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箕|“听”美丽的传说,赏秀丽的风景

尚志

<h3><b>  今年“十一”长假哪里去?不妨走进大箕,交通便利,活动精彩纷呈。走进大箕,便走进了神奇,走进了福地,走进了诗情画意。</b></h3><h3><b> “光影颂泽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七届泽州乡村摄影展暨走进大箕文化旅游活动,由中共泽州县委员会、泽州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泽州县委宣传部、大箕镇党委、政府承办,泽州旅游等协办,国庆节期间将在大箕镇“五指山文化主题公园”举办。</b></h3><h3><b> 市区到大箕不过一、二十分钟的路程,届时在大箕镇的五指山文化主题公园、玫瑰教堂、泰来故里、松林积雪、河阳古镇(南河底村)等走走看看,慢慢品味美丽的传说、迷人的风光、精彩的盛况、特色的美食当中,您会更了解大箕,更热爱大箕,更陶醉其中,何乐而不为呢?</b></h3> <h3><b> 松林积雪 为古泽州四大名胜之一,位于大箕镇西部的晋普山松林寺。寺院周围有千亩松林,荫翕蔽日,林下积雪经年不化,松绿雪白,美景如画,故而得名。亦有说松林积雪是指松林寺大殿内佛像后面的一个小山洞,无论冬夏,洞壁白霜如雪;紧邻洞口有一小井,泉水清冽甘甜,有防病治病功效。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松林寺庙会,善男信女结伴而行,上山烧高香保平安,喝圣水保健康,香火经年不断。 松林寺的传说 古时有一孝子名叫赵虎,为给其母治病,历尽千辛万苦,四处探访名医。一日,路遇一白发老者,说晋普山千年无根水——千年不化积雪能为其母治病,便不顾路途艰险,逢山爬山、逢崖攀崖,一直来到晋普山顶。可放眼望去,除了满山松林,并无半点积雪。赵虎伤心欲绝,加上一路劳累,昏睡过去。梦中又见白发老者,说此去山腰百步,有一洞穴,内有千年积雪。赵虎醒来,颇为疑惑,按照梦境,果然找到洞穴,找到千年无根水,治好了母亲多年未愈之病。由于赵虎孝心感动了上苍,上苍佑其考取了功名。赵虎为报答千年无根水救母之恩,便在晋普山千年无根水洞穴处修建了灵岩寺,后改名为松林寺。 平顶松的传说 松林积雪的地方,万株松树皆为平顶。传说松林寺老和尚将离寺云游,把镇寺之宝——聚宝盆埋在一棵松树下边,把那棵松树的顶掐掉做了个记号。待他云游归来,万株松树全成了平顶松,聚宝盆永远埋在晋普山中,盆中之宝都变成了享誉天下的兰花香煤。</b><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寨</b></div><b> 小寨,位于大箕村西,与大寨一河之隔,遥相呼应,原为王泰来所建,是进出秋木山庄的必经之地。明清以来,有欧洲神父前来传教,信众日多,天主教在晋东南一带传播开来。据说庚子事变前后,有两位荷兰籍神父在大箕一带躲避。他们曾向圣母发誓,如果幸免于难,就修建教堂供奉。后来果然平安无事。于是于1902年买下小寨,在废弃的古堡上建起这座精巧的教堂,也称圣母玫瑰堂。</b><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总兵寨</b></div><b> 总兵寨也叫大寨,位于大箕镇河上村东南,据传为一位姓卫的总兵建造并镇守。始建于明朝末年,占地面积约百亩,寨内建有庙宇、舞台、点兵场、点将台,配套建有鱼池、花园、马房、望河亭等建筑。南北有两条砂石铺设的引水渠,把左右两条河道的清水引入寨内供将士及战马饮用。总兵寨西靠晋普山,东扼晋豫交通要道——太行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现仍存有部分寨墙和寨墙上的摩崖石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摩崖石刻的传说(一)</b></div> 在总兵寨的石崖上,有一摩崖石刻题记,题记所在的岩石面凹凸不平,共三处,均未发现准确的时间。左侧题记约为3厘米大小的行书,字迹模糊,字数较多,内容不详;中间题记为行楷,落款为“昆陵自悦”,内容似 “昆陵自悦”为“友山先生”所题的一首诗,字体工整稳健,字心曾经描绿,现已大部脱落;右侧题记为草书大字,落款为“杜玄湘”,内容不详。据传,“友山先生”乃大箕村卫氏家族的卫正心。卫氏家族为经商出身,始于明末,盛于清初,有卫正身、卫正心兄弟二人。卫正身一支在河北沧州落户,子孙均在朝为官;卫正心曾任陕西中军守备,行侠好义,解甲归田后,守护祖产、修桥铺路、开办学堂、放赈济贫,在乡间多有善行,主持建造了友山园。 “友山园”整体石刻均刻于凹凸不平的岩石面上,十分奇特。