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明清时期,喇嘛教逐渐兴起,辽宁省阜新市西南22公里处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初始建有大小寺庙360多座,其中的瑞应寺就有“有名喇嘛三千六,无名喇嘛数不清”的说法。瑞应寺是蒙古族东部地区著名的朝拜圣地,素有“小布达拉宫”美誉,民间称“东藏”。瑞应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为"大清东部蒙古老佛爷"。瑞应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目前,在瑞应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活佛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仅有的六位活佛之一。阜新市的秀美山水正是孕育“东藏”信仰文化的祖地。</h3> <h3> 瑞应寺,蒙古族人称“葛根苏木”,俗称佛喇嘛寺。位于阜新市西南22公里处的阜蒙县佛寺镇佛寺村。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皇帝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瑞应寺”匾额。该寺历经三个世纪的建设,筑有大雄宝殿、祈愿殿、活佛宫、四大扎仓和外五庙,并建有万尊万佛林环立于寺区的传经道。在方圆十余里的山谷中,遍布楼台殿阁,松柏参天,寺院错落,街道纵横,布局合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其间有六代活佛相传,实行了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最兴盛时期喇嘛达八百多户,三千多名,与普安寺并列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h3> <h3>阜新太平沟乡村游</h3> <h3>阜新黄家沟乡村游</h3> <h3>阜新高山子风电旅游区</h3> <h3>阜新大巴圣魂敖包</h3> <h3>阜新伊马图山</h3> <h3>阜新宝力根寺</h3> <h3>阜新最高峰乌兰木图山</h3> <h3>阜新第二高峰大青山</h3> <h3>阜新矿山地质公园(原阜新市海州矿)</h3> <h3>阜新百年赛道。</h3> <h3>阜新温泉城</h3> <h3>阜新三一八公园</h3> <h3>阜新塔子沟</h3> <h3>阜新青龙山</h3> <h3>阜新野长城</h3> <h3> 海棠山</h3><h3>道光八年(1828年),来自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利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主持镌刻摩崖造像,其文字有蒙、藏、满、汉四种,50余处,在国内罕见。内容为咒文、真言、赞语、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佛教人物造像有:阿底峡、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米拉日巴、关圣大帝,普安寺位显、德高、权重的活佛和经师。神佛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药师佛、观音、文殊、度母等佛母和金刚、护法神造像,共46种190尊。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h3> <h3>阜新手把肉羊汤,以阜新镇他本羊汤手把肉为最佳。</h3> <h3> 蒙族馅饼</h3><h3> 蒙古馅饼是明朝末年,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辽宁阜新地区后创制的。明末清初,馅饼面食从民间传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经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引发人们强烈食欲。 蒙族馅饼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br></h3> <h3> 喇嘛肉
“喇嘛炖肉”美食就源于塞上明珠阜新的瑞应寺。<br></h3><h3>喇嘛肉就是由喇嘛发明的一种食肉方法。它以北方盛产的大白菜及猪肉为原料做成。口味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肥瘦相宜,满口溢香,兼红烧肉、川白肉、大炖肉滋味而有之。由于猪肉浸透白菜,白菜充满肉味,亦含有干白菜、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菜汤鲜美脍口,沁入心脾,尤其以特大号海碗盛之放在桌心,大家围坐,众目所视,大有杀大猪、吃大菜的气氛。
炖好了的喇嘛肉,表面一层滚动的油花,大块猪肉在菜中裸露,一种诱人解馋的情绪顿然而生。
喇嘛肉的制作方法,是在瑞应寺居住的喇嘛们发明的。由于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锅炖、大盆盛、大碗装。天长日久,-肉在适应多人用菜的环境下,便逐渐产生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来,它传至民间,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区,喇嘛肉已成了蒙族人家待客的一种骄傲。<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