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居,京城一隅

DZY

<h5><b>  4月下旬到北京,继而5月来临,感到这里已进入夏令时节了。 </b><b>天气令人捉摸不透。有时气温高达35度以上,热不可耐;有时日温差十多度,早晚得穿上厚衣裳。</b></h5> <h1><b><br></b></h1><h5><b> 街道两旁的冬季落叶树早已泼绿泛翠,挺伫有致,景色清雅宜人。</b></h5> <h1><b><br></b></h1><h5><b> 觉得新奇的是,从立春到立夏,空中无处不飘散着白色的柳絮,如冬天细碎的雪花,有时飞进公交车落在你身上,有时舞入饭馆在餐桌上面荡漾,挥之不去。</b></h5> <h5><b> 原来飞絮是杨柳雌树借风传播种子繁衍的自然现象。但它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还使体质敏感的人喉肿、眼疼、鼻子发炎。市园林局早在10年前就用注射“花芽抑制剂”,“高接换头”等技术进行综合治理,近年又引进了杭州的“柳絮抑制剂”,可全市的杨柳雌树有200万株,去年才有选择性地在人多的热闹街区治理了40万株,故普遍改观还有待时日。</b></h5> <h5><b>  在此,拟扫描一下所住的城区东北角朝阳区芍药居小区一带,让各位略有了解,毕竟是京都一角。</b></h5><h5><b> 该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是城乡结合部,现在已成为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的繁华闹市。</b></h5> <h5><b>  站在环路天桥上看,大街车流不息,道旁高厦林立。这儿有地铁和公交直通东四、东单、王府井、天安门等中心城区,出入顺畅、来往便捷。</b></h5> <h5><b>  芍药居是市区,没有高山大川可游,但有一些文化景点,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大学中学。正好有人嘱我了解一下这边学校的情况,故闲时走走,可观览的内容也十分丰富。</b></h5> <h1><b> 【中国现代文学馆】</b></h1> <h5><b>  该馆座落在芍药居育惠路和文学馆路交叉点的西北侧,面积46亩。 大院里矗立着A座、B座和C座三幢体量宏大,布局舒展的演展和科研大楼。 </b></h5><h1><b> </b></h1> <h5><b>  ↑博物馆大门採用了北方民居的照壁式,开门见壁,彰显民族性。</b><b>巴金老为照壁前后两面题了词,都是有关中国新文学的内容,既是颂咏,也是点题。</b></h5><h1><b><br></b><b> <br></b><b> </b></h1> <h5><b>  上为华北平原乡村传统民居</b></h5> <h5><b> 照壁选材讲究,是一块八米长重几十吨的山东樱花石。巨石边缘凹凸不平,说是一种残缺美,展示山峦起伏。整体造型敦重坚实。</b></h5> <h5><b>  ↑照壁内面</b></h5> <h5><b>  现在都强调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力求“环境、技术和艺术”三位一体。</b></h5><h1><b> </b></h1> <h5><b> 三座大楼造型轻盈飘逸,别具特色,有些中西合壁的味道。</b></h5><h5><b> AB两楼大理石的三角形山花均向外突起,内中的半圆和半椭圆刻上中国窗格图案,C楼的玻璃幕墙构建了多个外凸的透明小阅读间,看起来整体立面富于立体和动感,免却了单一呆板。</b></h5> <h5><b>  墙面的颜色设置,以大面积浅褐色的花岗岩为主调,配以白色大理石条块、深蓝色玻窗和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面,色彩的明、色、纯三度俱全,冷暖相宜,视觉效果极佳。</b></h5> <h5><b> 屋檐下的门廊分别以底座和柱顶都已简化了的爱奥尼圆柱和科林斯方柱做为支撑和装点;主大楼门外的两侧还树起了由两排共十四根罗马柱构成的柱廊,气势凛傲。但有人批评这是多此一举,与中国作家质朴的本色相悖。</b></h5> <h3><b>  </b></h3><h5><b>↑更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称为文学馆建筑特色七绝之一,即浅褐色墙面上由一百块纯白色大理石小方框雕塑连接而成的百花争艳图,每一方框各有一种形态生动的花卉,共一百种,喻示文学艺术的开放政策。