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续上)</h3><h3>四.语言的变化性:与此相应的辞格有借代、变换、连环、设问、反问;
(八)借代辞格
1. 什么叫借代:是指在诗词中,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例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诗词语言富于变化和新奇感,生动形象,印象鲜明,富有感情色彩,增添作品的感染力。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小令,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词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语言清新,词意隽永,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妙用借代,巧显对比。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红瘦”表明春光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原本平常的四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引人想象,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全词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是挂帆的桅杆;“橹”,是一种摇船的桨。“樯橹”,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br></h3> <h3>2. 借代的基本类型
(1) 以特征代本体
特征就是一种事物特点的外在标志,诗歌语言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事物的本体是极为普遍的。如:
①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无名氏《别诗三首》其三)
②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③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杜甫《送远》)(胡:何。)
例①③,“皓首”是年老的代称;“总发”是年少的代称;“带甲”就是士兵的代称
(2) 以属性代本体
属性不同于特征,属性是指事物内在的性质、特点。用属性代本体,在借代这一辞格中也是用得较为普遍的。如:
①.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谢眺《暂使下部夜发新林至京邑》)
②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李觏《获稻》)
③断无蜂蝶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踏莎行》)
例①一③,“驰晖”是日的代称,发光是日的一种属性;“青黄”是稻谷的代称
颜色是稻谷的一种属性;“幽香”是荷花的代称,香味是荷花的一种属性。
(3) 以本体代属性
本体具有多种属性,但有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只是代替其中的某一属性。如:
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河广》)(之:往。)
②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其一)
③山形如岘首,江色如桐庐。(白居易(百花亭》)(峴首:山名,炯庐:县名,)
例①③,“首”是“发”的代称,头上长发是“首”的属性之一;“月”是月光的代称,月能“发光”是月的属性之一。“岘首”是岘首山形的代称,“桐庐”是富春江色的代称,山的的形状和江的顾色也是岘首山和桐庐县的属性之一。
(4) 以数量代本体
这里说的“数量”,既单指数词,也兼含数量词。前者如
① 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南朝乐府《那可滩》)
②哀哉挑林战,百万化为鱼。(杜甫《潼关吏》)
③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引》)
例1~③中“百丈”是纤绳的代称;“百万”是落进黄河而死的战土的代称;
“方寸”是心的代称。
以数量词代本体的还有:
4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辛延年《羽林郎》)
⑤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廖世美《好事近·夕景》)
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例①-⑥,“一鬟”、“两鬟”,均是指首饰而言;“一双”是指一双鸳鸯;“千朵”、“万朵”是指花朵。
(5) 以行为代本体
动作、行为是由人发出的,所以动作行为本身也可代人。如
①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无名氏《焦仲卿》)
②漂搜无安地,衔枚有荷戈。(杜甫《征夫》)
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例①一③,“遗施”,本是动词,是送的意思,这是代所赠之物;“荷戈”是代荷戈之人,即士兵,“无眠”是代无眠之人。<br></h3> <h3>(6) 以本体代行为
人或动物是可以发出动作行为的,所以人或动物本身也可以代替动作行为.如:
①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郑风·大叔于田》)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和瑟是:指用云和山的桐木做成的琴瑟。)
例①,“两骖”是指两骖飞奔的动作。动作是由“两骖”发出的,所以说这是用本体代行为。例2“花”是指花开,“鸟”是指鸟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这是说杜甫由于感伤时事乱离,见到花开,就禁不住流下了忧伤的泪水;由于远离家人的恨别之苦,听到鸟叫,也就更加惊心动魄了。“感”、“恨”、“惊”的主语都是诗人自己。例③,“常闻帝子灵”句,“帝子灵”即湘灵,这里代皆湘灵鼓瑟,也是用本体代行为。正因为“帝子灵”是代替瑟的,所以这首诗下两句才说“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楚客”是指屈原.瑟音是凄苦的,以至“楚客”不忍卒听。
(7) 以工具代本体
工具是人们从事活动的手段、凭借,所以在诗歌修辞中可以用工具来代替人、事物或活动。如:
①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温庭药《送人东归》)
②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李白《古风》其一)
③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
例①一③,“孤掉”即孤舟,舟是交通工具,这里是代替归人;“兵戈”是战争的工具,这里是代替战争;“白螺杯”是饮酒的工具,这里是代替饮酒。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刘禹锡《陋室铭》)“丝竹”是乐器的两种这里代指音乐。
5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6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7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8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牙璋”,古代出兵用的兵符,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合处呈牙状。这里借指将帅。
(8) 以处所代本体
人或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处所,所以可以用处所代本体。如
②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②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③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杜甫《天末怀李白》)
例①一③,“云汉”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处所,这里代牛郎织女;“室”是夫妇的住处,这里代妻子;“汨罗”是屈原投江的地方,这里代屈原。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5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9) 以人代物:人可以造物,所以人也可以代物 如:
①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②足下金镈履,手中双莫邪。(张华《轻薄篇》)