关于这个摩崖题记,当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讲的是一个秀才和一个工匠比“快”,工匠说:“不管在哪儿,你能写多快我就能刻多快”,秀才说:“你能刻多快我就能写多快”。俩人谁也不服谁。比赛开始后,秀才在前龙飞凤舞,工匠在后紧追慢赶,有时秀才一个字刚刚收手,工匠就已刻完。秀才为了刁难工匠,就专门挑凹凸不平的地方写,工匠一会儿站着,一会坐着,一会儿还得趴着,刻得是尘土飞扬……但是无论秀才写得有多快,工匠都能应付自如,秀才刚刚收笔,工匠马上停活,最后一字工匠把秀才的笔尖都凿断了,令秀才不得不佩服。不过,传说归传说,此处摩崖题记,从书法角度讲,行楷潇洒,大草奔放,确实应该是出自名家之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摩崖石刻的传说(二)</b></div> 很多年前,河上村、上河村有两位老艺人,一个会书法,一个会雕刻,而且水平都不低。一天俩人在一起聊天,书法老艺人说:我的书法写的好,写在哪里都好看。雕刻老艺人说:人家都说我雕刻的好,没听说你的书法好。书法老艺人说:你雕刻的好,我写到哪你能刻到哪?雕刻老艺人说:没问题,你写到哪我就能刻到哪。二人并因此打起了赌,一起来到摩崖边,书法老艺人提笔在摩崖上一草一行,笔走龙蛇;雕刻老艺人的刻刀紧随其后,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书法老艺人写完,雕刻老艺人也刻完了,还差点把笔尖儿刻断。书法老艺人很不服气,看到有一处凹进去的地方,就躺在下面又写上了;雕刻老艺人一看,也躺到下面,但雕刻了没几下,就被掉落的石粉迷了眼,怎么也雕不下去,因此认输了。现在他们的杰作还留在摩崖上。<br></b></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晋商先驱王泰来的传说</b></div><b> 王泰来天资聪慧,官位显赫,再加上理财有道,善于经营,在当时大力倡导工商兴国时,他所经营的商号遍布全国,大到钱庄、粮铺,小到日用杂货,样样俱全,当时就有王泰来“走遍全国不吃别家饭,游遍大清不投他人宿”之说,说明生意十分兴隆。 据说当年王泰来去南方收茶叶的时候,因为是新开辟的业务,上等茶叶都被老茶商抢购了,只能收一些低等的劣质茶叶,接连三年都是如此,他的主管王泰顺不知怎样向主人交代,每天茶不思,饭不想。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当地官府依据茶农的意愿准备在茶山上修建一座火神庙,于是张贴榜文,召开募捐大会。王泰顺听说后喜上心头,及时赶到,见很多茶商已经就座,唯有最上面的座位还空着,于是就大摇大摆的坐在了上面。茶商们十分惊讶,等着看一个不出名的小商贩如何下台。这时王泰顺发话了:“山西泰来号,独修火神庙,捐银十万两(有人说是黄金十万两),不够再来要。”一言既出,语惊四座,泰来号从此名声远扬”。<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梁玉柱</b></div> 传说当年王泰来在老家秋木洼村不仅修了“小紫禁城”,而且用的是金梁玉柱,有谋位之心,犯大逆不道之罪。朝廷知道后立刻下旨问斩。后来通过派人访查,才知道所谓的“小紫禁城”不过是一座北坡庙,“金梁玉柱”原来是“荆梁榆柱”。皇帝知道王泰来被屈斩的真相后,就赔了他一颗金脑袋;为了防止墓穴被盗,就下旨凡是带“洼”字的村子都有王泰来的疑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头十八匠</b></div> 相传,王泰来家有“日吃二石(旧时度量衡的一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相当于现在的十五斤)胡椒”之说,可见他用人之多。据说晋城的“九头十八匠”就源于王泰来的工匠:“九头”是因各种工匠住地得名,如坡头、泉头等;“十八匠” 是因各种工匠姓氏得名,如江匠、王匠等。一直延用至今</b><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翁山的传说</b></div><b> 老翁山位于坂头村,距市区20公里,奇峰幽谷,美景如画。据说,很早以前,老翁山不叫老翁山,叫宝石山,是因为女娲补天时将五色石遗落在此而得名的。 从前,有一个叫瘦翁的人,是一个部落的头领,带领部落途经宝石山时,发现宝石山地势险要,气候适宜,周边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生存,于是就长期住了下来。后来,在与另一个入侵部落打仗时,瘦翁为了挽救部落老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纪念瘦翁,瘦翁的后代就把宝石山改称老翁山,并在山上建起了圣翁寺,香火延续了几百年,陆续增设了三清殿、龙王殿、药王殿、送子观音殿等殿宇。