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续上)</h3><h3><br></h3><h3>(十八)映衬辞格
1. 什么叫映衬:为突出本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这种修辞格式叫映衬。
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映衬的妙用。
以人物相衬的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物的角度来描写,突出主体罗敷之美。这便是以宾拱主的陪衬写法。<br></h3> <h3>2.映衬基本类型
(1)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空旷衬孤寂,以萧瑟衬悲凉,以繁华衬繁荣,以新绿衬生机。总之,要么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要么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以突出主要事物。即以大衬更大,以小衬更小,以好衬更好,以坏衬更坏。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山之更高。
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后宫中所有美女的美来衬托杨贵妃的美。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山,鸟,径,人,孤舟,蓑笠翁等意象来映衬,抒发自己被贬后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柳宗元独行特立、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
(2反衬:就是以相反事物对照,以突出主要事物。即从对立面的角度描写景物,反衬心理,利用人的心情和景物气氛之间的矛盾,或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如:
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愁。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反衬哀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
欧阳修《蹋莎行》:“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来反衬山中的宁静。
(3) 映衬与对比的区别:映衬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式,但有时两者也容易混淆不清,主要体现在映衬中的反衬和对比的关系上。
反衬与对比的最大不同在于反衬有主次之分,而对比则是两种不同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比较,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方法,反衬和对比就不难区别了。
<br></h3> <h3>(十九)引用辞格
1. 什么叫引用:在诗歌语言中,凡是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别的诗歌、散文作品中的词、语、句的,都叫引用辞格。试举两例:
1 杜牧的《泊秦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歌曲名,典出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例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就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值得一提的是: 引用属一种修辞现象。为了更明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行文中援引经典名言,或谚语警句,或诗词史料,以期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写文章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属于一般性引用。但古诗词中的引用与一般性引用有所不同。一般性引用是引文作为佐证出现于文中,即当作材料来使用,对引文不作任何改动,在形式上只是一种引文,必须用引号以示“外来之物”。古诗词的引用则不然,它无须用引号,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将引文巧化于自身之中,表面看已面目全非,实则精神犹在;有的则套用引文,或添或减,或将原句略作改动,诗意基本不变;有的则反用其意,令人耳目一新;有的则借用原句,直接写入诗词中,成为诗词的一部分。<br></h3> <h3>2.引用的基本类型
(1)引用典故 如:
1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陶渊明《乞食》)
2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贺铸《捣练子》)
例1语出“漂母饭信”典,陶渊明引典意在感谢主人的馈赠留饮,但自己的才能又不能与韩信相比;例2用的“及瓜而代”典,贺铸意在瓜熟之时,服役期满,无人接替,仍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
古人袁牧说:“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这是我们在创作时尤其应注意的事项。
(2)引用语句类
第一、引用原文成句的,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曹操《短歌行》)引自(《诗经.鹿鸣》)
第二、基本是引原文成句的。
1有增字: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 情老易悲难诉。(张元千《贺新郎》)引自杜甫原文“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2有减字: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秦嘉《赠妇诗》其一)引自《诗经.邶风.柏丹》“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3有改字的:我醉拍手狂欢,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苏轼《念奴娇.中秋》)引自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变换句式:谩赢得青搂,薄倖名存(秦观《满庭芳》)引自杜牧《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第三、摘引原文词语的。例如: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一语引自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锦瑟”、“年华”词义。<br></h3> <h3>第四、引用的高级形式:是引用或化用原意,原文重新改写。这类例子很多,略举几例: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欧阳修在《浪淘沙》里将其化用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2唐朝温庭筠《更漏子》有一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写思妇听到三更梧桐雨,孤枕难眠,听雨到天明。这一声声梧桐雨滴到南宋,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化成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将思妇闺情化为人世沧桑。人生多少悲欢都变成流不断的阶前雨滴。
3李白在唐朝举杯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一问,到宋朝还无解答,于是苏轼接着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毛泽东深解其味,在《忆秦娥.娄山关》中,第一句就化用了这句诗词,将其改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一改原句沉郁伤怀之情,用西风晨月、寒霜断雁为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做铺垫,欲扬先抑,引出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5唐朝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后一句一直萦绕在很多诗人心中,怎样才能从情感,字句和音韵上对出一个下联呢?到了北宋,一个叫石曼卿的诗人终于找到了圆满的对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毛泽东则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配出另一个对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却将忧愁化成了豪气。
这便是“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很值得我们写诗学习。<br></h3> <h3>各位吟长诗友:诗词修辞中,最后一点是关于摹拟和音律的两小节,它属于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范畴。是比较好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中的摹拟就是用一些象声词来摸仿人、动物或其他物体发出声音。譬如:“呦呦鹿鸣”,“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等。音律则是指双声叠韵等声韵调的协调以及平仄和押韵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从略了。希望各位诗友通过诗词修辞知识讲座学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以上这些基本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多读多想多练习,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和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我们的“诗词之乡”,“诗词之市”争光添彩,贡献力量。最后借用宋代苏轼的一首诗,寓意其中转送给大家 为这两堂修辞课作结: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祝愿各位诗友:身强体健,作品多多,诗赛获奖 , 谢谢大家!
作业练习:
阅读下列诗词,对照课程内容,琢磨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一)江城子.诗词进校园 贺汇贤诗文社十周年
十年诗苑满庭芳。 汇贤良。 聚同窗。学府兰亭,风雅入诗乡。
薪火相传承国粹,鹏展翅, 凤朝阳。
黉门立社不寻常。抚琴堂。 抱笙篁。跬步蹣跚,诗教架桥梁。
文理双兼堪励志, 挥彩笔,续新章。
(二)江城子.秋思
闲居闹市觅风光,聚幽篁,满庭芳。种菊篱东,蛙鼓柳丝长。
山远含烟天接水,云淡处,雁成行。
斜晖照影独凭窗,大微堂,细思量。萍水初融,应笑直心肠。
小巷柴扉沽老酒,身守玉,手留香。
(三) 采桑子.迎节
中秋吟月西江月,磨镜于今。磨镜于今。玉笛飞声、花径落千寻。
兰亭学听松风曲,拭洗尘心。拭洗尘心。修道书山、月下抚牙琴。<br></h3><h3>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