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西山后村:一个充满乡愁的地方</p><p> (2018年9月1日)</p><p><br></p><p> 文/姜华文</p><p><br></p><p> 壶关县西山后村,在壶关县城东15里。是生我养我之地,一个充满乡愁的地方。1950年农历七月初三,我出生在这个小山村。</p><p> 村子不大,分上下两街,中有一道小坡相连。东依平顺县羊井底之崇山峻岭,西俯泽井、西崇贤等山庄窝铺,村子坐东向西。坐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西边很远的地方,眼亮、气爽,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p><p> 那时候,家家住的都是窑洞,冬暖夏凉。老百姓因地就势,在黄土高坡打出一个又一个窑洞,构筑起幸福的爱巢。</p><p> 小时候,我随爷爷姥姥在村上居住。我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沟沟,那是童年的记忆。</p><p> 6岁上学,一、二年级就在村中央的一个小庙里读书。这个庙虽小,五脏俱全。有正殿、偏殿、戏台、铜钟。正月十五唱戏,庙院里能容下一百多人。那时,小学和村委会都在这个庙院里,堪称是村里的政治、文化中心。</p><p> 我8岁到离村8里路的庄头村完小读三年级,这个学校在庄头村后的半山坡上,也是一个破庙,但比较宽敞。学生宿舍没有床,都是打地铺。夏天,跳蚤、臭虫满被窝跑和跳,大门口经常有蛇出没。学生们从家里带的小米、玉茭圪糁交给学校食堂,早上那大锅小米圪糁饭散发着阵阵香气,确实好吃。</p><p> 我9岁到10岁随父母下乡工作之地到北兑川村住,在油坊河村完小读四年级。</p><p> 我11岁到12岁又随父母下乡工作之地北阳护村中心高小读五年级、六年级。这个学校在旧社会是一个有钱人的当铺,一进两院,均为两层楼房。学校占后,楼下为教室,楼上为学生宿舍。我在这里读完了高小,顺利考入壶关县一中初中。</p><p> 1966年我初中毕业,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我就返回西山后村当务农。从1966年秋天到1969年9月我参加工作,我在西山后村整整劳动了三年。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白天,跟着大人们在地里干活,中午和晚上在家读书。如果赶上下雨天,那更是神仙般的日子。读书、画画、拉二胡、吹笛子口琴。我通读了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言二拍、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诗词等,每次在家吃饭,都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p><p> 在生产队劳动,我学会了春种秋收。什么割草、锄地、挑粪、耧玉茭、耧谷、打场,看秋等,样样干过。所谓看秋,就是两个人黑夜在野外地里睡觉,看庄稼防偷,把玉茭秆搭一个小蓬子,地上再铺上玉茭秆,在里边睡。秋天很潮湿,盖的被子都湿透了。</p><p> 农村最有技术含量的活是泼大粪。农民把大粪挑到地里,左手提起大粪桶,右手兜住桶底,从左向右,在空中划一个弧线,一桶大粪就像天女散花,匀匀实实地洒在地里,在地上划了个圆。</p><p> 可以说,这三年农村生活是我人生最美的时光。</p><p> 西山后村是我的精神寄托。留下了我深深的乡愁。1970年12月,我从壶关红旗水泥厂参军到沈阳高炮某部,一走就是5年。每逢过年过节,我总会站在部队的高山上,遥望自己的家乡,思念那块黄土地。1975年3月,我复员回来时,从长治往壶关走,一过天桥村,就看到了家乡的那座高高的山,看到了家乡那一片片光突突的的黄土地。我当时的心情恨不得马上回到家里。</p><p> 过去的西山后村,贫穷、落后、偏僻。以前,从西山后村出门,必须先走5里土路,才能来到县级公路。路虽不长,但一遇阴雨天就出不了村。路虽不是山路,但在回家时,经过泽井村要先上一个陡坡,再一溜漫上走。这5里路,一边靠着岸,一边靠着深深的河沟。河沟无水,沟两边的黄土被雨水冲刷得满目沧桑,水土流失严重,令人心痛。而今村上的土地越来越少。</p><p> 记得上中学时,我13岁,走这5里土路,心里总有些害怕。后来参加工作,骑自行车走这5里土路,回村是推着自行车走,出村是一溜向下,几分钟就跑到了县级公路。当年在淮海厂工作时,下午下班骑自行车回西山后村,一路漫上,从长治到西山后村要走3个小时,第二天一早上班,一出家门,搭上自行车,一个小时就来到了长治东关,在东关吃点油条,喝点豆浆,正好赶上八点上班。</p><p> 现在,这5里土路还是土路,但只供人们上地使用。村里又开了一条新路,县里还给铺上了油路,占用了好多耕地。村后巍峨雄壮的大山被外地一家公司无情地开采。开采出来的石子、石粉,源源不断地被运走,拉石子石粉的大卡车一路走一路风撒着石粉。忽遇一阵大风,石粉满天飞扬,遍地皆是。道路两边农民的庄稼地里布满了白白的石粉,穿着黑衣服进庄稼地,出来就成了白衣服人。这里的绿水青山,成了一些人的金山银山。听说现在环保部门开始监管了,但残缺不全的大山再也难以恢复过去的雄姿。</p><p><br></p><p>2018年9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