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印象之—杨庄古村

胖鱼虫

<h3> 听朋友说,井陉杨庄是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那里有明代长城,明清古宅,还有挺拔险俊的营子岩,不由得说走就走,先行探路。2018年9月16日,星期天,驱车走国道307转省道202,一路南行,过南障城、景庄,就到井陉杨庄村了。</h3> <h3>  井陉县杨庄村,距河北省会石家庄约70公里,属井陉苍岩山镇管辖,地处太行山东麓,井陉县南陲,该村坐北朝南,依紫山垴而建,三面环山,前瞰甘陶河,背靠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从古至今,风云变幻,由村落得名、到地方古迹,再到传奇人物,关于杨庄村的一些神秘传说在这片土地上口口相授,广为流传。<br></h3><h3> “九江美名古人留,古人留名九江口。九江儿女多自豪,自豪生在九江口。”“九江口”是杨庄历史悠久之古名,因其地势险要,扼冀晋通衢咽喉,为古燕、赵之国界,曾有名联咏之“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两岸雁难飞”,而历属兵家必争之地。<br></h3> <h3>  杨庄村来历及传说 战国时期,赵氏孤儿逃至九江口黑峪,后迁北孤台。由于黑峪岩口直通孤台,程婴差遣虎将把守此口,故后人名之为“赵虎岩”、“赵孤岩”。明代崇祯大将吴玉中在九江口筑城御敌,击溃闯王。近代,晋奉两军曾在此鏖战一月有余。抗日战争爆发后,九江口作为我绵阳司令部、井陉(路南)县政府驻兵重地,日军川岸师团多次由横口出发,沿甘陶河经九江口南犯入晋作战,其中,就包括我八路军一战而胜、扬名中外的“七亘大捷”。 “杨庄”成村于隋朝之前,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甚至可前推到秦代,近代也有学者称“春秋战国已有该村”。杨庄村得名传说颇多,而尤以宋代名将杨业后代避乱隐居于此一说为著名。 “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诚。”相传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之后遭奸臣排挤迫害,迁至该村村西奶头山下“杨家栏”隐居(该山二峰形似羊奶,故而得名),自此因地得福,人丁兴旺,善名远播,然而朝中奸佞亡“杨”之贼心不死,爪牙响应,呼奶头山为“石老虎”,意在驱虎吃羊(杨)。为避忌讳,杨家不得不再次搬迁。此后,为避奸佞耳目,杨家后人只得夜间回乡,到至今尚存的杨家坟上烧纸祭祖。闻听杨门忠良又遭陷害,该村村民无不同情,为彰显民意,便自呼村名为“杨庄”,以示对杨家后人的欢迎。据老人口传,距杨庄村二十多里的障城村茶棚便是杨家后人祭祖往返的栖身之所。<br></h3> <h3>  杨庄明清建筑群</h3><h3> 杨庄村村貌呈“一边三台七道巷”,村内现存的传统建筑群属明清时期风格,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建筑细部保存完好,部分古民居仍有原住居民生活实用。村内传统建筑群的造型、结构、装饰等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特色,多为土木砖石结构,风格古朴典雅自然。 井陉有句俗话:“南属杨庄,北属洛阳(井陉一村),来形容二个村的富裕。”戏中也常唱:“杨庄家富户多,进城路过高家坡。”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村是一百多户的小山村,四百五十余口人,大户人家居多。 古时,杨庄大户人家有二十多户,其住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其中三合院四处,四合院八处,二进院四处,前后院三处,多为明清时期风格,是具有典型太行山区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现存民居还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另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土窑现有一百五六十眼,其中十几眼土窑窑龄已达二千余年。 杨庄村民居不是扇屏院,就是四合院,大部分是清一色的瓦房,百分之九十为筒瓦盖顶,仅楼房就有三百余间,其中绝多数房屋屋脊为一脊两兽,少数为五脊六兽(传说五脊六兽之家,必然出过秀才以上的人物),一处为九脊十兽。民居大多为垂花门楼,经木匠、石匠和画匠人等巧手雕琢,花草树木、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等栩栩如生,不少大门口还挂有公正可佩、德高望重、妙手回春、德重桑山、忠贞足式等各式匾额,实为该村民居的一大看点。 杨庄井沟口杜家古宅为清代复式四合院落,分前、后两院,砖雕门楼,双面影壁墙别具一格,其北房一排六间,砖石混砌,木架结构,石板铺地。该院落曾为中共井陉县路南政府驻地,区长张鸿儒后任福建省委书记。 