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古郡五原(四)

白银

河套农耕博物苑,展现河套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河套地区在古代的时候是游牧民族的牧场,在黄河水的滋润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碧绿的草坡上牛羊点缀其间,牧民的歌声回响在苍穹,缕缕炊烟从毡房中升起,是牧民的天堂。在《敕勒歌》中描绘为〞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画卷。有万年历史的阴山岩画中有许多关于牛,羊,狼,骆驼等动物以及狩猎场景的画面,现在让我们追寻一下远古人类的踪迹,古人刀耕火种,与大自然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利用石块制作成工具,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不屈不挠的人类历史发展的画卷! <h3>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h3><div>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div> <h3>  河套地区近百年来移居了大量居民,有陕,甘,晋,鲁,豫,湘,冀等地方的移民,大杂居特征明显</h3> <h3>农业生产生活场景</h3> <h3>生产工具</h3> <h3>耙子和镢头</h3> <h3>锄头。现在锄草不用锄头了,都是喷洒除草农药,省力效率高,就是有农药残留。过去所有庄稼都需要锄草,都是人力,无可替代,后来出现了畜力耘锄,再后来有了四轮车耘锄,现在干脆全部打药。</h3> <h3>磨过盐块,挺好玩儿的</h3> <h3>农业科研人员,化验土壤性质</h3> <h3>农田耕作景象</h3> <h3>边屯垦边戊边,自力更生,丰衣足食</h3> <h3>农业科研工具及场景</h3> <h3>种子</h3> <h3>五原农研所和糖厂</h3> <h3>农研所课堂与河套酒厂</h3> 河套地区主要种植的作物,现在以经济作物为主,蕃茄,葵花,葫芦,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五原地区尤其葵花近百万亩,一片葵海。 <h3>农学家王祯</h3> 农学家宋应星 <h3>农学家徐光启</h3> <h3>居民住房</h3> <h3>民居</h3> <h3>建筑工艺品</h3> <h3>马槽</h3> <h3>这二人不是简单的握手,是在马市交易骡马牲口讨价还价呢!通过互摸手指读懂对方心思与想法,是种商业语言。有时还需通过中间人(也叫侨牙子)进行摸指交易,中间的差价归侨牙子,整个交易过程十分隐陰,没有语言交流,有时几个侨牙子进行磋合,互相之间竟争也十分激烈,这时中间的差价会压缩的越来越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易方式也移到了皮毛交易上,可现在越来越少了,成为了历史……</h3> <h3>木工用具</h3> <h3>泥工用具</h3> <h3>铁匠用具,铁匠铺的炉火呼呼作响,火红的铁圪旦在一阵千锤百炼中变形拉长,火星四溅,反复锤炼,最后变为铁刀,铁镰,铁链,铁钩……最后一道工序是焠火,把打好的刀具放入水槽中,哧溜一声,一股青烟……</h3> <h3>修补铁锅用具</h3> <h3>鞋匠工具,家做新鞋都要用鞋模子撑起来,使鞋变得有模有样,穿起来美观大方舒适!</h3> <h3>最小那个盘称叫戥子,称药材或量少而贵重的物品!</h3> <h3>民国时期河套古郡各种商铺,手工业小作坊林立在街道两旁,仿佛听到了各种叫卖呦呵声……虽然道路上尘土飞扬,但也热闹非凡……</h3> <h3>酒肆</h3> <h3>民国餐饮业</h3> <h3>压粉条的工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