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求珠--诗词的修辞手法(五) 根据讲座内容整理

玉树临风 · 楊柏荣

<h3>(续上)</h3><h3>(九)变换辞格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什么是变换:为了避免重复而将表达同一或相关内容的词语或语序变换一下,这种辞格叫变换。如: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新如舜英。(诗经.郑风) 2静女其姝,住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邶风 例中“华”“英”同义,都是花的意思;“姝”“娈”同义,都是美丽的意思。作者把词语作这样的变化,主要是避免用词重复,便表达更加丰富。 2.&nbsp; 变换的基本类型 (1)同义变换:同义变换就是变换的词语是同义的。如: 1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王赞《杂诗》) 2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白居易《五弦》) 3改移新迳路,变换旧村邻。(白居易 《埇桥旧业》) 例中的“怀”“思”同义;“罢”“停”同义。“改移”“变换”同义。 (2)近义变换:近义变换就是变换的词语是近义的。如: 1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楚歌.九歌.云中君》)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nbsp;&nbsp; (陶渊明《归田园居》) 3去旧国,违旧乡,旧山旧海悠且长。(谢庄《怀园引》) 例中的“浴”“沐”近义;“恋”“思”近义;“国”“乡”近义。 (3)异义变换:异义变换就是变换的词语意义相去较远,但彼此又互有关联。如: 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鼠有齿,人而无止。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经.鄘风.相鼠》) 2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诗经.召南.鹊巢》)(御:迎。将:送) 例中的“皮”“齿”“体”表示“鼠”的不同部位。“御”“将”都同“于归”有关,一迎一送,词义相反。<br></h3> <h3>(4)交互变换:交互变换就是变换的词语在意义上彼此交错互补。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1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萧衍《东飞伯劳燕》) 2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庾信《寄王琳》) 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杜甫《潼关吏》)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枚《泊秦淮》) 例1中的“东”“西”“伯劳”“飞燕”互文,说“东”含“西”,说“西”含“东”,说“伯劳”含“飞燕”,说“飞燕”含“伯劳”。例2“玉关”“金陵”互文,说“玉关”是指从玉关至金陵,说“金陵”是指从金陵至玉关。例3“大城”“小城”“铁不如”“万丈余”互文,说“大城”含“小城”,说“小城”含“大城”,“铁不如”言其坚,“万丈余”言其高,说坚含高,说高含坚。例4“烟”“月”“寒水”“沙”互文,说“烟”是指月光照射下的烟雾,说“月”是指烟雾迷蒙下的月光,说“寒水”是指岸沙榭下的“寒水”,说“沙”是指“寒水”拍击下的岸“沙”。 由此可见,互文交换的修辞特点就是在于意义互补。 (5)语序交换:语序交换就是变换原来词语的顺序,以满足修辞的需要,这种变换主要是为了押韵的需要。如: 1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己幕。莲叶何田田,淇水不可渡。&nbsp;&nbsp; (谢眺《江上曲》) 2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nbsp;&nbsp;&nbsp;&nbsp;&nbsp; (杜甫《夜宴左氏庄》)(引杯长:喝满杯) 例中的“淇水不可渡”就是不可渡淇水,“暮”“渡”押韵,同属遇韵。 “扁舟意不忘”,就是意不忘扁舟。“长”“忘”押韵,同属阳韵。<br></h3> <h3>(十)连环辞格 连环亦叫“顶真”或“顶针”,是指处于上句末尾的词、语、句与下句开头部分完全相同,使相邻分句蝉联,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格式。 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 例句当中就运用了连环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意十分连贯。 又如 :马致远《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和连环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连环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连环的基本类型 (1)&nbsp;句内连环:是指具有连环关系的两个句子都在同一个诗句&nbsp;&nbsp;(诗行)之内。如: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刘禹锡《望夫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nbsp; (无名氏《西洲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例句中相同的词即“连环节”如:“夫”“郎”“水”“愁”,从句子成分上看,既是上句的宾语,又是下句的主语。<br></h3> <h3>(2)句外连环:是指是有连环关系的两个句子处于不同诗句(诗行)之内。即“连环节”不在同一个诗句(诗行)之内。其中有三种情况。例如: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连环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连环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例句中的连环节“爱上层楼”,是省略了主语的短语,使上下句连环,具有回环跌宕,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a.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b.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c.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段)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br></h3> <h3>(十一)设问辞格 在古代诗歌语言里,设问是应用较广的一种辞格。