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风土人情💃

🍁🍁🍁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u>通师二附六(2)班王梦琪</u></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带你揭秘中华56个民族之一――怒族</b></font></h1> <h3></h3><h1><b>民 族 起 源</b>:</h1>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自认为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原碧江县)一带怒族自称“怒苏”,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自称为“阿龙”或“龙”。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br> <h1><b>民 族 分 布:</b></h1><h3> 怒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 、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h3> <h3></h3><h1><b>民 族 服 饰:</b></h1>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br> <h1><font color="#010101">民 族 习 惯 &amp; 风 土 人 情 节 日: </font></h1><h3><font color="#808080">节日:</font></h3><h3></h3><h3> 过年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h3><h3>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h3><h3><br></h3><h3><font color="#808080">婚俗: </font></h3><h3>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能够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 。 </h3><h3><br></h3><h3><font color="#808080">食俗: </font></h3><h3>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善于酿酒。</h3> <h3></h3><h1><b>民 族 舞 蹈:</b></h1> 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在表现形式上,达比亚舞和嘎都有单人、双人、集体等多种形式。 他们喜欢跳一种称为“库噜羌”的舞蹈。“库噜”为曲调,“羌”即舞蹈。库嘻羌又叫“怒族锅庄”,歌舞的名称和歌词中常出现藏语,歌唱也颇有藏族民歌的格调。库嘻羌一般多在年节喜庆、起屋盖房和迎亲嫁娶时跳。舞时,或男女围圈,或男女各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牵手搭肩载歌载舞,对唱对跳。以进退跺步为基本步伐。内容有对家乡的赞美,对友谊的颂扬。年轻人跳时,则更多是相互间的赞誉、爱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乐取笑 。<br> <h1><b>所以,你们了解怒族了吗?☺</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