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湖农场知青记事 宝应湖农场七十周年回顾(知青篇)

神舟一号

<p class="ql-block">作者:程济威</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称谓一直在人们的心目中留存很深的记忆。这是岁月的流逝与时空的变幻也不能轻易抹去的记忆。多少年来,这种复杂的记忆一直交织在广大人民的真实感和梦幻感之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20多年时间的长河中,每段岁月都流淌着不同的知青故事。</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数千万的知青队伍中,曾经有着一支亦工亦农的知青队伍却是鲜为人知。他们农闲出外做工、农忙回农场种田,走出了一条亦工亦农的路子,那就是下放在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宝应湖农场)的知青。当时的省革委会以有关文件巧妙的避开了僵化的知青政治体系,通过城乡结合、亦工亦农的形式为江苏省水利建设注入了新的新鲜血液。而文件下达之前已经下放、回乡的扬州、苏州、金湖等地以及外地转来的知青也同样纳入了亦工亦农的管理范围。所以,这是一支与众不同的知青队伍。相对于其他知青,这支知青队伍是幸运的,至少有明确的前进目标,也能得到有系统、有组织的关怀、培养、使用,使得这些知青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一 、宝应湖农场与江苏省水利总队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宝应湖农场是创建于1954年的军垦农场,由当时的农建第四师某团创建,建成后,迅速成为屹立于宝应湖畔的明珠,对于带动周边的农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江苏省水利工程部队,前身系江苏省治淮指挥部,江苏省水利基本建设局,建造过众多的闸坝,对江苏的水利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如著名的江都水利枢纽,至今仍然是水利建设的世界性标志。</p><p class="ql-block"> 下图照片是1954年6月2日上午,师部机关、文工团、军乐队及12团全体官兵集中在总场大门楼外,热烈欢送宝应湖农场筹委会全体人员。后排左二是刘长明,前排右一是陈立保,其中还有穆以忠。</p> <p class="ql-block">  二、宝应湖农场知青来场先后时间及知青地区构成情况:</p><p class="ql-block"> 宝应湖农场知青以1973年农场与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正式合并为分水岭,分新知青与老知青两大范畴。73年之前插场、回场的属于老知青的范畴;73年之后大规模来场的知青为新知青。从63年7月第一批扬州72名知青至70年代末接收最后一名叫沈伯琪的扬州知青为止,据统计,共计接收来自扬州、苏州、泰州、淮安地区等城市,插场、转场、回乡知识青年、福利院孤儿、婚迁进知青总数近三千人左右,对于当时只有数千宝应湖农场职工队伍来说,知青的比例,已经与农场职工总数旗鼓相当,是一个不可断裂的时代和群体。</p><p class="ql-block"> 下面视频系本人与市司法局班子交流法制建设的片刻,旨在方便与几十年未曾见面的知青朋友有个相互熟悉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其中: </p><p class="ql-block"> (一):1963年7月30日扬州市下放至宝应湖农场的知青72人,男女知青比例8:2。文化构成高小、初中、高中为主,大学肆业亦有(如孔庆国,华东纺织学院停办肆业)。农场派出刘湛民、刘尚新前往扬州接收,扬州由市劳动局包文富科长亲自送至宝应湖农场,并由原扬州食品厂人事科长黄金柱留在农场带队一年。扬州知青开始集中在刘圩从事基本建设工作,(原农场场部在涂沟),后分别分至六大队(刘飞、孔宪国、练文山、吴济生、江莲芳、李化民、马丰珍、韩秀英、汪文鸾、李正稳、周恒银、陈其英(后调七队)、李顺英等)四大队(徐华、吴晓平、刘永富、金大刚、汤开平、孙恒林、蒋玉祥、庄恒昌、胡平生、郑登宝、谢长庆、陈士平、刘纯伟、、周全民、李明流(病退回扬)、徐恒昌、阎守德、洪家华、向家华、翟步文等)七大队、(曹生财、)八大队(孔庆国、李丛林、管明华、袁嗣义、扬恩林、张永良、郝元林、邱群、李春福、梁淑媛等)场部机关(王延、徐家仪、姜长龙、张新民、王海涵、黄敏、江厚德、师肇成、陈家金、景维祥、范玉林(病退回扬)其他,孙桂安、左凤林等。(考虑到农场常年淹水,分至四大队的知青后来全部调往五大队,刘纯伟、翟步文转调七大队、卞有庆调炕坊、周全明长眠五大队)。随着工作的需要,知青队伍有所变动,其中景厚凤、王新权、吴晓平、陈忠谋等四人抽往盐城农校学习机务,除吴晓平一人返回宝应湖,其余人等从此离开农场。</p><p class="ql-block"> 其他知青亦时有变动。</p> <p class="ql-block">  (二)68年至78年金湖县中学及宝应湖中学陆续返回农场的农四师子女及农场原城镇居民农场职工回乡知青有:</p><p class="ql-block">毛广仁、刘 志、唐汉忠、翟红粉、王海燕、陈 和、陈 平、朱治明、朱人家、刘志耘、刘小进、仇翼建、姜开贵、姜开富、李学龙、相咸俊、相咸珍、杨一飞、杨一鸣、石淮海、石太圩、宗立文、陈 惠、陈 农,穆后来、施如英、杨厚国、杨厚美、苗建青、穆厚高、穆厚兰、穆厚美、郑先群、李夕阳、王小婵、游晰真、宗立菊、许有余、陈锦斌、晏桂娥、韩寿荣、杨登举、潘福清、陈金龙、陈金凤</p><p class="ql-block">吴志强、朱少多、李夕高、穆宝斌、倪宝凤、朱正英、曹 莉、曹征祥、陈松元、朱明凯、蔡 宁、宗红亚、柏传瑞、陈宝义、李和钧、龚宝民、林存建、苏 军、郑泽凤、郭兆玲、吴素珍、张建英、汪克庄、刘成元、丁 康、鲁金龙、朱明湘、颜永专、鲁海宝、施成明、倪言和、李广尤、戴巧云、郑泽凤,颜 萍、仇霞建、张丽华、唐秀珠等。</p><p class="ql-block"> 金湖县城及少量南京知青:邹晓熔、耿晓琳、张国华、孙建新、朱国庆、陈素珍、唐汉实等。</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宝应湖农场中学首届高中(1972 .12)毕业照,其中有:</p><p class="ql-block">吴志强、朱少多、李夕高、穆宝斌、倪宝凤、朱正英、曹 莉、陈松元、姜开贵、朱明凯。