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曾经很美

阿雅

<h3><b>  日子过得真快,从一九七九年母亲调离民乐到现在也快四十年了。如今,我也是奶奶辈的人儿了。在</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互联网</b><b>高速发展的今天,儿时的玩伴在微信建立了“家乡姐妹x谈群”,将能联系上的小伙伴都拉进了该群,于是姐妹们每天都在群里聊天,还时不时的聚在一起,煮煮社饭、炸炸单儿、聚聚餐、喝喝酒、唱唱歌、旅旅游……开心极了!</b></h3> <h3><b>  民乐之于我乃第二故乡,那里是我生长的地方,留下了我儿时无限的回忆。我脑海里的民乐是洁净的、美丽的,稀疏有致的,不似现今那般喧嚣和杂乱。</b><br></h3>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母亲在民乐供销社工作,是一名售货员,她卖过农具、卖过图书,也做过饭店的保管员。 所以我们的居所也就随着母亲工种的变更而变化。母亲做饭店保管是我们家居住最舒适、最宽敞的时候,整个饭店上下两层有1000多平,下面吃饭上面住宿,若是没有客人,那诺大的饭店则只有我们母子四人居住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印象最深的是民乐公路旁的那个大池塘,约五六亩的样子。那时我家曾在池塘北岸的民乐饭店住过好多年,饭店临水而建,房前是公路,屋后是池塘,为方便饭店工作人员洗菜、洗被单,用木头和木板搭建了一个长约六七米,宽约四五米的浮台,我们洗菜洗衣也是方便得很哦。</b></p> <h3><b>  民乐有一条东西向的公路,往东通往县城花垣,往西则达虎渡口,人们大多居住在公路的北侧,饭店对面的街道可以通到老营盘、北门和西门,这一带是人群密集的地方。而公路的南侧除了邮电所、缝纫社、饭店、粮店这几个单位稀稀拉拉的临路而建外,就只住着很少的几户人家了。</b><br></h3> <h3><b>  池塘差不多是方形的,其东南角的那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源源不断地往池塘中注水,清澈的河水不紧不慢的流着,从未干涸过。每到夏天,一池的荷花开得很艳,一群群戏水的孩子玩儿得很嗨!</b><br></h3> <h3><b>  那时生活很清苦,🉑️我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春天一起上山摘茶泡,夏天一起下河洗澡,秋天一起参加割谷子、挖红薯,冬天一起溜冰、滑雪、打雪仗(从邮电所到供销社那截公路是个斜坡,也是孩子们每年溜冰、滑雪的最佳场地);白天一起跳房、抓石子、玩泥巴、踢毽子,晚上就玩抓人、躲猫猫;我们学雷锋做好事,也拿个喇叭筒站在高处宣读元旦社论,我们还几个、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b></h3><h3><b> </b></h3><h3><b> &nbsp;</b></h3><h3><b> </b></h3> <h3><b>  特别难忘的是,那时我们上学,劳动比较多,学校每年都要规定我们上缴一定数量的牛粪。这个时候在家有放牛任务的小伙伴最吃香了,🉐️提前跟他们预约才行。那时候我多半是和好友小妹联系,她总会安排的好好的,头一天就会对我讲:明早和我放牛去。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我就起床挑起外公帮我编的撮箕屁巅屁巅地跟着,眼睛死死盯着牛屁股,只要看到哪个牛尾巴一翘,就赶快端起撮箕接到⋯⋯</b><br></h3> <h3><b>  民乐,曾经很美!那时民乐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心是纯的、情是真的,我们是无忧无虑的。</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