杨庄西头的杜家大院为门楼垂花四合院落,北楼房六间筒瓦盖顶,五脊六兽,石、砖、木雕刻玲珑剔透,清代曾出过武举、秀才,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共井陉路南县委驻地,也是抗日期间的高小旧址。<br></h3><h3> 井陉路南县委会旧址<br></h3> <h3>  五个窗券上的砖花各不相同,线条流畅,作工精致,非常美。</h3> <h3>  古老民居的垂花门楼,经木匠、石匠和画匠等巧手雕琢,花草树木、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等栩栩如生、玲珑剔透。<br></h3><h3> 此家的垂花门楼是村里最精美的,但前不久,因用火大意,将垂花门楼烧毁了,非常遗憾!|</h3> <h3> 一对精美的石鼓,雕琢的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吉祥图案非常漂亮。</h3> <h3> “井陉首富”巨额藏金去向成谜 “杜浩然,拿洋钱,拿不出洋钱下河滩。”这是一句在杨庄一带广为流传的土话,提起杜浩然,那可是一位在当年甘淘河两岸响当当的人物,也就是杨庄人嘴里常说的“井陉首富”。杜浩然为人如何,他的财富究竟有多少,时隔近七十年,杨庄村老一辈人仍是如数家珍,记忆深刻。 杜浩然父亲兄弟四个都是杨庄有名的地主,号称‘四老天爷’,传到杜浩然这辈人,没人能说出杜浩然的产业有多少。只记得老人们说过,上至山西昔阳县的冶头,下至河北元氏县的南佐,村村都有他的田地、店铺等产业。仅在杨庄一村,杜浩然就有10处院落。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眼见天下大乱,杜浩然便开始转移家财,用马驮子一半装青砖,一半装金银,赶着骡子驮了整整半个月。老人们说“杜浩然让长工赶骡子驮东西,只许人到‘红岸’(当地地名)。杜浩然家人就等在‘红岸口’,接住骡子继续往前赶,不许人跟着,更不许人打听,三拐两拐就不见了。”“那时,‘红岸’背后是杜浩然家的三百多亩良田,谁也不知道他把金银藏到了哪里,他死后就更没人知道了。”最后,杜浩然是在河滩里被人用石头砸死的,46年闹‘土改’,杜浩然被村民平分了家产,却打死也不说隐藏的金银埋在了哪里。杜浩然很有钱,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死后来寻宝的人也多了去了,但直到现在,楞是连他一块现洋都没刨出来过。<br></h3> <h3>  古老民居建筑由南向北沿地势逐渐向上,形成了一个明清建筑群,有人笑称这是地主街,全是有钱人家。</h3> <h3>  垂花门楼</h3> <h3> 门上悬挂“五十慕亲”匾额。</h3> <h3>  村里许多老宅是二层小楼。</h3> <h3>村公所,村公所旁墙上贴一石牌,记述建公所历史,刻于民国二十二年。</h3> <h3>  站在北边的高台上,村貌一览无余,历尽干百年风霜与岁月沧桑的古村落,依然伫立至今,让人为之惊叹,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浑然天成的结构布局,无不让人敬佩先人的聪明与智慧,在对面群山与甘陶河的映衬下,更显得清秀、雅致。</h3> <h3> 对面,就是非常著名的营子岩了。</h3> <h3>  杨庄村的南大门玉皇观音阁。<br></h3> <h3>  杨庄口与神堂口、黄龙口、驴桥口、险隘口、达滴岩口、武功口并称为井陉关内七隘,明代为拱卫京都以御匪患,“俱有兵守(雍正•《井陉县志》)”,并在各口修筑长城。</h3><h3> 被誉为东方巨龙和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经查,其井陉段北起三县 ( 井陉、平山、盂县 ) 垴之达滴岩口,中经娘子关、故关属段,南抵控扼甘陶河的杨庄口,长度近百公里,起修自明嘉靖,止于明崇祯,是明内长城的组成部分,可谓一直修到了明亡为止。特别是杨庄口拦河长城——“九江口地束火城”,根据创修碑文,实际是同山海关九门口水关长城结构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是为防堵李自成义军自晋入冀而筑,就明长城史来说有着重要的补证价值。<br></h3><h3> 长城也叫边城。当地碑文记载,明崇祯六年(1633年),大顺起义军由山西经杨庄一带而入河北,致使“神京震恐,崇祯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吴玉忠遂于崇祯九年(1636年)在此修筑城堡和东西两侧山梁的边城,设置墩、台、敌楼、铁网等防御工事。现在杨庄村甘陶河段两岸山梁上仍遗存有2—3米高的墙体,由山口分别向东北和西南蜿蜒而去。 井陉长城(杨庄段)历代皆有修建,当地传说前后共修了18次。据了解,井陉长城杨庄段长达二十一公里,曾设有敌楼八座,与朱会沟敌楼共计九座,后人简称为“楼”。这些“楼”外形相似,内构各异,大小不同。其根基皆以青石白灰构筑,以上部分则全部由青砖白灰砌成,建造工精而坚固。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青石多呈条状,大者重达七八百斤,小者也在百斤以上,而长方形的青砖大者重达二十五斤,小者约有二十斤,瓦脊式样的青砖更可重达三十斤以上。 