蔡 宁、杨厚国、宗红亚、柏传瑞、陈宝义、宗立文、李和钧、龚世民、林存建、仇翼建、苏 军、郑泽凤、郭兆玲、吴素珍、张建英、刘志耘、汪克庄、刘成元、丁 康、鲁金龙、颜永专、鲁海宝、施成明、倪言和、李广尤、戴巧云、郑泽凤,颜 萍、仇霞建、张丽华、唐秀珠、周树龙等(排名不分前后)</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宝应湖农场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四十五周年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  (三)68年由扬州、高邮福利院下放农场的孤儿知青,其中有:</p><p class="ql-block">朱小明、朱登妹、李庆元、刘学英、孙长妹、张怀宝、封兰珠、屈桂兰、刘国林、安 贵、马雅敏、许美华、张学英、方文明、王效兰、颜志霞、张绍娣等。</p> <p class="ql-block">  (四)1963年4月12日起至1964年12月27日止,苏州共计有七批,总数907名知青下放高淳东坝农场。60年代末东坝农场由于合并,对907名苏州等地知青进行了分流,除部分招工进入南京梅山铁矿、迁至苏北方强等农场外,1969年8月至1970年3月22日,分流至宝应湖农场的200余名知青分批迁入宝应湖农场。原东坝农场领导人孙在心全家,以及汪克秋、汪克勇父亲,副场长汪尔稼、丁康、丁超父亲,场长丁永正、颜萍父亲,副场长颜步宽(原南通农场)等领导全家及一批东坝农场原职工举家随同迁入宝应湖农场。</p> <p class="ql-block">  苏州知青中包括:</p><p class="ql-block">叶承森、王世英、郑心森、华致中,陈晓流、陈小娟、费 仓、俞亮荣、修孝立、修佳敏、许达康、周 舫、娄龙海、陈娟红、沈明海、张鲁生,马丽荣、邵 均、华小芸、俞德福、刘德福、肖祥源、肖金源、方福良、钱佩珍、谢慰平、张更生、胡广石、俞文娟、张永生、周燕秋、连壁如、陈菊萍、倪盛林、冯大生、李桂根、龚树基、郭宜南、吴伟华、张云珍、钱耀芳、周良中、李松林、钱锦文、费建林、常崇纲、孟佩君、杨根林、秦玉林、胡乔夫、鲁根生、黄克勤、秦雪芬、王培基、周志仁、程定华、张梅英、王雪英、敦之睦、濮如宝、谢静英、陈忠敏、吕绮华、谢仲英、黄美芳、洑惠珍、袁惠萍、顾关泉、程贵生、陈惠娜等。200多知青全部转来宝应湖农场后,分散至四个分场的所在大队。不久,根据东坝农场时的既定培养目标并观察来宝应湖后的实际表现,一大批苏州知青脱颖而出,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及农机、工业、教育、财会单位部门,发挥出适合所长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五)由他处转来的知青:如1966年,从长阴沙农场调来四名苏州知青,他们是:陈素贞、陈良青、卞学顺、丁增荣。由白马湖转来扬州知青刘平野,上海知青祖 强、祖 苏、夏青妹、孙红英、曾根福、方海伦、李沫技、邱和祥,天津知青曲巧英,常州知青张紫雯、谢立功、朱 微,南京知青徐 屹、严 伟、周 敏、范俊肾、范美霞、镇江知青张晓云、江都知青刘志明、徐建平等以及北京、旅顺知青王旅英、王旅明姐弟等地转来宝应湖农场的其他知青。</p> <p class="ql-block">  (六)1972年江苏省革委会根据当时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的实际情况,下发了以苏革人发(1973)第53号“关于动员2000名知识青年到宝应湖农场插场”的通知,通知要求,扬州、淮阴两地区分别以扬州承担1500名、淮阴500名知青至宝应湖农场的任务。由于1972年苏革水电(72)第127号文通知,淮阴市已先一步动员并于1973年5月24日第一批201名知青抵达农场,加上,2000名知青直至75年仍没有全部到位,因而根据省革乡办(1975)32号复函,淮阴的500知青任务转至扬州完成,故,2000名的下放任务实际由扬州市独立承担。当时的扬州地区革委会对各县市下放名额进行了具体调整;扬州市:800名;泰州市(当时泰州属扬州地区)700名;宝应县:150名;高邮:150名;兴化:50名;泰县:50名;仪征:130名(但以上数均未实际完成)。根据省革会的通知精神,宝应湖农场对2000名知青的陆续到来作了妥善安排:一分场:泰州、泰县知青450名;二分场:扬州知青:700名;三分场:淮阴知青:500名;四分场:宝应、高邮、兴化知青350名。</p> <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24日到达的淮阴知青200名(实际到场201人):一分场:49人;二分场:53人;三分场:49人;四分场:50人。</p> <p class="ql-block">  这批新知青中包括扬州知青:</p><p class="ql-block">时蛇宝、朱学林、朱丽云、严秀珍、毛更新、董龙祥、顾玲玉、彭永宝、陈振明、金剑萍、张 侗、胡月霞、江 艳、左镇林、朱慕军、陶爱和、杨思信、朱殿华、王业妹、陆铁石、李德宏、南 淮、兰 果、王思华、黄桂琴、吕晓梅、王金玉、陈 跃、谢小萍、谢金萍、孙秀兰、赵芳芝、薛淑臣、陈永胜、金银军、倪 强、赵正芹、谈永安、曾正平、陈佩秋、苗 旺、沈建华、陈 红、程济维、陶 萍、朱建华、解小明、郭步才、张 卫、杨玉红、余宝珠、王文翠、王春香、吴秀凤、孔祥珠、田其昌、钱和平、钱三阳、方华定、洪也明等。</p> <p class="ql-block">  泰州知青:</p><p class="ql-block">刘 宁、严山平、陈金霞、徐泰林、史国信、徐爱华、冷文祉、袁春亭、高 干、盛华芷、江 儒、徐锡候、杨家琪、姜克俊、高俊娥、龚桂英、杨银华、杨红旗、金卫平、缪宜江、奚建苏、朱晓岚、王厚胜、徐羊扣、张晓明、尹寿海、张 丽等。</p> <h3>宝应知青:</h3><h3>丁 干、王正兴、吴红玲、朱勉仪、杨文凤、杨红玉、杨光桂、茅于莉、蔡守宏、贡宝礼、乔湘萍、华继骞、夏国云、翼宏学、陆 青、董保平、沈亚萍、殷寿前、陈学珍等。</h3> <p class="ql-block">淮阴知青:</p><p class="ql-block">朱宝江、鲍春阳、丁俊和、陈秀云、张建奎、陈宝同、周建兰、耿大钊、万浪平、李志书、杨玉兰、李国香、吴 云、陈 勤、封长虎、黄 萍、张秋林、魏琪云等。</p> <p>高邮知青:</p><p>陈 前、段晓群、许伟义、殷 艺、马佩兰、康 庄、何玉清、姚桃生、刘正明、沈金柱、郭亚骝、柏明章、姜 烨、谈兴阳、于金海、严玉祥、蔡 洁、王宜凤等。</p> <h3>兴化知青:</h3><h3>朱跃南、成秋华、陈咸年、杨丽华、杨晓兰、周德宏、高景秀、朱巧娣、唐会荣、徐晓红、殷苏林、孙祥才。</h3> <h3>三、亦工亦农知青给农场文化宣传、生活方式带来了城市文明</h3><h3>由于亦工亦农知青大多是来自于各城市的学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艺术才能。