</b></h5><h5><b> 构想来自50多年前郭沫若的诗画配《百花齐放》一书。当时郭先生应时而作,一诗对一画,自由体诗文浅显易懂,并无中国古诗词讲究韵律,对仗工整,高深难读之虞,属大众通俗文学,还颇受欢迎。但选载的百花木刻画,则是当时雕刻界的行家里手倾心创作而生,均为艺术精品,无愧登上大雅之堂。因是急就篇,后来郭公对诗作有所自责。然该书毕竟为名人名家作品,书法洒脱,配图又十分细微精美,堪称瑰宝级,现时旧书市价格已由其时的几角钱上升至一百元。</b></h5><h5><b> 下为郭沫若牡丹诗画中的牡丹诗:</b></h5><h3></h3><h5><b>我们并不是什么“花中之王”</b></h5><h5><b>也并不曾怀抱过“富贵之想”,</b></h5><h5><b>只多谢园艺家们的细心栽培,</b></h5><h5><b>便抽出了碧叶千张,比花还强。</b></h5><h5><b>尽管被人称为国色与天香,</b></h5><h5><b>尽管有什么魏紫或者桃黄,</b></h5><h5><b>花开后把花瓣洒满了园地,</b></h5><h5><b>只觉得败坏风光,令人惆怅。</b></h5> <h5><b>  馆内建筑虽以新颖别致吸人眼球,然仍有一令人困惑之处,就是楼宇屋顶坡面有违常理,并不合拢为脊,而是成形为一凹槽,好像是为了突显飞檐翘斗的效果。</b></h5><h5><b> 拉开巴金手模铜拉手进入A座一层门厅,才明白屋顶所设是为了合理运用传统的封闭空间,把中国盝形屋顶底面换成全玻璃,最大限度地加大了采光量,等于安装了一个小太阳,使大白天在大堂门厅参观明亮若炽。</b></h5><h5><b> 顺便一提,巴金手摸铜拉手寓意跟随大师进入文学殿堂,因构思和造型独具,列为建筑特色七绝之一。</b></h5> <h5><b> ↓A座大厅里还有三绝可供鉴赏。</b></h5><h5><b> 一绝是一对三米半高,重一吨的巨型景德镇青花签名瓷瓶,色系柔和,风骨优雅。瓶面用深蓝釉色描绘了中国作协五千多在册会员签名手迹,远观似一些波形花纹。这些会员均为主流认可的正式作家。因以音为序,故很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名人。如广西作家暨文化官员陆地、周民震,民间文学作家韦其麟等。歌手郁钧剑出版了诗文作品,加入了作协,也瓶上有名。</b></h5> <h5><b>  大厅第二绝是彩色镶嵌玻璃画,分列大门两侧,长宽分别约为14米和3.6米,算是巨型玻璃画作了。根据图形需要,整幅画面共有五十种颜色,由两万多块大小不一的彩色玻璃片包上金属边彼此焊接而成。</b></h5><h5><b> 画幅展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六位大师作品的人物形象。分别是:鲁迅的《祝福》,郭沬若的《女神》,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家》,老舍的《</b><b>茶馆</b><b>》和曹禺的《原野》。</b></h5><h5><b> 站在画前静心观赏,感到画作色彩纷呈,光耀夺目,人物形象既写意亦写实,动作形态张扬中有内敛,技艺一流,巧夺天工。参观文学馆,不可错过欣赏彩色镶嵌玻画。</b></h5><h3><b></b></h3> <h5><b> 大厅第三绝是左右两侧墙壁上各有一幅分别长十八米,高3米的大油画。</b></h5><h5><b> 一壁表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压迫者的形象。另一壁是反抗者的形象。</b></h5><h5><b></b><b> 画幅采用了把彩色浮雕、绿黄色基调和现代叠加技术加以调和的技法。特别是用丝网画方法将昔日的报纸、广告等先印在底面,再在上面作画,强化了作品的时代感和逼真度。</b></h5><h5><b> 画作堪称大手笔,立意深遂,着笔超脱,人物形象紧扣主旨,读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人,大多会在熟悉的主人公面前仔细分辩,倾力回忆,不忍离去。</b></h5><h5><b> 此大油画被称誉为中国现代壁画的第二里程碑。