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童年就生活、学习在中山路。</h3><h3> 中山路不长,由南向北也就几百米。记忆中的中山路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布着鹅卵石,青石板下是流水的阴沟,下雨时雨水就从青石板间的缝隙流到阴沟,也从鹅卵石路面渗入地下,从来也不会发生内涝,而且经过雨水冲刷的青石板和鹅卵石泛着水光,晃晃幽幽地散发出浓重的历史气息。后来青石板和鹅卵石被拆除改建成了水泥路。</h3> <h3> 我就读的小学是位于中山路北端的中山路小学,这是由康熙年间在兰经商的福建人集资建造的福建会馆,也是兰溪历史上唯一的妈祖庙原址上改建的,因此一直我们把中山路小学习惯地叫作天妃宫。坐在教室里,临窗可以看到兰江上一艘艘货船连着货船穿梭而行,犹如蛟龙在江上自由自在地漫游着,一阵阵“突,突,突”船上机械声伴着朗朗的读书声,也伴着我们的小学时光。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旧城改造和学校撤并,中山路小学销声匿迹了,入住兰溪三百年的可怜的天妃娘娘从此居无定所。</h3> <h3> 中山路西临兰江,或许是受益于兰溪曾经的商埠文化的繁荣,这条短短的以前谓之为前街的街道一时曾是兰溪最为热闹繁华的街市。除了小学以及学校对面的工农医院——现中医院的前身外,这条街上茶店、杂货店、布店、糕饼店,门类齐全的各式店铺鳞次栉比,书摊、理发摊、修理摊、饮食摊,五花八门的各种摊点星罗棋布,行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俨然一幅江南《清明上河图》。我小时候的头儿都是在路边的摊点修理的,若是一时还未轮上,摊主都准备有小人书借以让等客们打发等待的时间。我家附近的一家茶馆店,时不时有说书的或者唱道情的在其中表演,好茶的人儿就着一条条排门铺成的简易长桌,品着茶,听着书,聊着天,下着棋,消磨着悠闲的时间。中山路上还有当时兰城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走进商店只见橱窗内、货架上摆放着整齐的商品,也算是琳琅满目,各件商品明码标价,不用担心会被欺诈宰客或者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那时一双尼龙袜大概可算高档的商品了,因此在百货公司的门前台阶上就有两三个专补袜子的摊儿,有种说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道出了当时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最有趣的是棉布店,吸引我</h3> <h3>的倒不是里面五颜六色的布匹绸缎,而是那空中来回穿梭的铁夹子。顾客在柜台前选好布匹,将钱票交给营业员,营业员开票,然后将票据和钱、布票夹在铁夹上,潇洒地手腕一抖用力一甩,或者用量布的木尺用力一推,铁夹子便飞快地滑向收银台。而收银台设在店铺的一隅,高高的像座小炮楼,收银员坐在上面视野可遍及整个店面。从收银台向四周柜台辐射出一根根粗铁丝,像绷紧的弓弦,每根铁丝上悬挂着一个铁夹,夹着钱币、布票和单据,在人们头顶上刷刷地飞来飞去,放眼望去就像一张没有纬线的巨大蜘蛛网,这便是吸引我的独特的收银方式。中山路南起是一家名为奎元馆的面馆,说起来它还与杭州著名的奎元馆有些渊源,据说抗战期间杭州奎元馆掌门逃难到兰溪后按照杭州奎元馆的模式开设的,当然了奎元馆最有名的当数片儿川了。那时的商铺店面大多是敞开式的,店家都备有一片片的木头排门,</h3> <h3>店门上下安有木槽,开门时由店员一块块地把排门背到店里面放好,关门时又背出来。比较先进的是棉布店和糕饼店,把一片片的排门连在一起,并在上下装上滑轮,一推一拉店面就开或关了。一到傍晚打烊时,噼噼啪啪的木头排门的撞击声和哗啦啦排门滑轮的摩擦声交杂在一起,此起彼伏宛如奏响了一曲交响曲,告诉人们辛劳的一天结束了。如果是夏天,此时临街的住户会在自家的门前泼洒些水,然后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晚餐。夜幕降临,这些人们依然坐在一起,打着扇儿谈天纳凉,小孩们则听大人说着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或者有关鬼的故事。</h3> <h3> 中山路之中是朱家码头。穿过码头古城墙门洞红石条砌成的石阶而下,便是始建于宋代,之后几度兴废的兰溪八景之一的悦济浮桥。一九七五年兰江大桥建成,作为兰江上交通使命的悦济浮桥退却了舞台。直到一九九五年当时的地方领导顺乎民声,终于使阔别了二十年的悦济浮桥重回了兰江,并上移到了西门码头,成了兰溪标志性的景观之一。遗憾的是今天在当下领导打造宜业、宜游、宜居的“一区、一地、一城”中,命运多舛的悦济浮桥再次被打掉了。在那个商品需要凭票供应,而且打击投机倒把的年代,朱家码头还是个半公开的地下票证交易地。那时我家五口仅父亲一人为城镇户口有票证供应,无奈之下父亲经常到朱家码头黑市上购买粮票、布票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听妈妈</h3> <h3>讲,现在老年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戏剧《龙凤锁》的故事也发生在朱家码头:明朝太师之子林逢春在元宵上街观灯时遇见了开豆腐店的金山之女金凤姑娘,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当晚林逢春以借红灯为名前往绣楼,并以龙凤锁为聘两人私订终身。不料金山看戏回家,林逢春慌乱中躲入笼箱,不幸闷死在箱中。事后林母执意要金凤偿命。兰溪知县、林太师的门生何庭中受理了此案,根据事实认定金凤无罪,据理力争,并顶住了林母和金华知府的压力,自摘乌纱帽,坚持了公正。最后林太师得知金凤有孕,并在知县的劝说下,念及无后事大而免除了金凤的死罪。巧的是,小时候在我读书的中山路小学附近有户摆水果小摊的也姓林,人称林公子,而在他斜对面的是一家做豆腐的,绰号为豆腐太子,有一女也叫金凤姑娘,不知他们是否也演绎了一幕《龙凤传奇》。</h3> <h3> 在近代兰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中山路还有两处值得纪念的地方。一九三九年五月,中国共产党兰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山路的双源裕山货店楼上召开。而在中山路小学斜对面的迎春巷二十三号的朱义记木炭行,一度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金衢特委的地下秘密交通联络站。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h3> <h3> 如今,走在中山路上,已是人亦非,物亦非,儿时中山路的旧模样只有沉淀在记忆中了,挥之不去的是那时充满生活气息的,那最质朴、原始、纯真的市井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