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名单:董庆生,孙阳新,刘建国,魏小卫,毛皋,罗瑞凯,魏耀帮,苏映长,郝平,徐世明,汪培德,苗国丰,刘忠东,李小刚,孙学文,王军胜,曾海存,魏成义,王永庆,宁阿存,刘福宏,李小宁。</h3><h3>马居平,张晓凯,杨俊香,张慧文,苏玉玲,陈兰生,李国庆,刘学敏,孙秀芳,王银华,丁秀英,郭福英,白津,金莲贵,李桂兰,武维华,王文华,武丽霞,沙凤莲,陈金兰,李建霞,陆红,赵天喜,李晚霞。</h3> <h3>请倒过来看一下,更加清楚完整。</h3> <h3> 1969年,正是中国内地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阶段,3月中,苏在东北边境“珍宝岛”打了一仗自卫还击战。当时国内战争气氛很浓。9大政治报告提出要准备和美苏打核大战,6月苏联领导人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继续攻击中国共产党杨言要对中国实行核打击,这加重了中国共产党内关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论断。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恶化的判断,中共中央决定紧急疏散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掀起了备战高潮。</h3><h3>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来要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建设,力争3-5年之间。</h3><h3>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h3><h3> 天光电工厂筹备委员会,主要成员来自军队干部,成都国光电工厂,亚光电工厂抽调出来的干部组成,当时就是个筹备小组。只是确定了厂子要建设在天水秦安县山脚下,再无任何的其他。首先要招人马,于是兰州培训队50人就有杨代表,王代表等,从兰州三个学校招拢来,打起背包,由兰州出发奔赴成都老厂,进行岗前培训。</h3> <h3>中间站立的这名军人就是杨代表</h3><h3>苏玉玲,杨代表,张慧文,武丽霞,马居平</h3> <h3>原图</h3> <h3> 当时铁路交通比现在落后得多,培训队从兰州乘火车至宝鸡换乘到成都。</h3><h3> 当时的成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武斗阶段,满大街还是打倒“张希廷,刘结挺”等人的大标语。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每户发一张A4纸大的各种票据(肥皂票,豆腐票,火柴票,肉票)等等,等等……</h3><h3> 培训队暂时住在东郊服务大楼内,学习,告知分配的工种,车间等等。然后移住到靠近火车站的荷花池。当时荷花池还是大片的农田,厂部为我们借到1栋旧楼房,50人便分配居住在楼内,从荷花池到国光电工厂上班,要走路出来到大路,再乘公交到厂子上班,吃饭在厂内食堂。</h3><h3><br></h3> <h3>当时的马居平</h3> <h3>当时的白津</h3> <h3>当时的刘学敏</h3> <h3>当时的张晓凯。</h3> <h3>当时的沙凤莲</h3> <h3>当时的武丽霞</h3> <h3>李国庆坐在葫芦河畔</h3> <h3>72年的马居平与刘学敏</h3> <h3> 培训队的孩子们才了解到,半导体工厂是干什么的?才对自己的工种开始认识,跟着班组的师傅们学习工作技能。过了半年,听说秦安厂子的土地批准下来了,开始建设了。有几个伙伴调回秦安,着手“试制车间”工作,大部分人员在成都老厂一年后才回到了秦安。</h3><h3> 同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在老厂动员,鼓动老厂的工人,干部去贵州分厂,天水分厂。据回忆,老厂师傅们认为甘肃秦安好一点,气候不潮湿,所以大多数选择了去秦安。</h3><h3> 1970年底,我们来到了秦安县。山脚下只有两排干打垒简易棚,有个食堂,简易篮球场,一场轰轰烈烈的建厂高潮就此拉开了序幕,天光电工厂正式开始建设了。</h3><h3> 正式的建筑公司是由甘肃第三建设公司承揽,他们的工人是大工,专门砌墙,安装大梁等工作。