另据明末崇祯九年《杨庄口地束火城》碑刻载文:“……乃其关之设,若固关、娘子关诸处,崇山峻岭,险可恃也。唯是杨庄一口,两山中断,大河横开,其阔五十余丈,夏秋水溢,则奔腾汹涌,城垒不能施;冬春水竭,则万马可弛,宇御无所恃。……”当地百姓口传,明末长城修建时曾贯通甘陶河道,在河南、北两岸敌楼之间构建有一座堤墙,堤墙上筑有五个垛口,上置大铁门,平时河水上涨便开门泄洪,遇有敌情,则关闭铁门阻敌于外。</h3><h3> 现在,杨庄口古长城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h3> <h3>  杨庄长城的古道,如今已是野草丛生,曾经感受过富足和悠闲的日子,每天都是车马辚辚、商贾云集,那是何等的景象?惜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与残碑断碣,在它阅尽繁华,历经沧桑之后,趋于无言。那巍峨险峻、孤独、残破的敌楼、蜿蜒的石头墙体在野草掩埋下仍在提示人们:在这里,隆隆的车轮曾通宵达旦响起;在这里,无数的将士曾奔向战场挥洒热血;在这里,无数的商贾、农夫曾为了生计匆匆过往……<br></h3> <h3>  历经战乱等原因破坏,古长城虽旧貌不复,然而其历史遗迹仍旧在岁月变迁中陈迹斑斓,蔚为壮观。<br></h3> <h3>  从杨庄公园向南,就到营子岩(村民叫阴山)了,营子岩地貌奇特,山下为丹霞地貌,往上接近寺庙时,逐渐显现嶂石岩地貌,山腰上长满了四季常青的崖柏,峰岭坡地灌木成林,寺前沟底檀树成萌,是一处游赏胜地。</h3> <h3>  站在甘陶河小桥上,两侧的风景恰是漂亮,层层叠叠的群山与面前的甘陶河水面形成相互印衬的画面。</h3> <h3>&nbsp;&nbsp;&nbsp;&nbsp; 远处的山陵高低有致,起伏连绵,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br></h3> <h3> 处处有美景,手机照不够。</h3> <h3> 来到山脚下,抬眼望去,营子岩在群山的环绕下,更显得树木葱笼、处处绿色,山崖峭壁危岩、奇峰险俊、挺拔峻秀!</h3> <h3> 天然石塔。向山上走,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塔”,为丹霞地貌,塔高约30余米,塔底周长约10米左右,远望巍巍耸立,近观活灵活现灵,堪称一绝。<br></h3> <h3> 过天然石塔不远,上山的路已修成水泥路面了,虽好走多了,但坡度却徒,有的地段感觉要有五、六十度了。</h3> <h3>  &nbsp;&nbsp;眼前的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br></h3> <h3>  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br></h3> <h3>营子岩观音寺位于半山腰。据现存碑文记载,营子岩观音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历代均有修缮,曾有四代僧人居住,寺院香火十分兴旺。该寺庙供奉有伽蓝佛、三皇姑、弥勒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玉皇大帝、老天爷、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斑疹娘娘、水母、山神等神祇。寺中更有一眼灵泉,无论天有多旱,始终长流不竭,以“圣水灵泉”驰名,当地人称“天池”,这在太行山脉实属罕见,堪称一绝。<br></h3><h3> 营子岩观音寺的传说,相传,隋朝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三女儿三皇姑,看不惯父皇的残暴,忍受了父皇的百般刁难后,出家修行,出了京城,沿着太行山一路南行。不日,来到井陉杨庄村南的山间,发现此处山青水秀,古柏参天,三面环山,峭壁悬崖,云雾飘绕,宁静幽雅,天然巧成。山北陡峭的半山腰间,嵌有一条栈道,直通西南云海之下,地势开润的谷地,真是一处修行的好处所。于是,三皇姑就在此修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得知三皇姑在此修行,倒骑毛驴前来庆贺,在山间栈道上留下了一串串驴蹄印。故此栈道,至今仍称之为“驴蹄栈”,驴蹄印仍然依稀可见。 三皇姑在此修行,觉得此山不够高大雄伟,心想,再高一些就好了。于是做法,此山真的长了起来。山上有一牧羊者,见此山长了起来,吓得不由惊呼起来:“山长了,山长了。”这一喊不要紧,破了三皇姑的道法,三皇姑于是另择良地苍岩山继续修行。<br></h3> <h3> 拿一块小石板放上去,支支腰!</h3> <h3>  站在半山腰向下望,杨庄村落一目了然。</h3> <h3>&nbsp;&nbsp; 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比它更壮观。<br></h3> <h3>  即使是阴天没有阳光的照耀,还是不能湮没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它的勃勃生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