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30多年前的贵阳到底是什么样,爱好老照片的我收集整理了一些老照片,贵阳变化确实非常巨大,除了几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还在之外,几乎已经完全找不到过去的痕迹。感谢这些老照片,它们犹如记忆的书签,标注了我们生命中曾经经历的岁月,令人唏嘘感慨。<br></h3> <h3>30年前,没有网络,连身份证都没有,如果想自费自助游,出门住宿靠的是介绍信;吃饭不仅需要钱,还需要一种叫做粮票的东西,否则不能住进旅店,甚至有可能被当地派出所当成盲流人员拘留遣返!<br></h3> <h3>现在的人们可以很自由地持币购买米面油等物品,但是很多年龄大一些的人们仍然还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可以说,粮票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也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的一个特殊记忆。<br></h3> <h3>1982年海关关员</h3> <h3>那时的物质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富裕,但看人头颤动的街头,也是蒸蒸日上的。</h3> <h3>景泰蓝工艺</h3> <h3>1997年的人民广场</h3> <h3>1983年,春蕾广场,那时候还没民族文化宫。</h3> <h3>2018年的人民广场</h3> <h3>80年代的遵义路上的邮电大楼、生资公司大楼、贵阳三中还是明显的高层建筑。</h3> <h3>1982年的甲秀楼</h3> <h3>2018年的甲秀楼</h3> <h3>2018年夜晚的甲秀楼</h3> <h3>1993年扩建南明桥</h3> <h3>1997年扩建朝阳桥</h3> <h3>2018年的南明桥</h3> <h3>遵义路和邮电大楼</h3> <h3>1988年遵义路</h3> <h3>1991年6月特大洪水中的遵义路</h3> <h3>2018年的邮电大楼</h3> <h3>1988年修建的大十字人行天桥</h3> <h3>1997年建设,2015年拆除的的大十字环形天桥。</h3> <h3>紫林庵信息大楼</h3> <h3>八十年代艺校立交桥</h3> <h3>90年代中华北路上的市人大、政协。</h3> <h3>90年代贵州贵阳老照片:图为一台挖掘机的爪子立在马路中间,告诉人们当年的中华南路开始改造了。</h3> <h3>图为改造前的中华南路,一名挑着扁担的大爷被一辆小轿车截停。<br></h3> <h3>图为当年贵阳街面上售卖水果的小贩们,他们拿着扁担时不时的左右张望,害怕城管的到来。</h3> <h3>90年代正是贵阳的城市基建大改造时期,马路已经被拆破了,人们还在艰难的前行。</h3> <h3>图为90年代的“背篓”们。贵阳背篼,服务于贵阳的比较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工具是一个用竹子编的背篼,因而成为他们这些人的代称。当年他们为贵阳的城市建设也付出了很多。</h3> <h3>80年代的王家巷、90年代的市西路是贵阳最早的两大市场。</h3> <h3>90年代的市西路,贵阳最繁华的商业街。<br></h3> <h3>八十年代中山路</h3> <h3>1987年威清门</h3> <h3>1988年朝阳洞路</h3> <h3>1983年,贵阳的河滨影剧院,那时候能看场电影是件时髦的事情,门口还可以摆摊。</h3> <h3>1993年河滨电影院门口还有好多摊贩</h3> <h3>1983年,贵阳都司路街景。那个时候出行多少骑自行车或步行。</h3> <h3>贵阳的小街</h3> <h3>八十年代喷水池</h3> <h3>九十年代的喷水池</h3> <h3>1988年贵阳火车站</h3> <h3>图为九十年代贵阳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录像厅,貌似生意比较惨淡,没什么人流,大字板上的影片名字是亮点。</h3> <h3>2018年贵阳火车站</h3> <h3>花溪大道中巢司大桥</h3> <h3>八十年代北京路</h3> <h3>八十年代新路口</h3> <h3>市府路街道</h3> <h3>箭道街</h3> <h3>1986年,贵阳第一座大西门人行天桥。</h3> <h3>大西门人行天桥</h3> <h3>文昌路<br></h3> <h3>平静祥和的街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垃圾桶,街道却很干净。<br></h3> <h3>中山西路和 公园路口</h3> <h3>解放桥附近,南明河边,清澈的河水。</h3> <h3>南明河畔,水还是很干净,有人在洗衣服。</h3> <h3>那个时候房子基本很低矮,门前都种着蔬菜花果,看起来很惬意。</h3> <h3>1983年贵阳贯城河边上的民房,已经看不出是哪个位置。</h3> <h3>1983年,三元宫。</h3> <h3>2018年夜晚的南明河。</h3> <h3>次南门都司路口附近</h3> <h3>80年代的花果园平交路口,那时候的花果园人烟稀少,可现在已经演变为一个如此繁华的商圈。</h3> <h3>90年代花溪大道和解放路交叉路口(花果园立交桥修建前原貌)</h3> <h3>1958年建设的贵阳电厂冷却塔和烟囱2017年爆破。</h3> <h3>不仅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很丰富。</h3> <h3>1993年摄影爱好者</h3> <h3>简陋的马路市场</h3> <h3>教室里认真学习的学生</h3> <h3>八十年代的课堂,同学们在认真的回答问题、写作业。</h3> <h3>一中学的学生,两条麻花辫子,复古的年代感蔓延开来。</h3> <h3>在公园里写生画画的年轻人</h3> <h3>卖货都需算盘的年代</h3> <h3>头顶红星闪闪放光彩,最经典而流行的帽子。</h3><h3><br></h3><h3><br></h3><h3>▽</h3> <h3>当时全国人民的穿着,都是以穿蓝灰为主的朴素着装。</h3> <h3>公园里,人们休闲的啃着甘蔗。</h3> <h3>装束时髦的女子</h3> <h3>丰富的少年宫活动之书法。</h3> <h3>丰富的少年宫活动之刺绣。</h3> <h3>丰富的少年宫活动之跳舞。</h3> <h3>少年宫合唱团</h3> <h3>幼儿园表演</h3> <h3>丰富的少年宫活动之乒乓球。</h3> <h3>街边,慈祥而经典的老母亲形象。</h3> <h3>▽</h3><h3>那年头,游园也是人山人海,拍着“到此一游”照。</h3> <h3>街头收费拍照的小贩。</h3> <h3>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接班人,胸前的红领巾仿佛更鲜艳了。</h3> <h3>小朋友,手拉手过马路。</h3> <h3>拉风的三蹦子,现在大约只能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了。</h3> <h3>贵阳集市</h3> <h3>鸭溪窖酒</h3> <h3>贵阳街头的露天酒席</h3> <h3>街头苦力</h3> <h3>贵阳满街的板车夫</h3> <h3>图为当年街边上的一名妇女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摆了一个小摊,两不耽误。</h3> <h3>跟着母亲流动的儿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