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来到农场,既为农场带来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又为农场的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生力军,同时,还为加强农场与城市的联系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大多数知青思想活跃,工作勤奋,学习刻苦,思维敏捷,善于吸收知识营养,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了青春活力,与农场贫下中农、农垦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过艰苦的磨练,知青中涌现出大批经过锻炼和考验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活跃在农场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的各个领域乃至包括各级领导岗位,以满腔的青春热血,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在农场广阔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h3><h3>(下图为73届下放农场四大队部分知青)</h3> <h3>(一)为农场文化宣传事业带来了先进的城市文明理念。</h3><h3>由于农场地处洪水走廓,交通闭塞,地广人稀,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所以,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旧思想残余,如缺乏礼仪,不文明、不卫生陋习和青壮年文盲的现象依然存在,封建宗族势力亦有一定影响。农场党委充分意识到落后文化对农场发展的不利因素,利用知青的文化艺术才能、不惜资金紧张,开创了各项有益的文化活动:</h3><h3>(图为下放农场一大队的淮安、扬州、泰州知青欢聚于泰州大酒店)</h3> <h3>1、组建了以知青为主,由返乡知青、农场贫下中农子女参加的宣传队,各分场大队还组建小分队。由农场工会朱明顺、扬州知青吴晓平、返乡知青陈平、朱人家、苏州知青郑心森、费仓等人先后负责指导宣传队工作,新老及返乡知青:</h3><h3>吴济生、杨根林、沈广煊、陈小流、黄美芳、陈小娟、时蛇宝、顾玲玉、朱丽云、朱建华、解小明、朱小明、梁春梅、陆 青、陈 前、苗 旺、杨家琪、孙家棠、沈建华、朱建鸣、查满伯、曹建阳、鲍春阳、乔湘萍、陈 红、高俊娥、冷文祉、袁春亭、张晓云、李忠华、马兰英、崔登兰等先后参加排练演出、编排了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戏剧、歌舞、小品等演唱节目,同时,还结合形势编排了大型戏剧,如扬剧《三月三》、淮剧《颜忠宝》、《沙家滨》等,上述节目的排练演出,深得农场贫下中农的热爱欢迎。同时,宣传队还经常到附近乡村集镇巡回演出,到附近农场交流演出,到县城参加比赛演出,到各知青所在城市汇报演出,与水总合并后还到水总各工地慰问演出。宣传了宝应湖农场的建设成就,弘扬了宝应湖农场的精神风貌。</h3><h3>(图为当年宣传队员40年后聚会合影)</h3> <h3>2、农场还抽调大批知青组织兴办适合青年劳力学习文化的耕读学校,有条件的大队还建立了正规小学甚至中心小学;扩大了刘圩中学范围,在石港新场部兴办了新的中学,大批的扬州、苏州老知青被抽调参加教育工作,如,刘平野、孔庆国、邵 均、张永良、陈 平、陈菊萍,王世英、王海燕、段晓群等,他(她)们怀着一颗热爱农场子女的赤诚之心,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目前活跃在全省、全国众多重要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很多曾经接受过农场知青老师教育过的学生至今怀念感恩着他们的知青老师,在寻找她(他)们以表感恩之心。如南京军区总院博士生导师、肿瘤专家日本留学归来博士王建东,就一直在寻找她苏州知青老师。</h3> <h3>3、定期组织兼职农场通讯员学习班,提高农场通讯员的写作报道能力。扬州知青苏州知青及新知青华致中、谢慰平、董保平、程济威、沈明海等曾多次参加过这样的学习班,写出过多篇有价值的通讯报道。其中,由扬州知青程济威撰写的《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及“双抢双种”等两篇报道被江苏省广播电台播出新《六合报》刊载,这在农场还是第一次,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广播的播出,对于扩大宝应湖农场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通讯报道员基本都是各个单位的文化骨干,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报道、土文秘工作,经常深入田头,用土喇叭、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农场的大好形势、好人好事,极大的调到了农场职工、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h3> <h3>(二)、为农场两个文明建设注入了科学思想和民主精神</h3><h3> 1、扬州、苏州老知青初到农场时,农场由于连年遭受水患。粮食基本靠天收。当时,农场有句顺口溜“倒掉一壶油、收到一头牛”说明农场作为洪水走廓,需要随时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那怕丰收在望,即将开镰收割的稻麦也将在所不惜,以至,长时期农场不仅经济不振,某种程度还充斥着愚昧的宗教种族迷信,思想板块僵化落后的现象。“文化大革命”前后十年中农场宗族与政治权力交替一起控制着基层一切生活,加上极左思潮意识形态的色彩,广大贫下中农缺乏科学民主意识,不可思议的奇闻怪事时有发生。甚至连个人谈婚论嫁的婚姻大事,也会演变成政治交易行为。因之,因愚昧无知而造成的生离死别、骇人听闻的人间悲剧时有发生。</h3> <h3> 知识青年来到农场后,逐步发现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产生了对前途和希望的忧虑渺茫,不断使他们由狂热转变为深沉,由外向性释放转变为内向型收敛,逐步过渡至从慢慢适应风俗转变为积极改造现状。他们因地制宜的宣传科学,发扬民主,捍卫人性,追求爱情的积极行为,感染朝夕相处的农场职工及贫下中农,影响极大。</h3> <h3>农场职工积极求变的意图明显,虽然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满,但他们缺乏正常的诉求渠道及形式,求变的愿望往往是自发的和消极的。但知识青年则是以民主自发的形式与之论争,并且以种种理论批驳揭露落后管理的消极本质。有的知青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调查,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发展农场的建议,极大的触动了落后的管理体制基础。这就在客观上为农场注入了科学思想与民主精神,为农场解放生产力插上了双翅,为改革发展注入了先期动力,加快了农场社会进入有序变革的步伐。