③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例①一③,“杜康”,人名,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是酒的代称;“莫邪”,亦人名。春秋吴人干将与其妻莫邪善铸剑,因此“莫邪”是剑的代称;“庾开府”即庾信,“鲍参军”即鲍照,这里是指庾信,鲍照写的诗歌作品。例4“婵娟”就是嫦娥,代指月亮。
(10) 以物代人:物与人是相关的,所以物也可以代人。如;
①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杜甫《有感五首》其三)
②颠院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苏轼《荔枝叹》)(院:同“坑”。)
③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鲁逸仲《南浦·旅怀》)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玉勒雕鞍游冶处(欧阳修《蝶恋花》)
例1~5中“翠华”本是天子旗帆,这里代天子;“荔枝龙眼”本是水果,这是代送荔枝龙眼的人,“翠屏”本是卧室内的一种陈设,这里代妻子。“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
(11) 以服饰代本体:服饰是物类之一,所以服饰可以代人或与之相关之事。如:
①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一)
②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
③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例1~5“华簪”是冠饰之物,这里里代富贵;“布衣”是平民服装,这是诗人自指;“醉袖”代醉汉,“袖”是衣服的一部分。“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后代指囚徒或战俘。“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br></h3> <h3>(12) 以材料代本体:物体由材料构成,所以材料可以代物体。例如;
①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陶明明《答厐参军》)
②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杜甫《前出塞》其二)
③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
例①一③,“毫”是笔的制做材料,所以用“弱毫”代毛笔;“青丝”是制做马缰绳的材料,所以用“青丝”代马缰绳;“丝竹”是弦乐管乐的制做材料,所以用“丝竹”代乐器。
(13) 以原因代结果:原因和结果是互相依存的,在诗歌语言中可以互为借体。如:
①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杜甫《望岳》)
②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啼杜宇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③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例①~③,“白帝”是代西岳华山,因为相传西方白帝曾居于此;“杜宇”是代杜鸟,因为相传杜鹏为蜀帝魂所化;“鹧鸪”,这里是代鹧鸪啼声,有鸟才有声,声是鸟啼的结果。
(14)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
①但見三泉下,金棺拜寒灰。(李白《古风》其三)
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思。(白居易《重赋》)
③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贺铸《青玉素》)
例①一③,“寒灰”代“尸骨”,因为“寒灰”是尸骨变化的结果;“暖”代衣物,因为身暖是穿衣的结果;“芳尘”代美人,因为路上飘动弥漫着香气的尘土是美人经过的结果。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衣带渐宽”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结果。
5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 “松了金钏”是指人消瘦,是“恨”的结果。
(15) 以部分代全体 例如:
①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沈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②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
③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例①③,“游鳞”代“游鱼”,“鳞”是鱼的一部分;“蛾眉”、“皓齿”代美人,“眉”、“齿”都是人体的一部分;“征帆"、“去棹”代船,“帆”、“棹”都是船的一部分。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忆江南》“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船。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
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br></h3> <h3>(16) 以全体代部分 例如:
①将仲子分,无愈我墙,无析我树桑。《诗经·鄘风·将仲子》将:请,无:不要。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③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翳风:以凤羽为华盖,)
例中,“桑”代桑树枝条,枝条是“桑”的一部分,“木”是树木,“落木是落叶的意思,叶是“木”的一部分;“凤”代凤羽,凤羽是“凤”的一部分。
(17) 以古语代本体:
借用古代某些现成词语来表示特定的意义,这也是借代的一种方式。如:
① ー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陶渊明《庚子岁五月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待温颜:侍率双亲,)
②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洲明《饮酒》其十六)
③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仿冲。(陶湖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冲:度,指“道”。)
例①③,“友于”代兄弟,语出《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不惑”代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感”;“曲肱”代清贫,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8) 以古事代本体:有今事不便明言者,托古事以代之,这也是借代的一种方式。如: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御宇:统治天下。)
②春去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梅尧臣《考试毕登铨楼》)
③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萧》)
例①,“汉皇”代唐玄宗。例②,“建章”本是汉武帝时宫殿名,这里代宋京汴梁的宫殿,例③,“武陵人”本是陶湖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虚构人物武陵渔人,这里是诗人代指丈夫赵明诚。
(19)以颜色代本体 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
用“绿”代指树叶,用“红”代指花。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翠”:绿色,代指绿草。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
(20)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
1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鸡黍”是鸡肉和黄米饭,代指丰盛的饭菜;“桑麻”桑树和麻,代指农家生活。
2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
“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烽火”代指战争。<br></h3><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