天光厂所有的干部,职工是小工,所有的挖地基,拉土,搬砖,运送水泥,沙子,都是由职工来完成。</h3><h3> 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泛滥,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训导,来要求一切。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伙子,每天挖地基三立方,男女一样拉架子车,倒土在指定的葫芦河边,脚手架上搬砖,砖头从手一直顶在下巴颌才可以。每天董庆生拿个小红旗,在工地“火线评比”,哪个连,哪个排干得好就得到一面战地小红旗。就是在那种狂热下我们干部职工,配合三建17天盖完,建成了一座楼房。高音大喇叭,每天在不停的报道,工人,干部,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命。</h3> <h3>马居平,武丽霞,郭福英,陈兰生四人在成都的胜利广场,也就是现在的天府广场拍照。</h3> <h3>马居平车间的武汉中专生张姐姐</h3> <h3>马居平与张姐姐</h3> <h3>四川姑娘陈素秋</h3> <h3>马居平班组的师傅们欢送马居平回秦安</h3> <h3> 食堂供应的餐食基本三样:钢丝面(玉米面做的)黑面馒头,糙米饭,很少能见到肉,都是大锅菜。</h3><h3> 文化精神生活,主要是篮球场放电影,有老三篇。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偶尔也有列宁在10月,炮击冬宫,三进山城,八个样板戏。</h3><h3> 从70年起,北京工业学院一批,白银学工一批,兰州安宁区,阿干镇一批,天水学工一批,还有老厂支援新厂建设的老职工,还有几批从部队复转军人。陆续大批人员进厂,当时人才济济。建设的,试制生产的,安装调试设备的,全都在毛泽东思想指导鼓舞下,干得很是热烈。</h3> <h3>劳动两年后探亲回兰州的模样</h3> <h3>劳动两年后探亲回兰州的模样</h3> <h3>劳动锻炼后的,胖乎乎的女孩们。</h3> <h3>健壮的,爱臭美的女孩们。</h3> <h3> 74年以后,车间建设基本完毕,都陆陆续续的投入到各车间的试制,生产。狂热的思潮才逐渐平息下来,正逢中国也进入到批林批孔的时代。从1966年中,文化大革命爆发,长期搞运动,中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停滞,甚至倒退,物资供应很是匮乏,短缺,所以天光厂的职工生活还是较为艰苦,但是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候,农民私自出卖的鸡蛋,胡麻油,猪肉,鸡,主要被秦安三厂的职工买了,来补贴,改善了生活。</h3><h3> 这次厂庆活动,组织大家去秦安老厂旧址参观,怀旧。阔别多年的老职工,看到当年的生活工作场地,都抑制不住的难掩激动的心情。大家在当年厂部唯一小卖部前照相,回顾当年的景象,高淑云还又跑到她当年居住,楼下眺望当时她家的窗户,李国庆说她当时的家现在已经是第二次回来看了……</h3> <h3>当年天光厂部,唯一的小卖部还存在。</h3> <h3>高淑云站在小卖部留念</h3> <h3>刘学敏在此留念。</h3> <h3>走进过去的家属区。</h3> <h3>在曾经的家属区前留念</h3> <h3>原厂家属区。</h3> <h3>曾经的五车间,现在大门紧锁着,只能隔着大门缝拍个五车间照。</h3> <h3>曾经的天光幼儿园。</h3> <h3>曾经的六车间。</h3> <h3>曾经的二车间,现在是一个纸箱加工厂。</h3> <h3>包装箱加工厂。</h3> <h3>用车间改造成的果品冷库</h3> <h3>曾经的食堂篮球场,现在改造成了一个汽修厂。</h3> <h3> 望望走在身边的人,哪个不是六十岁多的,70多岁的也有。有来自深圳的,上海的南京的,成都的,兰州的,还有我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就在这山脚下她,他们都绽放了最美的芳华……</h3><h3> 半个世纪50年过去了,岁月的行囊里装了不少的酸甜苦辣,但是我们为天光集成电路工厂,原871厂做出过贡献,在建设祖国的大潮中,我们是其中的一朵浪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