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农场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后的农场巨变,当初知识青年的求变思想对这种变革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h3> <h3> 2、知青的乐观主义态度与绝不言败的精神为农场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h3><h3> 自然经济造成了农场社会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必定落后无疑。当大批知识青年来到农场以后,他们耐不住这种封闭、寂寞,更容不下无所作为的状况将自己慢性扼杀。这批被抛到了社会最边缘底层的年轻人,没有因此消沉。在革命乐观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在友谊、交流和带有开拓性的劳动中不断拼搏奋斗,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同时,这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也让农场贫下中农在修地球中,也看到农场未来的一片新的绿色希望。</h3> <h3>知青们经常来往于城市和农场之间,与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亲友同学进行联络,徒步几十里穿乡走镇参加各种民间集会。他们虽被卷入了社会最艰苦的生活底层,但仍时时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的睿智和城市姑娘的灵性。</h3><h3>下图为泰州知青徐泰林、朱晓岚夫妇与同为泰州的知青奚建苏成为知青儿女亲家。</h3> <h3>当农工沉沦于田间地头为一些小利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却以超然的心态豁达应对,用自娱自乐的乐天派方式,不断文明化解了生活中许多苦不堪言的粗陋矛盾。他们与农工一样承担了繁重的农田改良、大面积的水利建设、防风林的种植,以及大规模开垦荒地、挑坝筑路建桥等类似于民工的任务,成为一支支不可轻视的农场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他们不放弃流逝的读书年华,凭借着头脑中的文化知识,仍不停地探索求知。知青们平凡的作为,还有那越练越强的人格精神和强健体魄,令广大农工刮目相看。为改变农场面貌和加快农场现代化进程,有的知青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奉献与牺牲。知青们乐观主义态度、绝不言弃的精神,无意中在农场与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开阔了农工的封闭眼界,也打破了农场的落后封闭,既提高了农工的文化素质,又促进了农场社会的开放变革。 </h3> <h3>  3、知青们的变化进步无形中萌发了农工自主思变不甘落后的创新活力:</h3><h3> 虽然农场自称为农业的火车头,但那是前苏联的模式,今天已经到了需要检讨的时刻。因此,多年传统的农业方式仍以一种难以名状的精神桎梏制约着农场的健康发展。封闭抑制了农场自主创造性的前进脚步,使农场长期沉懵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圈子无法自拔,表面上却以平静的虚拟假象,扼杀了许多创造发展的精神思想。广大农工囿于困苦现状,而又无法寻求发挥进取的原动力。知青们在改变农场落后境况时,把城市社会文明的生活方式优势和各方面的科技知识长处传播到了农场,身体力行中自觉不自觉的启动了农工认知自身的创造能力意识,极大程度的激活了农场社会生活的一潭死水,留下了现代文明的星星之火,并逐步在农场日后的各项经济运动中得到实施运用。</h3> <h3>许多知识青年在农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又以自身的拼搏创造精神改变着人生轨迹的事实感染农场农工。如:在艰苦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仍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文化知识;立足农场面对现实,力求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利用文化娱乐方式,为他们宣传讲述知青生活圈以外的时代发展的人文故事。这就是对农工进行了种种文化启蒙灌输教育,引导农工要树立思变求进、敢作敢为的思想,激活了农工向往幸福发展的内在创造变革活力,等等。特别是许多知青通过努力奋斗后,纷纷取得参军、入学、进厂等事实,从而激发了农工不安于现状的积极动因,加快萌发了他们以及子女后代们的求知求变的内在动因,从而加大了农工自主创造性前进的步伐。</h3> <h3>知识青年在农场的十五年中,为缩短城乡之间文化知识精神层面的距离,起码影响到两代农场人追求自主创造的精神,为改变农场面貌,并主宰自身的命运和力求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上开始迈步起跑。</h3> <p class="ql-block">四、农场给了知青榜样的力量,关怀、爱护、信任与培养</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广袤农场田野上农工的创造意识,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席卷农场大地,他们正昂首大踏步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道上。不少成功人士的相继出现,就是通过当年一代知青的影响而得益。两代农工在获得积淀了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如今农场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从而使农场改革开放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极大地焕发出农场社会先进的生产效力,创造出现代农业的文明新格局,并融入中国农垦的科学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大目标,并将日益产生出不可估量的能力。</p> <h3>(一)亲切关怀、言传身教,为知青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信息。</h3><h3>宝应湖农场的前身是军垦农场,其成员本身,包括五八年场社合并、宝应108将拖拉机手以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此,对于知青的到来,宝应湖的干部群众以宽广的胸怀表示出极其热忱的欢迎。