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续上)</h3><h3>五.诗歌语言的抒情性,与此相应的辞格有;反复、对比。
(十三)反复辞格
什么叫反复:“反复”是一种重复某些词语句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可以强调某种意思,增强某种感情色彩,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这种回环往复的手法,在《诗经》中已常见运用,而后来的近代诗词的作者们继承并加以发展,从而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如:《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一共三段,“岂曰无衣”以间隔反复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古代的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近代诗词中的反复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格律中规定必须反复的。例如《忆秦娥》这个词牌,我们以李白的为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个词牌的上下阕中,规定了第三句和第八句必须和前面的三个字反复出现。又如《如梦令》这个词牌,我们以李清照的词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牌规定了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反复出现。其他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人先后两次发出的感叹构成“错”、“莫”两字的重叠,别开生面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唐婉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的情感,抒发了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之心。《丑奴儿》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段话就是运用反复来充分表达作者思想,增强文章的气势。
第二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反复。例如李贺的《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街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数量词反复也是较多见的,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 杯。”(李白《山中与友人对酌》);“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觭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清夜无尘》)
从上可知:“反复”手法的正确运用,强调了感情,突出了意思,使诗歌ー唱三叹,回环婉转,利于分清语言的层次,从而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 <br></h3> <h3>2.反复的基本类型
(1)词的反复: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句子中某个词重复一下叫词的反复。词的反复可以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例如:
1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2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例123词的反复是处于同一诗句中连续反复。
例4“笼”是同一词重复使用并被其它词语隔开的间隔反复。
(2)语的反复: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诗句中某一词组重复一下就叫语的反复。如:
1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2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3)句的反复: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一诗句重复一下就叫句子的反复。例如: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辞格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排比辞格着重上下语句的结构相似、语意相近或相关。
<br></h3> <h3>(十四)对比辞格
1.什么叫对比: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两种不同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屈原的《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与“浊”,“醒”与“醉”表示了诗人屈原与目光短浅的世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对比。
对比的修辞作用,可以使语言色彩鲜明,使人物形象或事物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辞方式,是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辨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br></h3> <h3>2.对比的基本类型
(1)相反对比:相反对比就是抅成对比关系的诗句在内容上是相反的,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例如:
1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施耐庵《水浒传杂诗》
2屋中男妇饥不餐,船上猎鹰饱食肉. 蒲松龄《挽船行》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例1234中的对比,在诗句内容上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
(2)相关对比:相关对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来写,使人读后印象十分清晰,一目了然。如;
1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无名氏《孤儿行》)
2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曹丕《杂诗》其一)
3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孔融《杂诗》其二)
4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藕《咏怀》其三十二)
例1:“冬”和“夏”对立,“复襦”和“单衣”对立,但诗句内客来看却不具备对立性质,只是相关。例2“俯视”和“仰看”对立,“清水波”,“明月光”却是相关的,不具备对立性质。例34分析同。
3.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对比和对偶两种辞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区别主要体现在形式方面。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辞格的兼属现象,对比不一定都是对偶,这要取决于它的结构形式是否“对称”。这便是我们区分对偶与对比的重要依据。
(待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