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开学将近一个月,班上孩子的个性差异逐渐显现,有的性格乖巧,文明有礼,讨人喜欢;有的个性偏激,执拗倔强,让人无奈;有的学习专注,书写认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一分钟也坐不住,从来没有安静的时候。面对这些差异,我常常思考:到底是什么拉开了孩子们的距离呢?</h3> <h3> 结合一些科学研究的报道,以及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来说,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能力,态度和习惯。其中能力占50%,态度30%,习惯20%。先说学习能力吧,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比如记忆能力;有些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比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总体来看,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是差不多的(那种具有超强大脑,记忆超强的名人伟人奇人除外,还有那种先天不足,明显低于常人的除外),真正决定孩子优劣的归根结底就是态度和习惯。</h3> <h3> 再来说说学习态度吧,因为才是一年级孩子,刚入校门,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全班只有两个孩子书写凌乱,不认真,其他的孩子无论写的好与坏,对与错,至少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大家的学习态度也都大相径庭。</h3> <h3> 重点要说的就是学习习惯了,也许你会说,这才是刚入校门的一年级孩子,哪有什么学习习惯?的确,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有的家长自身素质高,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能够配合老师,齐抓共管,孩子的学习习惯就养成的快一些;有的家长自身都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对老师的要求也是置若罔闻,哪里还能以身示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呢?</h3> <h3> 这里分享几个小故事,就能看出父母的不同理念,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了。</h3><h3></h3> <h3> 故事一: “不是2:30上课吗?”</h3><h3> 班上有个孩子总是迟到,尤其下午第一节,好几次都是踏着铃声进教室,有两次上课几分钟了才进教室。一直准备和家长沟通一下,了解一下怎么回事,偏巧那天碰上爸爸送她上学,又是铃声已经想起,又是全校最后一个。我疑惑地问道:“*,你怎么又迟到了啊?”没想到爸爸却说:“不是2:30上课吗?”的确,按照作息要求,的确是2:30上课,难道就要让孩子2:30才进教室吗?孩子来到学校,不需要做一下课前准备吗?不需要平复一下慌乱的心情,不需要喝口水,喘口气吗?</h3> <h3> 有句话说:守时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很守时。
因为守时就代表着自律,有责任心,会让人感觉靠谱、值得信赖,在团队合作和未来发展中更容易获得好机会。
对孩子来说,守时代表着有管理时间的能力,有计划、有责任心地学习和生活。
那些经常入校踩着点或迟到的孩子,基本都有拖延和不认真的问题。</h3><h3> 所以,英国一些学校会向经常迟到的学生的家长收罚款,希望能引起对守时的重视。<br></h3> <h3> 故事二: “后面不是还有交的吗?”</h3><h3> 孩子刚进入小学,要上交一些证明和保险等,比如健康接种证明,户口簿,父母身份证复印件,学平险等。老师在班级QQ群和微信群,一次次发出通知,一次次统计提醒,依然有些家长不能上交有关证明,也不和老师沟通交流说明情况。有一次,一个孩子因为几次作业完成不好,各种证明上交不及时,我和家长反映情况,没想到孩子家长居然说:“在我们后面不是还有交的吗?”天哪,这是哪里来的理论,因为别人也还没上交,自己就应该迟交吗?别人不按要求做事,就能改变自己的过错吗?您要让自己的孩子事事落后,次次落后吗?</h3><h3> 我们常常责怪孩子做事磨蹭,拖沓,爱犟嘴,爱撒谎,是否反思过自己给孩子示范的是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孩子的呢?</h3> <h3> 故事三:“昨晚写完作业忘记收拾了。”</h3><h3> 开学以来,常常有孩子忘记带作业,忘记包书皮,忘记带书,忘记带笔,各种忘记。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发现一个小女生神色不安,呆呆坐着。我走近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没有语文书,忘记带了。一听到这样的理由,是最让老师生气,也最让老师无语的。作为学生,连书包,文具,学习用品都不带,那来干什么呢?因为和这个孩子的家长比较熟悉,所以我就让孩子打电话,让她妈妈把书送来。中午放学时,遇见她妈妈接孩子放学,又说起此事,妈妈坦然地说:“是的,昨晚写完作业,语文书压在下面,我以为拿了。”</h3><h3> 我很奇怪:我们常常教育孩子,写完作业要认真检查,难道重要的学习用品有没有放进书包,就不用检查吗?</h3> <h3> 哈佛商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他们发现:课桌、书包干净整洁的孩子,通常会比那些课桌、书包乱糟糟的孩子成绩好,做事也会更加认真仔细,拥有比较出色的专注力。
优秀卓越的人共有的7大习惯中,专注有条理是重要的一条。
平时懂得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书包、书桌井然有序的孩子,学习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那些常常桌面书包乱七八糟,总是找试卷找书本找半天不知道放哪里的孩子,习惯了丢三落四,混乱无序的孩子,他们往往缺失了一种懂得自己整理好、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的良好习惯,他们的成绩和表现也往往会落后于人。<br></h3> <h3> 故事四:“我对孩子一直要求比较严格”</h3><h3> 为了落实让阅读从娃娃抓起,开学初,我就整理出本学期要求读背的《三字经》和精选的20首古诗,一些家长总能配合老师,坚持让孩子读背,并能把孩子读背的视频发到班级群,让老师和其他家长观看,欣赏,交流。有的家长从来也没有发过一次,不知道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孩子不配合,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经常发视频分享的都是班上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孩子,比如安娜,美儿,婉馨,文浩,蕙熙,昕静等,问及父母的教育秘诀,不过都是要求比较严格,有错误要求马上改正,热爱阅读,并能长期坚持。</h3><h3> </h3><h3></h3> <h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而畅销书作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儿童教育家尹建莉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孩子的智力与其他孩子拉开距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阅读是孩子终身受益的礼物。
</h3> <h3> 我还发现,班上那些文明有礼,尊敬老师,活泼可爱,学习专注的孩子,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积极配合,支持老师的一切决定,总是老师一路前行的拥护者,跟随者。</h3> <h3>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h3><h3>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也许是从孩子学会说话,学会吃饭,学会拿笔,学会写字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也许就是每个父母注重良好习惯培养的起点不一样,才会有今天孩子们的不同差异吧。</h3><h3> 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日常的行为就如种子,当我们播下一个行为,将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而播下一种性格,将会收获一种命运。"教育是一场修行,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一次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说话的语气,微笑的神情都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影响着孩子。</h3><h3> 一个孩子的习惯与将来的命运,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习惯的力量巨大,它能将一个人送入天堂,也可将一个人拖入地狱。
</h3><h3> </h3><h3></h3> <h3>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世间的道理千千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理念,生活原则,当你愿意信奉老师的道理和观念时,才能和老师一起出发,一路前行,带领孩子一同登上学习的高峰。今天,我们又一起走进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面对同一个老师,即将拉开孩子差异的不是学校,不是老师,而是我们每一个家长朋友,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庆幸的是,我们班的家长朋友们都能相信老师,支持老师,配合老师,偶有不足,也能马上改正,跟上老师和班级的步伐。</h3><h3> 今天我们一起出发,一路前行,愿我们都能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缩小孩子之间的差异,六年以后,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h3> <h3>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