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求珠--诗词的修辞手法(七)根据讲座内容整理

玉树临风 · 楊柏荣

<h3>(续上)</h3><h3><br></h3><h3>六.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与此相应的辞格有;曲达、双关、反语、映衬、引用。 (十五)曲达辞格 1,什么叫曲达;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委曲婉转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即“意到处言不到 ”。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曲达。&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曲达是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所谓“曲”,也就是谢眺所说的“圆”在技法上的体现.即婉转曲达之手法.这种手法,古人也称为“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旁敲侧击,委曲婉转地衬托或暗示本意.这是诗词创作中的语言特征,可以创造出诗的意境.用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表现常常是话中有话,音外有音,意在言外.也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和谐统一.达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意。例如清·蒋士铨《杭州》中句“一肩书剑残冬路,犹检寒衣索税钱.”用“检寒衣”来衬托清贫,又以“索税钱”隐射赋税重压下的社会环境;又如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就是用含蓄婉转的手法,达到痛斥南宋小朝廷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立场。正如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所说:“诗至入妙,在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br></h3> <h3>2.曲达的基本类型 (1)婉言:把话说得委婉含蓄,在表面词句下隐含着另外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婉言。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物达意,二是寓情于景。前者如: 1鱼国群鳞乐有余,观鱼才觉我非鱼.虞诈两忘欣共处,鱼犹如此况人乎?” (谢觉哉《花港观鱼有感》)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例1表面上写鱼,从侧面借物表现本意,借鱼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例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实际上在文字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孤独和凄凉,抒发了作者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郁结于心的忧愤。 3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nbsp;&nbsp; (杜甫《江畔独步》其六)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nbsp;&nbsp;&nbsp; (白居易《暮江吟》) 例3寓情于景,表达的是杜甫经过安史之乱后,生话上的暂时安定,给诗人带来无限宽慰的喜悦心情。例4诗人白居易借助残阳西落,新月东升的景物描写,倾注了自己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一片恋情。 (2)讳饰:把忌讳、不愿明说的内容通过婉转的形式说出来,这种修辞格式就叫讳饰。例如: 1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诗经.唐风.葛生》) 2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3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陶渊明《乞食》) 4天寒身上忧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萧殷》) 5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杜甫《至德二载》) 例12中“百岁之后”、“终黄土”都是“死”的代称。例34因“忧衣葛”而“拙言辞”就是难以开口的说法,“甑中未拂尘”就是家无饮食的委婉说法。例5不说“贬官”而说“移官”这也是一种讳饰。 (3)谜语:只提供猜测的语言文字(谜面),而把根据这些条件推导出的结果(谜底)隐藏起来,让读者去猜想,这种修辞方法就叫谜语。谜语实质上是一种隐语。例如: 1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诗《孟冬寒气至》) 2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3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三国志.董卓传) 例1“三五”隐指农历十五日,“四五”隐指农历二十日 例2“二八年”就是十六岁。例3“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 “诗贵旁出”,曲达是诗词创作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最主要的修辞作用就在于避免语言直来直去,增强语言的含蓄力<br></h3> <h3>(十六)双关辞格 1.&nbsp;&nbsp;&nbsp;&nbsp; 什么叫双关:所谓双关,就是指不直言本意而是借助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篇《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女子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爱情。颔联巧用谐音,通过“丝”谐音“思”,比妙精警,巧用谐音,以蚕丝谐情思,以烛泪喻相思之泪,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吐之既尽,命亦遂亡,蜡烛流泪,流之既干,身亦成烬。表明女子对爱情执著不渝,至死方休,其情足可以感天地,泣鬼神。 又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含蓄而寓意深长地表达了对两位烈士深沉的悼念之情。 双关是诗歌语言里一种积极修辞。双关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含蓄、饶有风趣,富于表现力。<br></h3> <h3>2.双关的类型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和言近的条件,造成两个词语的临时语义交叉,这就是谐音双关。 