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成长 研讨中收获——记乌鲁木齐新市区(高新区)中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九日学习

周末

<h3>  今天是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北京之行的第九天。经过前几天各位教育、教学领域“大咖”的讲座,研修班的老师们接收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也尽可能地理解消化着。今天一早,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北京市京源学校,开始了今天的听课学习。</h3> <h3>  进入京源学校的会议室,大屏幕上播放的是该校坚持做了十七年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青春一封信”,让孩子和家长以传统的写信的方式沟通。让孩子说出心声,让家长和老师更了解学生,贴近学生。</h3> <h3>  要去听课了,感觉走路都带风。</h3> <h3>  在听课的路上,带队老师向我们介绍,我们将要听课的班是一个美术特长班。走进教室,果然,感受到了满满的艺术气息。</h3> <h3>  开始上课了,这是一节作文课——《基于读写结合的写作思维训练》。没有一点点拖泥带水的无效用语,直接开题,所用材料是《淮南子》论田忌赛马的一句论述“驰者不贪最先,不恐最后”。这段材料一下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话是什么意思?与我们今天的作文主题有什么关系呢?</h3> <h3>  随着课程内容层层推进,老师有条不紊的带领学生一边阅读鲁迅先生的《最先和最后》,一边运用多种手段——讨论、分享、习作、视频等,提出了话题——“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这一节课,真是紧凑啊!80分钟,还来不及走神,就下课了。跟学生一样,听课学员也得好好想想,“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可以有哪些理解方式呢?</h3> <h3>  老师引导到位,目标任务明确,题目细化,学生自然觉得有话可说,下笔如有神啦!</h3> <h3>  孩子们真棒👍!课堂习作,能有这样的作品,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成果!美术特长班又怎么了?孩子们用实力为自己正名!</h3> <h3>  还没来得及仔细回味这堂精彩的作文课,我们一行人又匆匆赶回会议室,因为京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阅读展示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虽然只赶上了一个尾巴,还是给了学员们很多启示:电影赏析,似乎是阅读和写作的一条新路,值得揣摩,尝试!</h3> <h3>  收获满满的离开京源学校,回到北师大,稍作休整,姚计海教授的讲座开始了。</h3> <h3>  姚计海教授平易、随和,讲课风格更是诙谐幽默,引得研修班的老师们一次次哄堂大笑、掌声连连。</h3> <h3>  姚教授的讲座可不仅是让人发笑,更能发人深思。老师和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沟通?如何沟通?我们之前与学生交流所用的沟通方法正确吗?那些天天挂在嘴边的普世理论就真的毫无破绽吗?</h3> <h3>  引用姚计海教授的结束语,与所有老师共勉:教师要树立积极沟通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特点,倾听学生的心声,表达对学生的期待!</h3> <h3>  当当当当,加课开始了!因为严寅贤校长的行程安排与课程冲突,所以……研修班的老师们戏称:没想到,培训还要上晚自习!不过,想一想,严校长已经64岁了,依然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我们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h3> <h3>  严校长语言平实,内容详实,PPT里满满的“干货”,让老师们目不暇接,手下生风。</h3> <h3>  严校长的讲座中,使学员们感触最深的是:语文学习,内心要通明透亮。如果老师们自己都不明白语文教什么,那学生无论是三年初中还是高中三年毕业后,对于自己这些年来到底具备了哪些语文素养,必定是茫然的。如果学生认为,会写几篇套版作文就是具备语文素养,那只能证明,语文教育是失败的!</h3> <h3>  夜漫漫,严校长传授的新理念,举过的实例,在我们的脑海里一遍遍回荡,声音渐远,但我们学习的脚步从未,也绝不会停止!</h3> <h3>  一天的培训课程在所有学员的意犹未尽中结束,每天都觉得时间过的太快,来不及细细品读作文课上孩子们的每一篇佳作;来不及向授课老师请教作文教学的经验;来不及问问姚教授该怎么跟班里那个不爱说话男孩子交流,才能让他敞开心扉;也来不及记录下严校长那一篇篇如艺术品般带着诗意的读书笔记……不过,还好,我们还在一线的教师岗位上,还来得及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刚刚学习到的新的教学方法,来得及提升自己,来得及帮助学生……一切都还来的及!</h3>

学生

老师

研修班

听课

京源

语文

校长

中学语文

学员

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