</b></h5> <h5><b>  压迫者上画的作品有:老舍《月牙儿》,冰心《爱》,徐志摩《再别康桥》,郁达夫《沉沦》,张爱玲《金锁记》,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b></h5> <h5><b> 反抗者上画的作品有:巴金《家》,曹禺《原野》,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叶圣陶《倪焕之》,矛盾《虹》,孙犁《白洋淀纪事》</b></h5> <h5><b>  来文学馆当然不只是看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而是看展品,观馆藏。</b></h5><h5><b> 中国现代文学馆现共有书籍23万册、作家手稿22005件、照片16173件、书信25733封等各种藏品约共60万件。还建立了巴金、冰心、唐弢、夏衍、阿英、萧军等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库共百余座。</b></h5><h5><b> 还有“二十世纪大师风采展”,</b><b>“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展”,</b><b>“作家文库展”,</b><b>“文学藏书票原作展”四大常规展览。</b></h5><h5><b> 不过,现馆内维修,只开列“现代作家书房展”和“李岚清捐赠陈列”两个展览。</b></h5> <h5><b> 作家书房展大厅一角以及总体解说词。</b></h5> <h5><b> 艾青是去过延安的红诗人,诗作反映苦难,向往光明,风格雄浑大气,享有国际声誉。</b></h5><h5><b> 当年,王震将军把打成右派的艾青及夫人召来新疆,实为保护,使之如鱼得水溶入新疆人的生活洪流进入创作高峰期,成为新疆之子。现新疆军垦人在石河子市建立了一所艾青纪念馆缅怀他。可惜前几年在石河子观看军恳博物馆后,因赶路没去参观。</b></h5> <h5><b>  肖军著作等身自不必说,他还多才多艺,善画谙琴。书房的油画为自己所作,胡琴也为自己习乐所用。</b></h5> <h3></h3><h5><b> 臧克家 (1905-2004)是</b><b>中国《诗刊》主编。</b></h5><h5><b> 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成功用新诗抒写旧中国农民及推进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在《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十八首诗词引起轰动。</b></h5><h5><b> 主流评价很高:言其诗笔有藏锋,诗在诗外;力避高调直接的政治急就章;叙述精炼,大巧若朴,追求悦耳的音乐方式。风格凝重、集中、精粹,词句新颖、独到、形象及口语化,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闻一多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b></h5><h5><b> 几十年来著述丰厚,有诗歌、诗集,还有十二卷本630万字的《臧克家全集》等。首部诗集为《烙印》,自己最满意的诗集是《泥土的歌》、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的诗《有的人》口碑很好,不妨找来一读。</b></h5><h5><b style=""> 有意思的是他从咸宁干校返京后,仍用还喜爱的老写字台,清代花梨木制作,上雕龙云五现纹饰。</b></h5> <h3>  </h3> <h5><b>  老舍深谙北京民俗,作品浸润很浓的北京味,其书房摆放许多民间武术枪棒,可能也源出于此。老舍旧居早已开放,从王府井大街北口步行十多分钟即到,是自己买的四合院,位居闹市但很整洁幽静。</b></h5><h5><b> 50年代小时候看过老舍《龙须沟》改编的电影,讲京城贫民区改造,结尾很光明,使人对生活满怀希望,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给人以经久不灭的印象。老舍被授以“人民艺术家”称号,不知为何在所有的作家中,唯有他是。</b></h5><h3><b> </b></h3><h3><b><br></b></h3> <h3>  柏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