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四组】“科学”的才是“有效”的——海口市骨干教师工作坊北京研修第六日有感。

再创物理 赵迪

<h3>  在这个风和日丽、硕果累累的季节,北京研修之行进行到了第六天,在研修快要拉下帷幕的时刻,我们又一次品尝了一场高端的饕餮大餐。</h3><h3> 今天上午聆听了“全国优秀校长”、“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杰出校长”“全国家教园丁奖”,张景浩校长的《课堂因探究而精彩——运用二八定律,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讲座。张校长首先讲述了成功没有那么难,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然后从1、找回失落的天资2、关于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一些似是而非的教学理论。3、把个体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4、“二八定律”优化课堂理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探究课堂的精彩。</h3><h3> 通过听取张校长的讲座,我深深感悟到:1、对待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与特长,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不喜欢的学生不一定不成才,只有心里有了真、善、美,才会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化过程,只有通过最近发展区构建学生新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而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的探索,老师不能替代。3、应建立“课前勤——课上懒——课后思”的教学习惯。“课前勤”要求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精心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了解学情,对课堂有预设。“课上懒”是把学生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老师要惜言如金,做一个“懒”老师。“课后思”是要写出教学反思,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反思教学的达程度,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h3> <h3>  下午是周加仙教授的《教育神经科学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专题讲座。周加仙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博士后。“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协会”执行理事,中国教育协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任《教育生物学杂志》副主编。</h3><h3> 周教授大学毕业后做了十年的中学英语老师,担任了九年班主任工作。为了能够探索学生的学习特点,跨入了脑科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一直致力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绩。我不仅折服于周教授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敬仰她在高端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为此反思自己并下定决心,多研多思成就自己的人生。</h3> <h3>  周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教育 神经科学与基础教育提升的关系。</h3><h3> 一、教育神经科学的产生背景。</h3><h3> 首先从17世纪两位天文学家(伽利略和不知名者)研究方法的不同谈起,伽利略主张实验出真知,而另一位天文学家主张肉眼能看见的才是真是存在的。在天文学研究中,两位天文学家对天文认识的不同方法发生了争执,而经过四百年的实践验证,证明了伽利略提出的“实验方法”是正确的,伽利略通过“可靠实验——理论推理——正确结论”的研究方法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在科学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科学之父”。后来又通过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与班级授课制;以及教育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等阐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的应运而生的背景,当时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神经科学有此而产生。</h3><h3> 二、教育神经科学与有效教学。</h3><h3> 通过案例分别从人脑研究的三个层面:神经科学层面、心理学层面、教育科学层面,通过把神经科学、教育学与心理学融合在一起称为教育神经科学。</h3><h3> 三、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h3><h3> 分别从: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的创立;世界范围内至少建立的80个研究组织机构;全球主要组织机构的分布;我国教育组织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等阐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h3><h3> 四、脑与教育的关系。</h3><h3> 研究表明:教育的本质是神经元的再利用。<br></h3><h3> 五、人脑有可塑性与可教育性</h3><h3> 教育可以塑造人类的大脑,改变大脑的结构。<br></h3><h3> 六、脑科学与有效教学</h3><h3> 教学是一种进化而来的能力。通过研究人类教学和动物教学得出的启示:1、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多。2、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是一种奉献。3、学生有行为、技能的改变才是有效教学。</h3><h3> 教学是一种认识自然的能力。教学是一种本能。</h3><h3> 有效教学的方式之一是:“生生互动”和“做中学”。有效教学的标志:迁移能力的形成。</h3> <h3>  浅显感悟:脑科学和教育的研究对我来说,涉足较浅。听了周教授的讲座对大脑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对教育神经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周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文盲和有文化的人的大脑神经元的结构研究,表明了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大脑的发展随教育的改变而改变。明白了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研究学生,如果在研究教育的同时能对大脑进行研究,那么就能够找出不同人的特长和优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h3><h3> 教育的本质是神经元的再利用,可以通过教育重塑大脑。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方式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及“做中学”。“生生互动”,正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而“做中学”应该是学生的探究学习, 就如我们物理实验课所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教育神经科学为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h3><h3> 有效教学的标志:迁移能力的形成。学生和老师的脑电波同步时,迁移能力才能形成,且同步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师生脑共舞,才是有效课堂。这就告诉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学生的疑惑所在。而不能老师独自高频率的讲,学生低频率的学的无效课堂。</h3><div class="footer__root" style="color: rgb(87, 62, 53);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0, 236);"><div id="redpacket" style="right: 0px; bottom: 200px; z-index: 2147483647; position: fixed !important;"><div id="closepacket" style="margin-bottom: -10px; margin-left: 30px; height: 18px; text-align: center; position: relative;"><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a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70, 146, 9);">&nbsp;</a></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