如今,老翁山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个景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补天石</b></div> 老翁山坐落在大箕镇中部,有东西两个山峰,山上原有塌天石、顶天石两块大石头,其中塌天石用手一指就微微晃动。 传说古时候,天上塌陷了一个大窟窿,天河水倾泻而下,导致大地洪水泛滥,生灵死伤无数。一位叫女娲的姑娘为了解救百姓,就开始炼石补天,擦汗的时候,不慎将一块五色石掉落在老翁山顶,从此老翁山除了塌天石、顶天石外,就增添了补天石。可惜1 9 5 8年修铁路时,塌天石、顶天石均被毁坏,但补天石至今还仍然存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滚龙柱</b></div> 在老翁山圣翁寺内,有两根精美的滚龙柱。据说唐朝时期,老翁山一带有一位石匠,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因为母亲病重,石匠一筹莫展。老翁知道这事后,就显灵给石匠送药救母。石匠为报答圣翁救母之恩,就用心雕刻了这一对 滚龙柱,虽历经沧桑,但依然线条流畅,栩栩如生。</b> </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蝴蝶山的传说(一)</b></div><b> 蝴蝶山上有一棵白皮松,不知树龄,树身五人合抱,树冠像撑在蝴蝶山上的一柄大雨伞,村子里整天都能听到松涛声、鹊声、鸦声。最神奇的是蝴蝶。三伏天,人们带上凉席,到蝴蝶山上去消夏吃酒,在周围的荆棘丛中洒一些,就会有一对对的蝴蝶飞舞。特别是八音会的人,一边吃酒,一边看蝴蝶飞舞,还躺在凉席上念乐谱,非常惬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蝴蝶山传说(二)</b></div> 据《凤台县续志》(光绪八年1882)载:“乔鐪山,在城西北五十余里。每伏日,游人携酒登山,倾酒于石,则蛱蝶翩翩自空而至,如盘如盂,五色俱备。近年蝶形渐小,然钜于常蝶也。” 大箕村南有一座山叫蝴蝶山,山上有一棵大树,这里以蝴蝶多而出名。 相传,人们在伏天带上香、纸、供品,到山上敬香,在大树周围酒上一些白酒,即可看到蝴蝶,有的小如黄豆,有的大若木锨(农民夏季撩麦的一种工具),缤纷多彩,上下翻飞,既神奇又漂亮。 据说这些蝴蝶可以辟邪,能帮人度难。于是有人在伏天用酒把蝴蝶引出来并捕捉它们,时间一长,蝴蝶被慢慢的捉完了,后来山顶的大树也被砍掉了。现在的伏天,就算你拿着白酒来,飞来飞去的也只有一些小蝴蝶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迎旭桥的传说(一)</b></div> 大箕村东的大箕河上有一座桥叫做迎旭桥,是连接晋豫商道的重要关卡。相传清朝时期,有一位姓卫的总兵在大箕村驻扎,看到南来北往的商客经过大箕河时十分不便,就率兵起石开始建桥。当建到将要合拢时,因跨度大怎么也连接不起来。正在卫总民一筹莫展时,从南面过来一个白发银须的老者,说是来看卫总兵为民造福建桥的。卫总兵于是上前问到:老人家,桥快建成了,就是合不拢,请老人家指点。老者说:我已是黄土埋到脖根儿的人了,没有什么指点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卫总兵于是率兵在桥拱下垫起了厚厚的土层,很快建好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迎旭桥的传说(二)</b></div> 迎旭桥,位于大箕村东,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工期历时九个月,为清总兵卫翼中所建,是古时连接上党和豫北平原的主要桥梁。该桥为单跨石拱桥,跨度为19.5米,桥高9.5米,桥面宽度为4.9米,现存桥体完整,桥上护栏因年久失修,已全部损坏。古时候,迎旭桥在太行道沿途非常出名。怀庆府的河南人见到下山做生意的大箕人,就会问:迎旭桥用了多少青石和沙石?如果答不上来,就不承认你是大箕人。原来迎旭桥的修建是有科学讲究的:两侧用的是砂石,中间用的是青石。因为砂石不怕风吹日晒和雨淋;而青石在夏天被太阳暴晒后,如果突然遇到下雨,便会炸裂。原来外层的砂石是用来保护中间的青石的。</b> </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太行道的由来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史记隋朝(606)年间,隋炀帝在泽州巡幸期间,想到随身大臣张衡的老家看看,因为没有大路,因此下旨让泽州知府尽快修建一条从泽州到小口的九十里直通大道,当时快到秋收时分,泽州知府不敢抗旨,让方园百姓加班加点赶工期,很快修出一条土路。