第一,双关词语是异型异义的,如: 1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读曲歌》 “题碑”双关“啼悲”。 2朝看暮牛迹,知是宿蹄痕《读曲歌》&nbsp; “蹄痕”双关“啼痕”。 3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懊侬曲》 “梧子”双关“吾子”。 4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夏歌》)“芙蓉、莲子”双关“夫容怜子”。 5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莲”“藕”双关“怜”“偶”。 6&nbsp;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七日夜女歌》“丝”双关“思”。 7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襄阳乐》“乘星”表面说乘着星光,实际上说“称心”如意。 8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青阳渡》“轻捣”表面说轻轻地捣衣,实际上双关“倾倒”。 唐诗中也有一些仿拟乐府诗运用双关的佳作,如: 1金针刺菡萏,夜夜得见莲(晁采《子夜歌》)&nbsp;“见莲”双关“见怜”。 2颦眉腊月露,秋杀未成霜。(晁采《子夜歌》) “成霜”双关“成双”。 3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核桃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仁。 (温庭筠《南歌子词》) “别有仁”的“仁”双关“人”。 4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nbsp;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 “深烛伊”的“烛”双关“嘱咐”,“围棋”双关“违期”失约。 第二,双关词是同形异义的。如: ①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无名氏《子夜歌》) ②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杜甫《秦州杂诗》其一) ③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杜甫《佳人》) ④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髣髴三更。(苏轼《临江仙夜归临阜》) 例1“何悟不成匹”句,布匹之“匹”,谐音匹配之“匹”; 例②,两地的地名,“鱼龙”、“鸟鼠”谐音动物鱼龙、鸟鼠; 例3合昏尚知时,花名“合昏”(即夜合花)谐音男女婚配的“合昏”; 例④,“夜饮东坡醒复醉”句,地名“东坡”谐音人物“东坡”(即苏轼)。例①~4,布匹之“匹”和匹配之“匹”等等,实际都是同形同音词,所以同形异义类的双关词语和异形异义类的双关词语一样,都是利用同音条件而造成了临时性的语义交叉 (2)谐义双关:谐义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性所造成的两个词语的意义交叉。如: ①黄檗万里路,道苦真无极。(无名氏《读曲歌》) ②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无名氏《作委丝》) ③百鸟啼园林,道欢不离口。 (无名氏《读曲歌》) 4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无名氏《三洲歌》) 例①&nbsp;&nbsp;&nbsp; “道苦真无极”句,道路之“道”谐义道语之“道”; 例2“缠绵自有时”句,蚕丝的“缠绵”不断谐义爱情的“缠绵悱恻”: 例②&nbsp;&nbsp;&nbsp; “道欢不离口”句,欢快的“欢”谐义欢爱的“欢”。 例④,“知是逐风流”句,风力流水的“风流”谐义风情乐事的“风流”. 例①~④,道路的“道”和道语的“道”等等,都是一词多义关系,由此可知,造成话义双关的语义条件就是词的多义性,所以构成谐义双关的词都是多义词。谐音双关在诗歌中的运用,既含蓄又委婉,既幽默又风趣,给人以思考、咀嚼的余地。体现了汉语很强的人文内涵。 &nbsp;<br></h3> <h3>(十七)反语辞格 1.&nbsp;&nbsp;&nbsp;&nbsp; 什么叫反语:反语就是指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就是“说反话”。 如:《诗经》中《硕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饱含强烈讽刺意味的反语。 元代无名氏散曲《中吕·朝天子》:“不读书最好,不识字最高,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小学,修身则大事,智和能都不及鸦青钞。”开头二句即是反语,后面则是以反常现象以映衬反语,极尽挥洒斥骂之能事。 又如: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条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带小乌巾。” 此诗全用反语描写,明说"赖",实说"有趣";明说"恼杀人",实说"爱杀人";明说"钩衣""刺眼",意似可憎,实说"可喜""可爱"。从而得到诙谐、幽默、辛辣的效果。 宋代有人抄窃别人诗为已有,并向陈亚炫耀,陈亚作反语诗讥之:&nbsp; 昔贤自是堪加罪,非放言君爱窃词。 叵奈古人无意智,预先偷子一联诗。 明明是今人偷古人诗,却反说古人偷今人诗,讽刺之意不言自明。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到一个朋友家去,正赶上吃中午饭,主人留他共同进餐。董其昌看见桌上菜中的肉,切得极薄,便作了一首诗: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同纸,轻轻装束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摇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影,已过巫山十二峰。 到清代,有人又根据这首诗的意思,写了一首; 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br></h3> <h3>2.反语的类型 (1)讽刺反语:就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反语。例如《抱朴子.审举》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秀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诗的内容是讽刺汉代的选官制度:“秀才”目不识丁,“孝廉”撇开父母不管,寒门推举的“清白”之人却污浊如泥,大户推举的“良将”却胆小如鸡。 (2)委婉反语:指不直陈本意,具有委婉语气的反语。如: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2曲直吾不知,负暄候樵牧 (杜甫《写怀二首》其一) 3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例123中的“守拙”、“曲直吾不知”、“转拙”等词句都不具备讥刺力与批判力,只是在表达方式上采用委婉的说法。 &nbsp;(待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