,在这样一个候门深似海的家中,不用说她就没啥发言权,再加上她本身就性子温顺,那就比较好拿捏了,这是一茬。嫁得老公呢也是个软柿子,被自个爹教训得服服帖帖的,又是个浪荡的公子,成天在外边聚众玩闹偷鸡摸狗,这就给别人制造机会了。当发现媳妇和父亲暧昧后,他不敢动他的老爹,于是就疏远他的老婆,美人能怎么办,把事情闹开?要么休了要么死,休了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了,所以她选择了屈从 。这就是秦可卿嫁入豪门的代价,她既不是顺从,也不是屈服,而是屈从。</p><p class="ql-block">贾珍爱儿媳妇,可儿媳妇爱谁呢?</p><p class="ql-block">她和公公在一起是屈从,有多少委屈,谁知道,偏偏丈夫不理解她,反而疏远了她,青春少妇自然私下喜欢上了小叔子,为她引线的是她的丫鬟,事情败露后,贾啬被逐出家门,秦可卿万念俱灰上吊自杀,知道内幕的丫鬟也出家的出家,死的死。也就是说"扒灰"和"养小叔子"这两件事的主角都是秦可卿。其实类似的事不知在多少豪门中重复出现,不肖皆荣出啊!</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豪门深似海,嫁入需谨慎。</p><p class="ql-block">警告那些想凭借美色嫁入豪门的姑娘们: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忍的。请姑娘们一定要记往,家有万贯,你说了不算的日子不如努力拚博自己做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秦可卿虽然合家尊重,但她死后,真正悲痛的有三个人,这三个人是公公贾珍,知己王熙凤,视她为梦中情人的贾宝玉。她死后贾珍哭得象个泪人,并竭尽全力为她办丧事,使她留下败家的名声,关干贾珍我无话可说, 一个女人遇上这样无耻的公公,只能说是前世造的孽,这里我只想说说她的知己王熙凤和把她当梦中情人的人。</p><p class="ql-block">秦可卿与王熙凤</p><p class="ql-block">秦可卿和王熙凤都是贾府的媳妇,两人属于婶媳的关系。两人都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秦可卿排第十二位,王熙凤则排第九位。论家庭出身,秦可卿乃寒门微族,而王熙凤则出身于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在贾府,秦可卿以其贤惠孝顺、办事稳重和深得人心,王熙凤则能说会道,有心计,敢作敢为,担任总管。就私人关系来说,两人既是婶媳关系,又是知心朋友,其关系非常密切。平时,不管有事无事,秦氏总是邀请凤姐到宁府中来玩耍、谈心。贾宝玉想让秦氏的弟弟秦钟到府里的学馆一起上学,没有王熙凤的帮助,是促不成这桩美事的。平日里王熙凤有什么好东西也忘不了泰可唧,例如送宫花,王熙凤则得了四枝,分了两枝送给了秦可卿,由此可见二人的亲密关系。这还不算。秦可卿死去的那天深夜,王熙凤料理完一天的事务,才回屋里闭上眼睛睡觉,恍惚之间,只见秦氏走进来笑着对她说:“婶婶好睡!我今儿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什么心愿未了呢?原来她是劝告王熙凤,要考虑自己的后路,免得将来家族败落之时,落个凄惨的下场。秦氏还对凤姐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是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日后,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不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虑后,临期只恐后悔无益矣。”最后,还谆谆告诫说:“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然后便不辞而别了。待王熙凤惊醒过来时,已听见人们叫喊道:“东府蓉大奶奶没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说秦可卿与王熙凤确实堪称知己。</p><p class="ql-block">秦可卿与贾宝玉之间交往不多,</p><p class="ql-block">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应尤氏的邀请,贾宝玉跟随贾母、邢王二夫人及凤姐等人前去赏花。中午,宝玉欲睡午觉,秦可卿便将他带到自己的屋里睡觉。对此,一些老妈子们就觉得不妥,认为哪里有小叔子在侄媳妇屋里睡觉的道理?然而,秦可卿却不以为然,说是宝玉还小呢,有什么要紧?于是,宝玉在秦氏的屋里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秦氏带领自己游玩了太虚幻境。在太虚幻境里,贾宝玉认识了警幻仙姑、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等众位仙姑,还见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等。最后,警幻仙姑还对他说,她要将她的妹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这样秦可卿就成了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这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秦氏死时,贾宝玉还在睡梦之中,突然听到有人说秦氏死后,连忙翻身爬了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喷出一口血来”,然后便要穿衣服,到宁府去看望秦氏。贾母劝他说,刚刚死去的人,那里不干净,再说夜里风大,明早天亮了再去也不迟,他都不听。到了宁府之后,贾宝玉便“忙忙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这是贾府男人中第二个哭灵之人,第一个是贾珍。贾宝玉喷出的那口血,是为他的梦中情人喷发的。</p><p class="ql-block">自古红颜多薄命,秦可卿短暂的一生又一次证明了红楼梦的主题``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题,曹雪芹用秦可卿的经历告诉我们“豪门有风险,嫁人需谨慎”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