虽然农场当时常年面临着洪水侵袭并带来了暂时性经济困难,生产方式、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但是农场农工及贫下中农的热情让知青们感到格外的温暖。他们就像对待当年的新四军一样对待知青,嘘寒问暖、给了知青以亲人的关怀。</h3> <h3>各级干部满腔热忱地为来场的新老知青解决住房、厨房、小菜地、包括衣服被褥等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很多老农工为知青解决生产工具,手把手教导知青劳动操作,如四大队的李恒才、朱红英夫妇、五大队的吴登杭、吴孝恒,七大队赵长流、李福才等。108将宝应拖拉机手周汝华、郝明举、孙秀芝、杨长奉、张殿良等以及农技、医务人员赵家瑶、汪爱珍、笪教宏、高玉芳、黄尚贤、胥福宏、朱 云等主动关心知的思想动态,经常与知青促膝谈心,成为知青的好朋友;原农四师的一些领导如王学爱、陈步齐、陈立保、刘万民、徐靖东、鲁跃东、周巨勇、徐月清、陈碧群、陈铁钢、陈永明、相金辉等及仇士俊、吴呜凤、陈同昌、杨步森、王初学、蒋永祥、邵立国等领导能与知青长期打成一片,其中有亲自到知青食堂了解知青的伙食情况,有亲自打电话关注知青的个人问题,有亲自与知青同居一室,指导教育知青认真读书学习,有无私奉献亲自传授业务知识、有不看出身看表现不拘一格用人才、有注意思想动态化解知青思想情绪等等。农场各级领导成员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知青的成长,老书记刘长明进入五月开始不穿袜子的细节,翟风华场长亲自挑着担子上圩堤的情景,刘万民场长捂着胃疼与知青一起撂河的场面等,这一切平实近人的作风,广大知青都看在眼中,感受颇深。虽然时隔多年,但当年的很多感人景象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h3> <h3>而对于1973后陆续来场的知青,当时的总队更是关怀备至。</h3><h3>苏革人发(1973)第53 号文件下达后,总队(农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祁广亚、刘长明、严汉儒亲自任正副组长。73年下半年又调整为,李昌文、刘长明、严汉儒、周汝华、陈步齐、邓启汉、芦仲、马玉霞等八人组成的知青领导小组,李昌文、刘长明、严汉儒任正副组长,芦仲任办公室主任,戴德富、俞玉林任副主任。各分场大队还以接收知青人数的百分之六比例,抽调分管大队干部、农工代表、老知青代表组成新知青接待小组,负责新知青的接收、管理工作。 </h3> <h3>(二)扬州老知青刚刚下放宝应湖农场时,金湖还是扬州的属地,刚刚从宝应县划出。那时,如果要想回一趟扬州,真是比登天还难。当时的县城只有一条道,不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汽车站存在。</h3><h3>后来,陆续来了孤儿知青、苏州知青,大批新知青,但是交通闭塞的状况依然如故。总队与农场合并后,总队领导考虑到几千知青返家过年的实际困难,决定在新开挖的金宝河水道上开通高邮至水总的高邮班,中途停靠宝应,后来这条水道又延伸至扬州,极大的方便了扬州、宝应、高邮及三泰地区的知青及苏州知青的中转。当时,为了开辟这条航道,总队先与与高邮后与泰州市共同向省交通局革委会进行多次申请,最终得到批复。知青线每日对开航班,虽然途中时间仍然较长,扬州到农场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但还是极大的方便了知青与城市的交流,亲人的往来。</h3> <h3>(三)不拘一格用知青,使得知青成为遍布农场各个领域的生力军。</h3><h3>原农场党委副书记石忠群曾经对知青说过,党委眼睛睁多大的盼望你们能够尽快成长,农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级管理人员、机务人员、工业发展人员,表达了农场党委对知青的厚望。</h3><h3>1、前后十五年,一批又一批的新老知青被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乃至领导岗位,如扬州知青姜长龙、钱耀芳、曹生财、朱学林先后担任了大队、运输队支部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淮阴知青朱宝江、扬州知青时蛇宝担任总队团委副书记;蒋玉祥、顾玲玉先后担任了大队民兵连长、分场民兵营长;宝应知青吴红玲、苏州知青茆似芬曾担任一分场、四分场妇女主任、负责人;苏州知青郑心森、叶承森、回乡知青唐汉忠先后担任了组织科长、宣传科长、基建科长;苏州知青谢慰平、扬州知青董保平,分别担任过二分场、三分场秘书;扬州知青吴晓平担任过一分场团总支负责人;陈平、刘平野先后担任过中学校长;华致中、毛更新、颜 萍、鲍志祥、夏国云、陆铁石、相咸俊、刘飞、陈其媛、王 延、张新民、俞文娟、方福良、钱佩珍、等先后被选拔至保卫科、政治部、法庭、文教部、财务部、医卫等重要部门工作。同时,邵 均、陈菊萍、黄美芳、段晓群等大量的知青被推荐到教育、文化、农机等极需要的岗位,分别担任中小学老师、记工员、生产队长、保管员、会计员、农技员、饲养员、拖拉机手、有的被选拔到场办农机厂、农具厂、砖瓦厂,农场文化站、广播站、兽医站、电灌站、邮电所、供销社等,活跃在农场各条战线,成为建设农场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h3> <h3>2、知青搭桥,引进人才兴办钳工学习班,为农场工业机械、农机维修培养储备人才。74年初,总队(农场)党委捕捉到苏州知青胡广石的父亲胡铭辉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著名工程师时,决定通过胡广石的关系,请胡铭辉老师为农场工业发展培养人才。胡铭辉考虑到许多知青年龄逐渐增长,大多事业发展并不理想的现实,欣然应允了水总(农场)党委的要求。水总(农场)党委对胡铭辉的支持非常重视,腾出场部大会堂为实践工作室,同时,抽调了顾正坤同志具体负责学习班日常事务,抽调砖瓦厂老钳工陈鹤呜、农机技术员王立全进行实践与理论辅导。党委选拔了各单位比较优秀的新老知青参加培训。参加学习班的有,苏州知青胡广石、郭宜南、龚树基、倪盛林、俞德福、刘德福、张永生、丁 康等,扬州泰州新老知青徐太林、梅根林、刘建林、陈振明、程济威、张怀宝等,淮阴知青陈秀云、张建奎等,金湖知青刘英、张长华、周卫国、李广尤宗红亚等。胡铭辉老师按照商业部全日制大专技校教育大纲教学材料,竭尽全力,恨不能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知青。从理论到实践,凡无巨细、事必躬亲。他亲自授课、逐一指点,他上车床、铣床、锻床为学员们示范加工零部件,大热天,他冒着酷暑亲自带领学生锻打工具,学员们的每一点不足,他能够从最严格的角度给予指正。一个零件,那怕只误差两、三丝,他都能准确地发现,毫不留情地总是先纠正然后再鼓励。