是通过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为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 如杜枚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深化。 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藤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 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等等。<br></h3> <h3>2.设问的基本类型 设问句在一首诗或一章诗中位置不同,引起的修辞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1)诗首设问:即出现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的设问辞格。 例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的《蝶恋花》是一首描写春闺愁怨的词,一开始便把愁苦孤寂之情放置在深不可测的庭院之中。这庭院到底有多深呢?诗人连用了三个“深”字叠加发问,以加强力度,紧跟着回答:深得好像杨柳隐现在烟雾缭绕之中,帘幔幕帐也重重叠叠,数也数不清。全词以设问开头,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让读者急于读下去,这就是诗首设问的作用。 (2)&nbsp;&nbsp; 诗中设问:即出现在一首诗或一章诗中间的设问辞格。 &nbsp;例如:“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的《蝶恋花》就是以诗中设问的手法,承上启下,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状写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则通过轻松的答问:“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点明了大军的行军方向,把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状写得酣畅淋漓。 类似的例子还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nbsp; (贺方回《青玉案》) (3)句尾设问:即出现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结尾部分的设问辞格。 例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结尾,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深化主题。把抽象的本体“愁”,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总之,设问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修辞作用不尽相同:诗首设问能引人入胜;诗中设问能承上启下;诗尾设问能强化主题。设问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其好处是避免行文中的平铺直叙、呆板无味,于自问自答中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兴趣,使诗文波澜起伏,情趣盎然,把诗性诗味撩拨得跳动起伏,回味无穷。 &nbsp;<br></h3> <h3>(十二)反问辞格 1.&nbsp;&nbsp;&nbsp;&nbsp; 什么叫反问:反问又叫反诘,是以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反问分为肯定反问和否定反问。否定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如: 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 2座中何人,谁不怀忧?&nbsp;&nbsp;&nbsp; (无名氏《古歌》) 3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鲍照《代东武吟》) 4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无名氏《古纪句四首》其三) 5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例1“何不秉烛游”就是应当秉烛游的意思。例2“谁不怀忧”就是谁都怀忧的意思。例3“孤绩谁复论”就是独有的战功谁也不会再提及的意思。例4“有情安可别”就是有情之人不可轻别离的意思。例5“肯为君王卷土来?”是用肯定反问的形式来表达否认的意思,语气冷峻: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拚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只痴人说梦而已。 反问辞格在诗词里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反问辞格曲折地表示了肯定或否定的内容,所以反问辞格的主要修辞作用在于使诗的语言表达富于变化,避免直来直去。<br></h3> <h3>2.反问的基本类型 (1)句首反问:句首反问就是出现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的反问辞格。它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引起注意。如: 1莫读书,莫读书,惠施五车今何如?&nbsp; (乐雷发《乌鸟歌》) 2从军十年余,岂无分寸功?&nbsp; (杜甫《前出塞》其九)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nbsp;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诗中反问:诗中反问就是出现在一首诗或一章诗中间的反问辝格。诗中反问主要起转折和过渡,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李白《秋浦歌》) (3)诗尾反问:句尾反向就是指在一首诗或一章诗末尾的反问辞格。诗尾反问主要作用是委婉含蓄,令人回味,强化主题。例如: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nbsp;&nbsp;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龚自珍《咏史》)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nbsp; (曹植《七步诗一》) 4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第一从意义上看,设问本身既不表示肯定什么,也不表示否定什么,它只是提出问题,目的是促使读者自己去思考。反问所表达的内容总是确定的,或者肯定什么,或者否定什么,两者必居其一。 第二从形式上看,设问可以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而反问只能自问不答,因为答案己经包含在反问句自身之中。<br></h3><h3><br></h3><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