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老街印象

宜兴吴老师

<p class="ql-block">横山桥老街俗称“壁虎街”,街东石拱形的老横山桥是壁虎头,略略偏向西南的西外街是壁虎尾,壁虎四脚是包家弄、章家大院、北巷和南巷。石拱形的老横山桥早就拆掉了,后来建造的水泥钢筋桥也破败了;包家弄、章家大院、北巷和南巷有的还在,也是风采不再,墙体斑驳、阁楼岌岌可危了……</p><p class="ql-block">曾经繁荣的老街,温暖如井水的街坊生活,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只会长久地停留在记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一息尚存、极度衰落的横山桥古镇老街呈东西走向,满目疮痍。它分东街、西街和西外街,全长约500米左右,老街的纵深南北各约50米左右,井字形排列有序。</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具有六七百年历史的老街上,时而能看到颓势的院墙和剥露的房梁,峰火墙虽然已褪去了当年的风彩,但仍显露出粉墙黛瓦,格窗高台的美丽。歪斜着的旧店铺门板,虽然多数人家已不复使用,平时只起到支撑房檐的作用。门口的青苔,延伸到了街边的青石条和脚下的花岗岩墙基上,已然留着岁月都抹不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成片的矮屋中间隔着仅能容纳一人走过的小弄,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十分的幽雅而含蓄。走进深处,偶尔碰上几个,原来都是居住着讲方言的外地人,对横山桥古镇老街的历史却不甚了了。</p> <p class="ql-block">入夜,静静的月光照在具有六七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是那样地明亮,一切显得是那样地安静,时而有一二只小狗在闲逛……此时我走在老街上,静得仿佛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清白的月色,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饱蘸着岁月的痕迹;老式的理发店,一切还是那样的熟悉……</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这狭长的老街上,寻找着过去,享受着现在,憧憬着未来,品味想象着横山桥古镇老街如何能被保护和开发、利用。横山桥古镇老街,终将走进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去领略、品赏到它当年那灿烂的文化和历史的风韵。</p> <h1><b><br></b></h1><h1><b><br></b></h1><h1><b>后 记</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乡情,乡愁</b><br></h1><h3><br></h3><h3><b>摇呀摇,摇到横山桥</b></h3><h3>……</h3><h3><b>群友红蓝铅笔(吴红星),看了我的美篇《横山老街印象》,在群里发了三篇《记住的往日》,拜读了,很感人。现在我把它收录在里面,让我们也记住这乡情、乡愁……</b></h3> <h3><br></h3><h3><br></h3><h3><br></h3><h3>*记住的往日* 《那年今夜》 写于2018.七七情人节 /红星/ 在外婆家,记忆里乘凉是寂寞的。 清朝的几进上祖大宅早东西南北分给了晚辈各户。外婆家的大厅是当年的二进,八扇长格子门,厅的两边是廊。寝室在后面,得穿过廊经过族亲家门,再穿过院子,再穿过……该是几进了?童年少年的我不懂这些,反正觉得晚上去睡觉得走一程路。 外婆家的族亲,廊的左右两户生的都是男孩。左边那条廊我从来没进去过,因为廊后面住的已是男人而非男孩,他和我三舅同龄,大我九岁叫加民,当年我10岁出头他们已经20了,所以,加民在我的世界里是陌生的,与我毫无关系。右边的廊,是我母亲堂兄的两个男孩,他们的母亲早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游手好闲之人,儿子的生活起居无人料理。哥哥大我几岁,弟弟和我同岁外号野鬼。外婆家南院隔壁的这家族亲倒是一连生了好多个女娃,老大和我同龄。当年院子里有扇通往她们家的门,我喜欢去和女孩们玩,每次去她们家开门时发出的“吱吖”声至今尚能激起一丝兴奋。可不久那扇门就不启用了,并不是两家有芥蒂,大概是路人出入多太嘈杂了吧?那时人居环境很温馨,院子走廊作为通道谁都可出入。 外婆家坐落在横山桥古镇街上,祖宅的一进就是临街店面,母亲说她的童年常去店里玩,当年外公在苏州做事,店面出租给别人经营花洋布。我的童年,外公在集体企业上班,家中店面出租给了专门制作老式钩称的商家,老板姓啥我至今不知,舅舅们在后面都叫他钉称佬。“钉称佬”肯定也不是我能聊的对象。于是,能和我白天一起玩的只剩下男孩野鬼,晚上能一起乘凉的更是无人了。 搭了一副铺板的院子里,乘凉只有我们一家。