学习班结束后,学员全部分配至农场工业系统并成为这些工厂的骨干力量,对于当时农机厂、农具厂、船修厂的发展及增设分场机修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3> <h3>3,组建党委知青工作组。农场党委长期注意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多年来一直建有工作组在七大队后移至六大队从事农场政治、管理方面的工作研究,进而总结经验推广全场。原先工作组成员,几乎都是由各大队的负责人、重要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七三年,成员改由绝大部分知青组成,表现出党委对知青的充分信任。他们分别是,苏州知青阮幼成、扬州知青程济威,上海知青夏青妹、宝应知青吴红玲、朱勉仪、杨文凤、蔡守宏、茅于莉,淮安知青耿大钊等。农场与总队合并后,工作组划为四分场由翟风华直接领导并移至原种队,对当时的四分场政治、生产及参与农场第一次大规模工资调整起到了示范促进作用。</h3> <h3>4、陆续派出知青参加各种培训、会议,为农场发展增添活力。从63年知青开始,农场派出知青刘永富等到江宁财校学习会计知识,派出知青景厚凤、吴晓平等人到盐城农机学习学习机务,选派知青蒋玉祥参加江苏省知青先进代表大会,派出知青姜长龙参加全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派出知青学习教师、卫生培训等。与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合并后利用水总与水校的特别关系,先后选拔仇翼建、祖苏、周肪等到江苏水校学习深造,为农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h3> <h3>5、江苏省水总党委在76年~77年还办了一所大学〈五七大学〉,吸收扬州(最多)、淮安、泰州、宝应、兴化知青参加,曾根福、苗 旺、潘阿虎、周荣、唐汉忠、胡金凤等亦在其中。当时设4个班:农技、农机、水工、机电。后来水工和机电两个班调到镇江工地,课程以实践为主並参加现场浇筑。学员77年底毕业后分配一、二、三工程队、水机厂、机安处和测总,成了各单位骨干!<br></h3> <h3>6、总队与农场合併以后,为了加强对知青的学习教育,总队党委于1975 年组建合併后的第一届团委,新一届团委除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周汝华同志兼任外,副书记及委员几乎都是由知青产生,说明党委对知青的充分信任。</h3><h3>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宝应湖农场)</h3><h3>一届团委情况(组成人员13人):</h3><h3>书 记:周汝华(兼)</h3><h3>副书记:朱保江、时蛇宝(后调回扬州)</h3><h3>委 员:邵正宏、宗红鹰、杨士杰、周海秋、</h3><h3>何薇华、叶首美、陈红梅等。</h3><h3>基层单位团的负责人分别是:</h3><h3>总队船厂团总支书记邵正宏;</h3><h3>第一工程队团总支书记盛小平;</h3><h3>第二工程队团总支书记徐银花;</h3><h3>第三工程队团总支书记杨少杰;</h3><h3>安装队团总支书记张全德;</h3><h3>运输队团总支书记严山平;</h3><h3>测量队团总支书记诸建中;</h3><h3>农场一分场团总支书记吴红玲;</h3><h3>二分场团总支书记魏洪宝;</h3><h3>三分场团总支书记祝高远;</h3><h3>四分场团总支书记邢建湖;</h3><h3>邢调走后孙霞平接任;</h3><h3>团委的干事焦小选(宝应知青)焦回宝应后,新调陶平同志充实团委工作,她是扬州知青,工作积极主动,性格爽朗,总队回扬州后调入水利厅。</h3><h3>图为第一届团代会当选团委成员合影。</h3> <h3>五、宝应湖农场知青随着返城大潮的形势逐渐离开农场</h3><h3>70年代末,知青问题已经处于火山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中央也预感到事态严重,于是,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知青问题终于划上了句号。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当然也有部分知青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留在了农村、农场。对这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邓小平曾经做了这样一段段评价,"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邓公处于特殊的位置,话说得还是比较婉转的。</h3><h3>对于知青运动的功过是非,相信后人自会评说。然而,江苏水利这样的知青形式虽然是一枝独秀,也应该认真的总结,如果知青运动一开始便实施定向、定期、轮回、或亦工亦农的形式,知青运动有可能便会健康得多,问题也会少得多!</h3> <h3>其实,从1973年起,一些地区便在悄悄调整知青政策,在一边坚持上山下乡的同时,一边开始落实知青照顾政策。一些知青被招工回了城,也有一些知青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跨进了大学门,还有一些有一定背景的知青通过各种关系搭上“回城车”,而另一些先天不足的知青则仍要坚持阵地,安心劳动,继续接受“再教育”。</h3> <h3>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农场的一些知青抓住机遇,通过参加高考跳出农门。如刘平野、宗红鹰、刘志、陈平、陈前等,随后很多知青通过进行病退、招工、顶职、独生子女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各自的城市。如扬州知青徐华、左凤林等即通过以上方式先期回城。 </h3> <h3>对于宝应湖农场的大批知青,原省水利厅通过集体转入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的形式加以解决并以省革水(79)办字第01号文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批复。1979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以“计函(79)2号:关于省水利工程总队插场知青调为全民带集体的建筑安装工人的复函,同意省水利局的报告,将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2800名作为亦工亦农使用的由城市插场的知青调到集体性质的水利建筑安装队伍中工作,参照水利总队的正式职工的待遇按技术评定工资,作为集体所有制工人,其本人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h3>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宝应湖农场知青自73年农场与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合并以后,大量的知青,在农场停留的时间并不是太长,很多知青在农场转了个身便到了江苏水总的一、二、三工程队、勘察总队、船厂、水利安装队及众多其他工地,走所谓的工农结合、亦工亦农的道路。