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德行品性,概括起来就叫做品格。所谓的人的品,自然指的是人品,而格呢,当然指的就是这个人的格局。人品的高下,格局的大小,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h3><h3>一个人光有境界还不行,还得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坚硬的骨头,风是体肤,骨是骨骼。这就是他的风骨。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h3><h3> 同理。</h3><h3>散文有散文的德行品性,概括起来就叫做文品。我这里提到的散文的品,当然指的是文品。文品的高下,通常来说,跟创作者的个人品格有关。过去有一句老话,文品如人品,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一篇好的散文,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让人读起来觉得清新脱俗,文字华美,但在字里行间却感受不到半点的硬度,这是不行的。这样子的散文只有柔韧的体肤,缺少坚实的骨骼,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它缺少自己的风骨。</h3><h3>平常,人们都说“人有人品,文有文德”。然而,散文跟人一样,在自身的品性、德行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骨气,有自己的风骨。这就是每一个散文作者必须具备的独特性。</h3><h3>记得南朝梁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曾经说过,文章之风骨者,精、气、神也!故辞之以待骨,如体之以树骸,情之以含风,犹形之以包气。结言端方刚直,则文骨而成焉,若意气骏爽,则文风清新焉。</h3><h3>文章的风骨,体现在它的“精、气、神”上,这是文章的灵魂。</h3><h3>在当今高度现代化的人们身上,已经普遍缺少了两种东西:第一种是人们的灵魂缺钙,第二种是人们的精神缺氧。如果一个人的灵魂开始缺钙了,就会令让他的身体硬朗不起来,骨质变得疏松,挺不直自己的脊梁。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缺氧了,就会令他的生命与思想失去活力,令他没有足够的动力源泉来支配他身体的动作,以致他经受不住风雨的侵蚀,成为一具腐朽的活僵尸。</h3><h3>散文也就如同这人一样。它的精神缺氧了,文字语言就会显得干涩枯燥,呆板生硬,毫无生机、趣妙可言。它的灵魂缺钙了,文章的建构就会显得软弱疲沓,像得了软骨病的人一样,站不住,立不稳,假若它完全地缺失了钙的话,就真的如活僵尸一般,了无生气与精神面貌可言了。</h3><h3><br></h3> <h3>散文,应该说是文学百花园地里,极其独特的一株文学奇葩。它的表现形式多样,风格也可以迴异不同,但它的形态高洁是无可厚非的;它的身上暗香浮动,浑身弥漫而出的气韵清雅,味道浓郁;它的骨相刚劲,泾渭分明,其势崔嵬。故而,散文以上的这些特点,皆源于它的精神鲜活与灵魂的坚韧与刚硬。</h3><h3>文章的风骨,是一种让人看似有形,但实际却是无形的一种状态。这只能让读者在认真细致的阅读过程中去感受到它的风骨存在。所谓的散文有形,是散文基本的外在展示,而散文的那种让人看不见的无形骨骼,是散文的骨相呈现,是神韵内敛的气场所在。</h3><h3>刘勰还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症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h3><h3>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告诫我们,一个能够熟练把握文章骨力的人,他辨析的文辞就一定会很精到、恰当。一个能够熟练驾驭文章,深通文风的人,他的表情达意就一定会很明显。对于字、词的使用,就会被作者锤炼到令人难以置换的程度。对于声调韵味的凝聚非常坚定而绝不黏滞,这就是文章风骨的力量。如果文章的立意浅显,站的不高,视野不开阔,辞藻臃肿,杂乱无章而没有条理,那就是文章缺乏骨力的凭证。如果作者思考的不够前面,由于思维缺乏灵气而致使文章了无生气,这就是文章缺失风力的证明。</h3><h3>因此,如何去评价一篇散文的优劣呢?我们应该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是否有其风骨展露的品格外相,是否具备对现实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深层次挖掘和弘扬以及高度的概括和提炼。</h3><h3>散文的创作题材非常之广泛,可供选择的创作主题也是非常地丰富。当下,散文工作者可以采取通过对现代生活的多角度挖掘与揭示,通过对人们情感世界深层次的开发与拓展,让散文的本身具有时效性和它的烟火色与世俗气,让它既高高在上,清奇隽永,而又能充分地接上地气,寓大俗与大雅之中。特别是在散文的整体形态以及它的精神向度的把握上,一定要鲜活其精神,坚硬其灵魂,锻造出散文文本本身峻朗的容颜,峥嵘的骨相。</h3><h3>记得庞培也曾经说过,散文历来就是属于普通、最普通的一种文体,就像自己身边的老婆、傍晚的菜市场和一杯白开水一样,普通得让人熟视无睹,但却又丝丝入扣、珍贵到须臾不可或者是不可或缺。一个人可以没有情人,但却独独不能够缺失掉自己的老婆。散文就是这样,一定会跟自己有某种说不清楚的因果血缘关系在里面。中国散文的強健辉煌,如同待发现的曾候乙墓,迄今还不能被世人所识读。</h3><h3>诚如庞培所言,几千年来散文发展到迄今,为什么还不能被世人所识读呢?我想,这应该就是因为人们对它太熟悉了,熟悉到无视它的存在的缘故吧?从而让人们忽略了对散文风骨的重新建构与魅力塑造。</h3><h3>纵观近些年来的散文创作实践,它的创作范围之广,它的创作队伍之巨,较之以往几十年来说,应该是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就创作出的那些作品而论,无论是出现在网络上的美文、宏文来看,还是发表在纸媒上的雄文、经典作品来看,它们中的大部分作品,似乎都同时得了一种叫做软骨的病。从它的外表看上去不仅是光鲜的,而且是光鲜得亮丽有余,如果从作品的内蕴深处去剖开来看,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文本的人文刚健与苍劲的不足,缺失了散文作品应有的风骨。这应该是当下散文创作领域的一种深度悲哀!</h3><h3>故此,我们在以后的散文创作中,不仅是要写出散文的韵律美、清新美、圆润美,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文风,还一定要凸显出散文的刚健美、苍劲美、骨相美,表达出那种傲然不屈的骨气。常言道的好,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散文的写作当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h3><h3><br></h3> <h3>人有人品,文有文德,文品如人品。一个人品德的优劣,胸襟的宽狭,站立位置的高低,决定了他的创作高度与文字书写的宽度,因此,一个作者想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立风骨的散文作品,就必须人、文合一。一方面,作者要做到让自己心中的文字如流水般渲泄,至真、至纯、至柔,凝织成散文的清丽体肤,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散文的清新、柔软、澄澈的镜像,这就叫做文风。另一方面,作者还要让手中的笔挥洒起来,纵横捭阖,建构出气势壮河岳,刚劲,峻伟,挺拔的散文气象,也就是之前说到的散文的骨相,这样做就能让读者感受到文本的庄严,韵厚,意重、深沉的内涵,这也叫做骨气。所以,我是这样认为的,散文创作既要展示它如清风般柔情爽滑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凸显出它凌寒斗雪的无上骨相与深沉、庄严的一面,通常,我们把它叫做散文的骨气。</h3><h3>因此,如果一个作者能够有机地将两者完美自如地融汇在一起,就会天然地凸现出自己独特的散文创作风骨!</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