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位于波罗的海最东端沿岸地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而波罗的海国家则指的是位于波罗的海区域所有十个国家(丹麦、德国、瑞典、芬兰、挪威、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和波兰)。而对于北欧国家来说,一般都将其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而非波罗的海国家。</h3><h3> 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上属于东欧,文化上属于北欧,因此一般称为东北欧。</h3><h3> 这三个国家建于1917年,是俄罗斯联邦以外的独立共和国。1919年在德国及协约国的协助下击退入侵的布尔什维克,然1940年仍被并入苏联,1941年旋即被德国军队占领,1944年苏联红军再次占领这里,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重新获得独立。</h3><h3> 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波兰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部毗邻德国,南与捷克、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面积32万2685平方公里,人口3800万,98%为波兰人。</h3> <h3> 我们此行从居住地出发——北京——芬兰赫尔辛基——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塔尔图——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特拉凯——考纳斯——波兰比亚韦斯托克——首都华沙——克拉科夫——赫尔辛基——北京,行程十一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爱沙尼亚</h3> <h3> 爱沙尼亚国旗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蓝色象征天空,象征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黑色象征土壤,象征财富,象征国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白色象征自由、光明和纯洁,象征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沙尼亚总统府</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市绿地</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林芬兰湾的晨曦</h3> <h3> 北纬59度22分,与赫尔辛基隔海相望的芬兰湾南岸,坐落着古老而梦幻的塔林——爱沙尼亚首都、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面积158平方公里,海岸线45公里,人口47万。塔林分为老城和新城,老城又分为上城和下城。塔林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古朴。错落的城市文化,构成了多元的人文景观,是东北欧唯一保持中世纪外貌和格调的城市。</h3><h3> 爱沙尼亚地小人稀,面积4.53万平方公里,约为北京的2.7倍。人口只有约130万,约为北京的十三分之一。爱沙尼亚陆上邻国东侧是俄罗斯,南侧为拉脱维亚,北部与芬兰、西部与瑞典隔波罗的海相望。</h3><h3> 爱沙尼亚被誉为四周都是海的美丽国度。人口密度为32人/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48%,半数以上仍处于原始状态。境内湖泊、沼泽众多,森林、沼泽、湖泊、河流千百年来自然流淌和演变,生态环境极好。空气质量在全球独占鳌头,这里已然成为关注健康的现代人首选的“森林洗肺游”圣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始终用温和的方式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变迁,乐观地享受波罗的海带来的惬意。</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脱维亚</h3> <h3> 拉脱维亚国旗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的横宽条组成。这是一种被称作“拉脱维亚红”的独特的酱红色,象征拉脱维亚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流的鲜血。白色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渴望。</h3><h3> 1991年苏联解体时,拉脱维亚总人口中,本地人占比虽然还是第一位,但已下降到49%,而首都里加的本地人比俄罗斯人还少,该国民族矛盾比另两国更为突出。</h3><h3> 为了扭转人口危机局面,拉脱维亚立法规定,1940年以前在本国出生的人,以及这些人的后代,自动成为公民,外来人口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公民。这条法律主要针对后来移民进入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考试的内容包括拉脱维亚语言、历史、宪法等。这样一来成年俄罗斯人几乎很难通过语言考试,娃娃们从小不得不学习拉脱维亚语,以求未来获取公民资格。</h3><h3> 拉脱维亚加入北约和欧盟后,军事上与经济上都不惧俄罗斯,仍坚持公民考试的法律。不少俄罗斯人因没有公民身份或受到排挤而离开,时至今日,拉脱维亚将本族人比例提升至62%以上,而且比例仍在上升当中。首都里加,纬度比芬兰湾的赫尔辛基、塔林、圣彼得堡要低两三度,而且地处波罗的海腹心,气温比前几个港口稍高。再加上道加瓦河长达一千多公里,是波罗的海第一大河,在涛涛河水冲击下,地处入海口的里加是个不冻港。</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拉脱维亚总统府</h3><h3><br></h3> <h3> 正因为如此,里加也发展成波罗的海三国最大的城市。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移民波罗的海三国,首选就是里加。</h3><h3> 首都里加,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被誉为“北方巴黎”。其纬度比芬兰湾的赫尔辛基、塔林、圣彼得堡要低两三度,地处波罗的海腹心,气温比前几个港口稍高。再加上道加瓦河长达一千多公里,是波罗的海第一大河,在涛涛河水冲击下,地处入海口的里加是个不冻港。</h3><h3>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堂”之门</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园生活</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市鸟瞰</h3> <h3> 康斯特(Anete Konste)是拉脱维亚一位出版人和作家,她将内敛含蓄的文化视为国家象征。她认为在创造性领域中内向型性格更加常见,比如作家、艺术家和建筑师。</h3><h3> 拉脱维亚的自然环境是造成国民内向性格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其较低的人口居住密度和苍翠繁茂的广袤森林。有人说“拉脱维亚人民仅仅是不习惯人多闹热的地方。很少有人会在餐厅等位或在吃饭时与隔桌坐得很近。因为这个国家有充足的空间与他人保持距离”。</h3><h3> 在拉脱维亚,即使是城市居民也十分热爱大自然,他们会定期逃避到农村,享受孤独的乡村生活。拉脱维亚文化中,田园生活——遗世独立、自给自足,还有独立的传统乡村木屋——宁静闲适且十分浪漫。</h3><h3> 同时,拉脱维亚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力是拉脱维亚人民的自我认同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拉脱维亚政府在制定教育和经济发展计划时总是将创造力视为头等大事。</h3><h3> 拉脱维亚还居住着不少俄罗斯人和其他少数族群,所以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和文化融合现象。</h3><h3>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不是涂鸦</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冷与错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村牧歌</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陶宛</h3> <h3> 立陶宛,面积6.52万平方公里,比爱沙尼亚稍大,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人口约290万,也是三国中最多的。立陶宛与另外两国情况不同,这个地区是芬兰控制的极限位置,因此立陶宛受到北欧的影响较小,而与陆地上的波兰、德国、白俄罗斯有较深的联系。</h3><h3> 北欧五国与波罗的海另两国,首都全部是本国最大海港和最大城市,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则在内陆,靠近白俄罗斯边境。</h3><h3> 立陶宛人口基数相对大,俄罗斯人不愿意来,等各种原因,即使苏联进行多次移民,到1990年立陶宛人仍占80%上下,第二大族是波兰人,俄罗斯人仅排第三位。如今立陶宛人超过84%,该民族兼具北欧和东欧优点,身强体壮,篮球水平了得。</h3><h3></h3><h3> 立陶宛是战斗民族,由于人口结构上并不吃亏,立陶宛是唯一在1990年3月就宣布独立的前苏联国家,其他国家大部分都在1991年8月才宣布独立。</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陶宛西部海岸线上的库尔斯沙嘴</h3> <h3> 立陶宛最有特色的地形,是西部海岸线上的库尔斯沙嘴。这个沙嘴长98公里,最宽4公里,最窄仅400米,其中立陶宛占52公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占46公里。沙嘴割出一个内海库尔斯湾,让立陶宛本来不多的海岸线,又少了一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