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母亲的中秋节

妙如如

<h1>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八月到。绵绵细雨☔️ 接连下了三天,浇灭了秋老虎的余威,迎来了中秋节。特意去买了五仁老月饼,摆放在母亲像前,想起了从前母亲在世时过中秋节的点点滴滴。</h1> <h1>忙忙碌碌的八月。大人们不仅忙着中秋节前走亲戚,还忙着收玉米,陇地,种小麦。小孩子的盼望简简单单,就是老想着月饼的香香甜甜。</h1> <h1>十五这天,其实也是日常程序,母亲早起做好早饭,伺候偏瘫的爷爷吃完饭,嘱咐我俩个哥哥别误了上学。母亲喂上鸡,喂上兔子,麻利地拌好猪食倒进石头凿成的猪食槽子,叮嘱我看着猪吃饱了把猪🐷 关进圈里。不许出去玩,在家干活,陪爷爷。爷爷喊我,就赶紧进屋给爷爷倒水喝啦,给爷爷递上点心水果吃啦,和爷爷拉拉呱,顺便偷懒。院子里收回来的玉米秸秆堆在那儿老高,要劈下叶子,玉米根扎子一大堆,得摔打下泥土,和秸秆一起待晒干好烧火做饭用。母亲下坡干活去了。听着院墙外传来小朋友嘻哈玩耍打闹声,心里痒痒的,看着大堆的活,心里那个愁啊,啥时能干完啊,不知不觉就放慢速度了,中午母亲下地回来,也不说我,只是和我一起干会儿,活就剩不多了,然后母亲说:“看到没?眼是熊蛋,手是英雄好汉”,那时的理解是,只要不偷懒,活很快就能干完。现在的理解和小时候有些许不同,眼是观察家,所谓的眼见为实,也不一定正确,我们的眼有时也会欺骗我们,凡眼看世界,是有局限的,“眼见”会时时蒙蔽我们。手是实干家,理想的实现需要真刀实枪的干。譬如一个行者,闻思修,听闻了,要善思维,也叫思慧,想通了,就行动,实修实干,才能证悟。母亲这句话受用无穷。只要遇到困难,就想起这句话,困难也不叫困难了,总是能顺利度过难关。那句话,刻在了脑海里,时时涌现,萦绕耳边。大哥二哥放学回来,就到坡里帮衬母亲干活,把该运回来的运回家。累点,但是心里对月饼的期望不灭,累并幸福快乐着。</h1> <h1>傍晚父亲从回来了,带回来了一个大月饼,孝敬爷爷。月饼是学校发的,父亲嘱咐爷爷自己留着慢慢享用。关于学校的福利,父亲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是哪一年的八月节,学校统计父母还健在的老师,发一只鸡,有个老师离家远没回去,那个年代没冰箱也留不住,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吃了,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校长耳朵里,以后发福利再没那老师的份。敬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母亲买回来一个大月饼,是凭票供应的。</h1> <h1>那时的月饼,用纸包装着,捆着线绳,香喷喷的味道充满全屋,想着就要吃美味了,心里那个美啊。</h1> <h1>月上树梢头,桌子搬上炕,大哥二哥扶爷爷坐起来,后面倚上叠好的被子,饭菜端上来,爷爷,父亲,母亲,大哥,二哥,我,围桌子坐一圈,过节啦。拿上月饼,解开线绳,打开包装纸,一个金黄的重油大月饼呈现在眼前,月饼中央嫦娥奔月的图案真是美,但是已经无心欣赏了,心里已经流口水了。母亲用刀割开月饼,划成六角,芝麻仁,核桃仁,青红丝便露出来,一人一角,赶紧咬一口,喷香,甘甜,细细嚼,慢慢咽。一股香甜沁入心间。一边吃月饼,一边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跑到院子里抬头看月亮,又圆又亮,寻找着仙女姐姐到底在不在呢?月饼吃完了,手上还有渣子,不舍得扔掉,倒进嘴里,余香缕缕。父亲将他的月饼里的冰糖挑出来给我,放嘴里慢慢咂,慢慢品。幸福和满足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物资匮乏的年代,粗茶淡饭也能吃出美酒佳肴的味道。有娘的日子简简单单,但又是那么的幸福。</h1> <h1>又到中秋,却没有了母亲,美酒佳肴吃到嘴里索然无味,唯有老月饼,寄托了浓浓的情思,还是那个味道。月亮,还是一样的照千里,照万家,照耀着红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知母亲的世界里有没有月亮,是否和我们共用一个月亮。那样,就可以把所有的思母情寄托给月亮,月亮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月亮。不论阴晴圆缺,月亮都在那儿静静的看着我。那么,这个中秋,依然是有母亲的中秋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