道路修通后,随炀帝在小口村住了三天,看到太行山风景如画,美如天堂。于是第二年又下旨对此道重新整修并加长加宽,前后动用民工上万人,历经数月时间,用石头铺出晋豫两地的通商要道,取名为“太行道”。</b></div></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阳镇</b></div><b> 河阳镇即南河底村。 河阳镇的形成、壮大和发展,得益于“太行道”的修建。 “太行道”建成后,晋豫两地通商渐多。由于河阳镇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太行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过往商客、驮队都要在此歇脚,时间一长,客栈、饭店、骡马店等应运而生。为避免相互搅扰影响生意,许多店家便沿路建房盖舍,各自凿井取水(至今仍保留有古井30多眼),人口逐渐增多,经济日渐活跃,形成了声名远扬的“河阳镇”,至今村里仍有“住不完的河阳店,驮不完的清化货”之说,足以说明当时河阳镇的热闹与繁华。</b><br></h3> <h3><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刨泉</b></div> 马刨泉位于大箕镇坡头村西,井深不足一丈,常年有水,是坡头村自古以来唯一的水源。 相传,王莽赶刘秀(王莽追杀刘秀)时,刘秀跨马逃到一山坡头上,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刘秀就把马拴在一边,取下背上的弓箭,向西射了一箭,并随箭找水去了。回来时,看到马也在喝水。原来刘秀找水走了以后,马用前蹄刨了一个坑,坑里就涌出了山泉水。有了水,后来才渐渐有人在这里居住,并形成村庄。因为村庄在大山坡上头,因此叫坡头村。村西唯一的泉水至今仍叫马刨泉。</b> </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道口村</b></h3><h3><b> 太行山上有一条茶马古道,古道上还有一个古村落—道口村。传说该村原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十字路口,南往北来的客商从南河底村上坡头后,都要在此歇歇脚、喝点水、吃点饭,然后各奔东西。长此以往,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多了,便形成此庄。该村交通便利,民风纯朴,风光秀丽。</b></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怀桥</b></div><b> 通怀桥(通往河南怀庆府之大桥)位于小箕村南,桥拱高3.6米,宽3.4米,用料为56块长方形石块,元末明初潞怀大商道初步形成时建造。桥身桥拱用料精美,连接紧凑,经过几百年风雨沧桑,未出现任何松动,可谓潞怀古道桥梁建筑的明珠,至今仍然是小箕村行人行车的主要通道。 清朝乾隆年间,又在通怀桥上建造了文昌阁,形成了小箕村“天底桥,天上桥,中间夹着暗水道”的著名景观。“天底桥”即通怀桥,“天上桥”即文昌阁,“中间夹着暗水道”是指下雨天小箕村通街水流经过暗水道从通怀桥半腰奔涌而出,形成瀑布,十分壮美。</b><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斩龙台</b></div><b> 在董家沟村外,原207国道旁,有一10米见方的高台(巨石),高台中间有一巴掌宽裂缝,每逢阴天下雨,石头就会变得殷红——这就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斩龙台。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算卦先生能掐会算。适逢沁河小龙奉旨降雨,便问算卦先生能否算出哪天下雨。算卦先生掐指一算说到:三天之内,一定下雨,而且是轻风细雨。沁河小龙见算卦先生算得如此精准,心有不甘,便等到第四天才开始行云布雨,而且是狂风暴雨。降雨结束后,还找算卦先生理论,并摔了卦摊儿。结果违反了天条,被玉帝下旨斩在了董家沟村外的高台上,从此这个高台便被后人叫做斩龙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梁桥</b></div> 古时候,董家沟村外的大路上(现在的207国道)有一座桥叫九梁桥,是用九根四米长的条石搭成的,非常出名,出名的原因就在于“九梁桥有十个弯”。