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行藏君岂知浅------有感于李小军的课堂教学及专题讲座

萍聚

<h3>  不知从何时起,“专家”这一称谓似乎开始变得别有深意。因为总有一些“砖家”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变成了所谓的“专家”。初出茅庐的我,却也带着这样的心态和我另外五位老师踏上了前往赤峰天山第四中学的列车,开启了两天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学习之旅。 </h3><h3><br></h3> <h3>  初见李小军,是在五节同课异构《苏州园林》的课堂上。黑白相间的衬衫,利落的短发,耳麦贴在腮上,托着一张平凡的脸。嗯,教师界的“标本”。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但是他的课堂却充满了惊奇与刺激,孩子们心甘情愿的跟随他探寻语文学习之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李老师找到了支点,轻松撬动了他的整个课堂。 </h3><h3><br></h3> <h3>  四十分钟转瞬即逝,他的课已让我叹为观止,而最后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更是当头棒喝。 我由最初的戴着“有色眼镜”,变得饶有兴致,变得若有所思,直至而今的大彻大悟。还深切的记得他所说的“六个知道”:知不知道你在教什么?知不知道你教的是不是语文?知不知道你的教学内容是否有逻辑性?知不知道你想教的和实际教的是否一样?知不知道你所教的和课程标准以及考纲是否一样?知不知道你教的和实际需要是否一样?每个问题都像是刺我胸膛的矛,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从教七年,都未曾考虑的问题,是时候该直面了。 </h3><h3><br></h3> <h3>  李小军教授说,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我的理解似乎依然浅薄:人应该多照照镜子,问问自己该从何而来,通往何处?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便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当你一览众山时,眼界自然也就宽了,虽不至于普渡众生,却也可以为人指点迷津了。 </h3><h3><br></h3> <h3>  李小军说:“不惧沧桑,志在天涯。”他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没有停止过实践和思考的初中一线教师。谢谢您给了固步自封的我当头棒喝,让我重新起航,不惧那沧桑!壮士未死,又岂能盖棺?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