野鬼是在哪里乘凉的我一直没弄清楚,可能还野在外头吧。三舅和小舅都是20左右的大小伙子了,很少和外甥们一起乘凉。我躺在铺板上,今夜不寂寞,因为马上会有牛郎织女出来!想着白天外婆说的那段话:“今天大鸟都去搭桥了(白天我一直关注着鸟儿,的确只有小鸟和麻雀,其实平日也是如此,只是没有关注罢了),晚上牛郎和织女会走上这座桥,他们相亲相爱,可因王母娘娘从中作梗,他们一年只有今天才能见上一面……”,那年我几岁?我只知道外婆说的这些都是真事,令人神往令人心碎!那年的今夜,我认识了银河,也看见了大鸟搭起的鹊桥,我边吃着外婆的烙饼边睁大眼睛望着星空,可终于没等看到牛郎织女会面便睡着了。<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记住的往日* 《三舅和他的二胡》 写于2018.8.21 /红星/ 三舅是四个舅舅中长得最帅的。五官身材肤色,你无论怎么挑剔都难有瑕疵。十八岁时,让部队文工团看上了,却因连续两次体检都查出血压高而断送了艺术前程。征兵的军官看着这英俊小生和他手上那把能拉出悠扬旋律的二胡,眼里满是喜欢和不舍,他轻轻拍着三舅的肩膀,说明年一定来接你。三舅知道军官这是在安慰他,怔怔的呆在那里,一汪泪停在了眼眶。 小时候外婆家大厅的西墙,是一面古铜色的板壁,上面贴着一张画:稻浪滚滚的田野里,毛主席手拿一把金灿灿的稻谷迎风而立,笑容满面神采奕奕。板壁的那头,挂着一把二胡,琴杆光亮如新,琴弓并排贴在旁边,优雅而安静。 琴的主人是三舅。三舅生于1946年,比我大九岁。不知道三舅是什么年龄开始学的二胡?跟着谁学的?我当年才八、九岁的光景,这个问题是长大后一直想知道的。那会儿每次去外婆家,第一面见到的三舅,常常是他抱着这把二胡从外面回来,边热呵呵应着外甥们,边走进厅里小心的将它高高挂上板壁。大小伙子的三舅对二胡着迷,可他平时练琴好像是在镇上的剧团(业余沙龙)里,家里大厅不大见到他练琴的身影,或许他在后院后宅拉吧,那儿离前厅远,即便刮大风也难飘来琴声。所以我是难有机会看到、听到他练琴的。不过偶而,三舅会在傍晚坐在前院拉上一段,这时我会丢下正在一起玩的野鬼,寻声而去,飞快蹦跶到三舅面前。三舅修长的手指翻飞如蝶,一段乐曲行云流水从琴筒淌出,院子对着廊形成回声,琴音低迴旋出有剧场的效果。晚风翔翔,琴声瑟瑟,我陶醉其中,那悠扬的旋律终身刻录在了骨子里。三舅和他的二胡是继父亲之后第二个我的音乐启蒙者,并且让我一辈子情衷乐器。 外婆家坐落的古镇虽不小,然还是没有正式剧团。当年的沙龙就等同于专业艺术团体,承载着方圆几十里居民村民的文化生活。三舅是剧团的二胡台柱,演出任务不少。表姐表哥们总能知道三舅沙龙的彩排演出日子,而我,一个二木头,老是慢一拍,只能听他们回来说起那些节目。心里痒痒的,有一天,看着板壁上挂着的二胡,悄悄拿下,学着三舅,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将琴放在了左腿上,哎?这琴弓与琴弦怎么这么难匹配?想着三舅平时娴熟的动作我则如何也模仿不了,好不容易将弓哔咔哔咔凑上琴弦,顿时发出了令人惊恐的怪声!外婆看着我说:“红星,去外面玩吧,别弄你三舅的胡琴了,他稀罕着呢,一般不准别人动他的琴的”。看着外婆慈祥但为难的容颜,我心里好难受,手忙手忙脚乱地收琴,结果扯断了一根马鬃,于是,板壁上的二胡有根白须随风飘荡。<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住的往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情,乡愁》</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8.9.21</p><p class="ql-block"> /红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横山桥是我的外婆家,童年少年时一到寒暑假和春节便心心念念的地方!近年来,我曾多次独自一人去老街,走一走青石板,倚一倚老排门,内心撸起着无数个感动自己的故事。外婆家就在老街上,在离大石拱桥不远的东街。家里的房子从迎南坐北的店面开始一直往后,是几进的大院?到外公一代因早各分东西已不太明了了。只知道外婆家的客厅到卧室间是有一段路要走的。梦里都想着能再走走这段路,可外婆家的祖宅早在二十多年前,因规划建新街被拆除了。今天的我,去了老街只能踩在那块堆砌着乱转烂木的土地上,思念着在这里给我们端出美味佳肴的外婆和乐呵呵从街上给我们带回菱角、西瓜、虾蟹……的外公。</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舅姨一代,年轻时除了两个最小的舅舅外,都读书后离开故土分别安家东北、上海、常州、无锡……我们一代也就分别出生在这些地方。但横山桥不仅养育了母亲一辈,也养育了我们一代。母亲兄弟姊妹八个,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孩子在横山桥外婆外公身边长大。所以,您的美篇此时正在祖国四面八方我的表兄弟姐妹心中激起石浪。</p>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感谢红蓝铅笔(吴红星)的提供的三篇美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