没有看过九梁桥的人都弄不明白:这九梁桥不管怎么建,它也不会有十个弯呀?于是纷纷前来观看。原来九梁桥的九根石梁是并排搭建的,石匠在中间的一根石梁上凿了一个窝窝头大小的石窝窝(晋城一带叫石窝窝为石圪窝),后来人们叫串了,就成了“九梁桥十个弯”了。看稀奇的人来的多了,董家沟村的人便在大路上建起了饭铺,村子里建起了当铺,还办起了炼铁炉——几百上千年过去了,村西至今还有当年炼铁铸锅废弃的炉渣,堆的跟小山一样高。</b></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放路灯</b></div><b> 前圪套村位于大箕镇西南晋普山的一个山坳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很适合人居住。 相传很早以前,前圪套村有一个人外出办事,往回走的时候天色已晚,伸手不见五指,又踩了迷魂草,分不清楚东西南北,不管怎么走,总是回不了家。正在这时,前面突然出现一盏灯笼,他便朝着灯笼的方向一直走。走着走着,灯笼突然消失不见了,他定了定神,发现已走到自己熟悉的村口。村上的老人说那是夜游神为他指路。据说夜游神专门掌管各路鬼魂。那天正是农历七月三十。此后,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前圪套村家家户户都要放路灯、敬鬼神,引导晚归的人回家,慢慢形成了习俗。</b><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仙人洞的传说</b></div><b> 仙人洞坐落在干司村东的半山腰上,深不可测,无人走到尽头。洞口有观音菩萨、龙王爷、药王爷等塑像,洞内有石钟乳、三层楼、小神马、拴马桩、饮马池等各种景观。相传洞内的饮马池水位高低可以预示年景的好坏。每年正月二十,方圆几十里几百里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仙人洞祈福保平安,十分灵验。</b><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头人</b></div><b> 古时候,在孔庄村的大荒寨有一对小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有了孩子以后,家中开销难以为继,生活十分清苦,小伙子便做起发财梦来。听说十里外的马辿山里有一座宝库,里面金银无数,便顺白水河而下,行至水堆村,见一白发老人在河边垂钓,便上前打探。老人指着对面山上荆条(金条)树说:山上荆条树,下面有宝库,为人莫贪心,贪心遭劫数。小伙正在疑惑,老人已不知所踪。缓过神来,才明白是仙人点化。不顾山高路险,很快爬到荆条树下,果然找到宝库钥匙,半夜时分又赶到了马辿山上,拿出金钥匙对准山体一点,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山门大开,只见宝库内金光闪闪,应有尽有,看的眼花缭乱,不禁心生贪婪,往袋子里装呀装呀,忽然一声鸡鸣,只见洞门缓缓关闭,他才猛然惊醒,连滚带爬地向外逃命。到了洞外却发现钥匙已然不见,便急忙回去寻找,一只脚刚迈出门槛,山门便轰然关闭,把他的脚夹在了门里难以抽身,身体也慢慢化作一个石人。而他的妻子则抱着孩子在高落坪的龙门山前也化作一尊望眼欲穿、盼夫归来的石像。 </b><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凤凰山</b></div><b> 在两谷坨村东,有一座山,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叫凤凰山。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处,有一只叫凤凰的神鸟飞到两谷坨,因留恋这里的山光水色,栖留时间过长,耽误了回天庭的时间,便化作了凤凰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道辿的传说</b></div> 古时候,李道辿叫李道人辿,是两谷坨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两谷坨村东北,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曾在此修仙,因此被称为李道人辿,后来简称李道辿。</b><br></h3> <h1><b>  挖掘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讲好大箕故事,实现乡村振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