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这个兄弟叫“老井”,“老井”只是他的网名或者笔名。一次去县城他家请教学做“美篇”的事情,他告诉我,他住在县城老街有个老井边,我问:“兄弟你的网名与这口老井有关?”他笑而不答“喝茶、喝茶!”,热情地招呼起来,耐心的给我讲解如何做“美篇”。</h3><h3> 其实他的名字叫刘泉峰,是兴安一文化自由人。他的文笔、摄影、钢笔画顶呱呱,尤其是在对民俗这个领域的收集、整理、创作更是兴安县域之“大家”!</h3><h3><br></h3> <h3> 我们相识是在2017年的暑假期间,当时县宣传部成立了“传统村落文化村调研”两个小组共二十几人。其中以县文化旅游局杨迪忠副局长为组长的那一组中,老井就是其中成员之一。</h3><h3> 我在暑假无事做,在县政协委员李国权老师的推荐下,被邀请加入了他们的古文化村落的调研,有机会虚心向他们那些“大家”学习。正巧跟老井他们分在一个小组,接触的机会就多了。</h3> <h3> 在整个暑假期间,与杨局、陈兴华老师(另一组组长)、老井等的那个小组及好几位古村落文化爱好者一起,多次走访秦家大院,拜访了该村中的秦子恒、何能英、秦子富、秦昌英等对村中的发展史比较了解的村民,期间得到了秦家大院村民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热情招呼我们进每家每户去讨教、拍照和探求,在村民的带领下瞻仰了明、清时期的部分墓碑,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h3> <h3> 秦家大院的古建筑群,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按整个村庄防盗、防火、排水,房屋布局和走向,房屋的门头,精湛的石雕、木雕等等,她所具有的内含、寓意真是太精美、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h3><h3> 一起在多次的采访中,与刘泉峰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探讨中渐渐变成了兄弟。</h3> <h3> 一次采访中巧遇天上下雨,对于外地来访的游客来说,那可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陈兴华老师及老井兄弟都说,以前每次到访秦家大院都不是雨天,这次正巧赶上了,可以说都是运气来着。“天上掉银子”、“四水归堂”,财不外流之说,这也见证了我与老井的兄弟情谊像这场大雨一样锃亮!</h3> <h3> 兴安县“传统村落文化调研”小组的部分成员,在白石乡塘口村委塘口田村调研,与被采访的村民留影见证。</h3> <h3> 时间滑过了一年,我与老井的友谊在不断加深。</h3><h3> 在2018年的暑假期间,又与老井一起采访有关“民俗”之一的“篾编”的相关事宜,再次增进了我们的友谊。</h3><h3> 看他一双赤脚走来走去,选取不同的拍照角度,看起来很有“个性”。曾在秦家大院多次见他赤脚,同行的老师们就戏笑他“赤脚大侠”!相处起来显得好随和。为了了解村落的发展历史及每件精致物件的来龙去脉,老井等人都问得相当仔细,看他们的敬业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榜样!</h3> <h3> 在鳌头村委万子村,采访篾匠师傅——唐家三兄弟。</h3> <h3> 我与老井兄弟及同行的“大家”们,与唐家三兄弟(都是篾匠师傅)及村委干部留影。</h3><h3> 老井兄弟对民俗这块的研究是相当资深的!如:马仔调、剃头匠、铁匠、篾匠、木匠、煮酒------老井兄弟长年累月的积累和艰辛地创作,对“民俗”这块的研究有独到之处,都是我望尘莫及,需要虚心请教他的地方。</h3> <h3> 部分“传统村落文化调研”成员在白石的秦家小院合影留念。</h3><h3> 老井兄弟脚穿一双拖鞋,显得特别随和。</h3> <h3> 他的钢笔画,画风如其人。</h3> <h3> 老井兄弟的钢笔画。</h3> <h3> 老井兄弟的钢笔画极具欣赏价值,如喜欢他的钢笔画朋友,需要收藏的可帮联系。</h3> <h3> 这就是我的兄弟,他叫“老井”。</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font color="#ff8a00">图 文 秦家小院</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