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科技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为民族的科技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展现他们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国家发行了一系列《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h1> <h1> 张孝骞(1897一一一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h1><h3><br></h3> <h1> 熊庆来(1893一一一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h1> <h1> 汤飞凡(1897一一一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 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h1> <h1> 梁思成(1901一一一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h1> <h1> 华罗庚(1910一一一1985),江苏金坛人。他只有初中学历,是一位自学成材的数学家。1930年,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数学论文,引起数学家熊庆来教授的注意,被请到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在此期间,他在数论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解决了当时的一些著名难题:瓦林问题、泰林问题等。1938年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得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华罗庚在代数、矩阵几何、多复变函数、数论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与王元合作研究的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他十分重视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致力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h1> <h1> 竺可桢(1890一一一1974),浙江上虞人。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赴美留学,学习农学及气象学。1918年回国,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的研究和自然资源的考察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h1> <h1> 吴有训(1897一一一1977),江西高安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后曾任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兼数理化学部主任。吴有训的主要贡献在于对X射线的研究方面。二十年代留学美国时,他就与美国著名物理学康普顿合作,研究了近代物理学中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吴有训经过艰苦细致的研究,证实了康普顿的理论,有人因此把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从50年代以后,他致力于科学组织工作,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h1> <h1> 李四光(1889一一一1971),湖北黄冈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2年赴英留学,后在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所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李四光在古生物学、冰川学方面卓有建树。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地质力学方面。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变化,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部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后来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陆续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h1> <h1> 张钰哲(1902一一一1983),著名天文学家。 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年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h1> <h1> 侯德榜(1890一一一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h1> <h1> 林巧稚(1901一一一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h1> <h1> 丁颖(1888一一一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h1> <h1> 严济慈(1900一一一1996)曾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严济慈(1901-1996),生于浙江东阳县维风乡下湖严村。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曾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h1> <h1> 梁希(1883一一一1958)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国家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梁希(1883-1958),生于浙江吴兴县(现湖州市)双林镇。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我年任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国家林业局)部长。主要业绩是: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是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h1> <h1> 周培源(1902一一一1993)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周培源生于江苏宜兴县芳桥镇后村。,他主要科学成就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52年至1981年,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h1> <h1> 茅以升(1896一一一1989)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茅以升生于江苏镇江市五条街草巷的茅家老屋。他主持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双层公铁两用,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h1> <h1> 侯祥麟(1912一一一2008),曾名侯波,广东汕头人。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5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研究员,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组织领导了重大炼油新技术的科研攻关会战,使中国炼油技术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领导解决了中国喷气燃料的特殊技术问题。1978年至1982年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后任石油工业部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当选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h1><h3><br></h3> <h1> 贝时璋(1903一一一2009),浙江宁波人,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预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在土滨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70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贝时璋是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荣誉所长。</h1> <h1> 钱三强(1913一一一1992),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h1> <h1> 钱学森(1911一一一2009),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上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在航空航天领域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20世纪科学群星中的巨星之一。钱学森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h1> <h1> 王淦昌(1907一一一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h1> <h1> 邓稼先(1924一一一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曾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h1> <h3></h3><h1> 赵九章(1907一一一1968),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h1><h1>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h1><h1>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1944年1949年兼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系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发展成一个人才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的科学家受过赵九章的指导。</h1> <h1> 朱光亚(1924一一一2011),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h1> <h1> 郭永怀(1909一一一1968),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h1> <h3></h3><h1> 王选(1937一一一2006),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h1><h1>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h1> <h3></h3><h1> 丁文江(1887一一一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h1><h1> 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传芳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h1> <h3></h3><h1> 金善宝(1895一一一1997)男,浙江诸暨人,中国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h1><h1> 金善宝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3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进修,研究植物生理学和遗传学。1932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劳农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等校任副教授、教授、农艺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h1><h1>金善宝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金善宝同时还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奖牌获得者。</h1><h1> 金善宝为中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麦优良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为中国小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又发现并定名了中国独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作物科学,特别是小麦科学的发展与成就。</h1> <h3></h3><h1> 叶企孙(1898一一一1977),英文名为 Chi-Sun Yeh,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 and nickel”。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等。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叶企孙还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则是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h1> <h3></h3><h1> 叶笃正(1916一一一2013),又名叶平斋,祖籍安徽省安庆市,生于天津,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h1><h1>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大珩,应用光学家,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画面背景为长春光机所研制的150大型电影经纬仪。</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黄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画面背景为黄昆原著固体物理学教材封面概念图和“黄方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于敏,核物理学家。解决了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一系列的基础问题,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画面背景为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画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陈景润,数学家。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画面背景为陈景润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b></p> <h1> 科学家们,默默无闻,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献身科研;他们,呕心沥血,只求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毕生探索,只为让中国科学走得更远。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邮票上的中国科学家,致敬中国科学家,他们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