</p> <h3>对于未经征得大多数知青同意,将知青集体转入江苏省水利总队的计划,还是遭到了大批知青的抵制。知青们在石港原总队招待所通过与总队领导对话后,终于可以自由返城,大批苏州、扬州、泰州、淮安知青迅速离开农场。而那些不愿意返回下放地城市的新知青以及按照当时已婚无法返回城市的老知青、孤儿知青、农场原城镇户口的回乡知青中大多数人则集体转入了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h3> <h3>六、最后一批知青87年才离开农场,少数知青彻底留在了宝应湖农场</h3><h3>大批知青陆续返城及调入江苏水总后,仍有147名苏州、扬州、淮安等地新老知青及回乡知青,由于水总的改制规模的缩小而无法得到吸纳,便以江苏省水利厅钢窗厂的名义留在农场。虽然这批知青的人员性质、工资户口已经改变,但是工作单位仍然是服务农场,继续为农场的建设、发展,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他们大多数是农场各个领域的骨干、中坚力量。他们有,苏州知青周良中、李松林,扬州知青刘平野、程济威、胡平生、张怀宝,周德宏,回乡知青唐汉忠、相咸俊、陈和、李学龙、周卫国等。刘平野毕业回场后曾任农场副场长,相咸俊曾任江苏省宝应湖物资公司经理、农场副场长,唐汉忠曾任基建科长、房产公司经理,李学龙曾任农机厂厂长,周良中与李松林、周卫国分别任豆乳晶厂(康华)正、副厂长,程济威曾为江苏省水利厅钢窗厂后勤负责人及宝应湖工业公司组成人员,周德宏曾任八大队副大队长,在随后的近十年后知青时代,上述知青对于农场的工业发展、物资交流、基本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图为2018 年一分场泰州知青赴苏与苏州知青联欢摄于松鹤楼大酒店)</h3> <h3>其中,相咸俊同志担任宝应湖物资公司经理及副场长后,对农场的物资流通、财富增值作出了很大贡献。</h3><h3>扬州知青程济威在党委书记唐振民及陈永明同志的支持下,带领一班业务人员,制定当时江南地区尚没有完全使用的经济激励政策,重新联系上中断的部、厅关系,使得沉睡的水利厅钢窗厂起死回生,成为多年来农场工业产值利润第一大户;</h3><h3>利用自学的法律知识,与淮阴教育学院据理力争协议讨回了豆乳晶知识产权并追回技术转让金,使得豆乳晶厂顺利生产。同时,追讨上至东北,南至湛江的多笔已经死去的往来款;</h3><h3>与农场车队常浩洲等人历尽千辛万苦开通了农场至扬州、淮阴、南京等地的客运交通,方便了农场员工的出行,扩大了农场的知名度;</h3><h3>在徐汝高、王初学等工业公司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与整个工业公司的组成人员一道,共同努力,使得第一届工业公司的产值第一次与农场的农业产值平分秋色。</h3><h3>回乡知青周卫国、张怀宝等人在一无技术指导、二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在豆乳晶厂创建人郝名举的带动下,通过探索、实践,自己动手、白手起家,终于建立了豆乳晶厂。</h3> <h3>87年最后一批知青全部离开时,一部分知青出于对农场的深厚感情,将关系重新转回农场,从而彻底扎根农场。他们分别是,刘平野、相咸俊、唐汉忠、周良中、李松林、陈和、邱群、周卫国、周德宏、张怀宝等。</h3> <h3>苦难,无疑是一所大学。知青们最大的收获起码有两个方面:一是懂得了实事求是。使青年人对农村基层生活实际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了什么叫劳动人民,什么叫艰苦奋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增强了应对任何困苦具有自强不息,从不言败,拼搏进取的精神。知青上山下乡的蹉跎岁月及锻炼经历,积淀出的知青精神,是让一代人获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宝贵的财富,已延伸至他们返城后多层面的生活工作领域,感染并影响着自己继续前进的人生及下一代。</h3> <h3>七、返城后的知青发扬农场的艰苦创业精神在各自领域继续取得成就。</h3><h3>广大知青在宝应湖农场的前后十多年时间内,虽然得到了农场领导、干部群众的关心、爱护、帮助,但农场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艰苦的严酷事实,对大多数知青而言毕生难忘。多少年来,知青与农场广大农工一道,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挑圩堤、筑河坝,割大柴、刹稻麦,创工业、闯市场,流下了无数汗水仍至鲜血,周全民、袁士义等知青甚至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h3> <h3>无论是返城或者继续农场的很多知青,通过继续学习、努力拼博,,大量知青活跃在政府党政部门、经济建设领域、金融管理部门、文化艺术领域、政治经济研究领域、国家重点科技领域,有的,还踏出了民营创业的卓越道路。这些知青,继续保持着农场时的优良作风,在各行各业竞争极其艰难、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仍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如徐华多年在一直在市教育战线担任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朱宝江同志任文化单位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市劳模、陆青同志长期负责职大的保卫工作、陶萍同志任职江苏省水利厅,沈建华同志从事教书育人并任分院院长,王正兴同志为高校图书馆负责人、杨厚国任职邗江检察院,华致中同志著书立说成就颇丰为高级政工师、郑心森高级政工师、陈宪同志任职市政公用局、丁干成长为乡镇领导、顾玲玉同志担任了市人行负责人,彭永宝从事于金融系统的服务管理工作,朱勉仪任宝应农行工会主席多年、江儒同志多年从事泰州审计工作并开创了自己的会计事务所、吴晓平曾任扬州环宇建筑公司书记、李学龙、姜开富、孙永红先后任农机厂厂长,朱丽云巾帼不让须眉开创了自己的公司、段晓群已是医疗器械方面的专家高级工程师等等,陈金霞、李志书、耿晓琳、毛更新、董龙祥、颜 萍、夏国云、沈亚萍、严秀珍、王 延、王汝秀,刘 飞、马佩兰、殷 艺等长期服务于江苏省水建公司,系江苏水建的中流砥柱。</h3><h3>扬州75届知青曾跃年从农场应征入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光荣牺牲,追为烈士,记三等功。</h3> <p>原宝应湖农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离场四十年后将于近期去农场回望青春,此视頻是原宣传队积极排练精彩保留节日《拔根芦柴花》。</p><p>参加表演者:</p><p> 朱丽云、朱建华、毛更新、</p><p> 曹建阳、陈 红、梁春梅。</p> <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知青书写出各自极其辉煌的人生,留下了许多精彩。 其中有:</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毛广仁:山东德州军分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吴宏义:兰州军区装备部大校军官;</p><p class="ql-block">宝应知青。董保平:海南省国家安全厅某局长、政委;</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时蛇宝: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泰州知青,刘 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长;</p><p class="ql-block">泰州知青,潘 杰:江苏省水利厅信息中心主任,调研员;</p><p class="ql-block">泰州知青,缪宜江:中国摄影家协会水利分会副主席,《中国水利报》社 主任记者;</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朱学林: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朱明湘:江苏东辛农场党委书记、场长;</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黄 明:江苏省水利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高邮知青,陈 前:镇江中柱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邹晓熔:淮安药监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泰州知青,严山平: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淮安知青,陈 勤: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李顺英: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湖县县长;</p><p class="ql-block">宝应知青,华继骞:江苏省水利勘察工程院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韦力生:江苏省水利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姜开贵:江苏省水利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张振华:江苏省水建医院书记;</p><p class="ql-block">宝应知青,王正兴: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贺佰华:苏州沧浪区副区长;</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叶承森:苏州沧浪区物价局局长;</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钱耀芳:江苏省渔管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谢慰平:苏州机械局资产部长、苏州石油物资总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刘平野:宝应湖农场副场长;</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相咸俊:宝应湖农场、白马湖农场副场长;</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吴宝华:江苏省水建机械化公司经理,董事会董事、江苏省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金湖知青,仇翼建:江苏省水总船厂厂长,江苏省水建机安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徐银良:苏州某电子实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阮幼成:苏州瑞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p><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郑心森、华致中高级政工师;</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陆铁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国务院特殊津贴,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淮安知青,鲍春阳:淮安装饰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祖 强: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主任、教授;</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祖 苏:苏州市政协城乡建设委主任;</p><p class="ql-block">扬州知青,周朝猛:南海卫星运行监测中心总监,专家;</p><p class="ql-block">国际友人,村部修: 原四大队苏州知青,1973年离开了农场不久即入著名的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进先生(故周恩来总理的好朋友.日本自由民主党政治家松村谦三的三公子)所办的旅行社,从事两国交往;特别是人员往来(包刮两国上层政府官员或政治家)的事业,被誉为国际友人。 </p><p class="ql-block">注:本文所有名单排名、职级不分先后!</p> <h3>省革委会文件</h3> <p class="ql-block">知青陆续返回农场追寻曾经的青春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