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八 月 的 记 忆</h3> <h3>焦金城2018,9,18于关山牧场</h3> <h3>朱家庄。位于陇县西部蒲峪川的天成公社,王家庄大队第三小队。处在川道北边的山上,又称北山。</h3> <h3>从高空观看朱家庄</h3><h3>CPS地图 能看懂吧</h3> <h3>北山的知青</h3> <h3>1998年回陇县的同学在过神泉大桥后的留影</h3> <h3>1998年关山牧场留影</h3> <h3>通往北山的山路上山最平的一段路</h3> <h3>当年的知青宿舍(男生)崔秋光焦金城徐亚岗赵学文褚爱玲杨文志</h3> <h3>吳青林老师1966,于原庆安游泳池</h3> <h3>吳青林作为带队老师,他当年走遍了天成公社庆安子弟下乡插队的每个小队。</h3> <h3>青皮中提到的秦尚文师付(原庆安一厂)</h3> <h3>青皮中提到的王京生师傅(原庆安九厂)</h3> <h3>苏姓娃子苏天增</h3><h3> 69年由玉皇湾去尖山顶的途中</h3> <h3>牛哥 赵学文于原21军62师某红军连留影</h3> <h1> 青 皮</h1><h3> 提起青皮,去陇县的怕是第二年7,8月份才只道吧。而我和赵学文就要早上两年,67年8月初就知道了。</h3><h3> 只因那年夏天吳克斯(<<崔秋光,>>崔夏来哥俩同吳清林老师从青岛回来后就这么叫)领着当时庆安游泳池的众人分别是庆安一厂的秦尚文,九厂的王京生(崔哥称之为咸鱼),及崔家两兄弟秋光夏来。赵家老二老三赵学文<<赵学深>>。<<苏姓天增>>娃子,本人,以及<<许丽华>>个傻老二,米老鼠<<应访爱,>><<郭桂琴>>李秀湘,应临潼某单位激请作游泳表演。结朿后天己晚,便安排了住宿。当然少不了洗个温泉澡(浴’)</h3><h3> 第二天一早安排游骊山,什么五间厅,捉蒋厅,老君庙,老母殿,以及峰火台转了遍,又去后山叫什么驹火楼还是什望寺,那条沟挺陡的,路也不好走。一帮人也走散了,见山坡几棵树,枝叶茂盛,结了许多青蛋蛋,像梨比梨小,反正不是苹果。也不是柿子树,出于好奇,但朦胧中感到应该可以吃,这时只见赵学文三二下就上了树,摘了好多,衣服裤子口袋装滿了,下来后我要了八九个,一口下去,什么味,又苦又涩,还有个大核核,难吃太太,心想没熟就放书包里,准备带回家慢慢吃。下午公司来车把我们接回去到家后拿给父母看,也不知是什么?用刀一切去掉青皮。唉这才知是核桃,才灌浆的,里面是白白嫩嫩果仁,一尝还挺好吃地。核桃原还是这个样子。</h3><h3><br></h3><h1> 核桃馅饺子</h1><h3><br></h3><h3> 68年下乡到陇县后12月的一天,队上让剥核桃仁,那么大一堆核桃有上百斤,最后挑剩下半脸盆残渣不成形的,队长看没法分太少,就都给了我们知青,让我们包核桃饺子,这下那三个女的忙开了,到队上豆腐房换了十多斤老豆腐用网兜提回来,摘了些花椒和干叶子,白晓玲用火焙干磨成面,把核桃仁切成碎丁丁一炒,老豆腐也切成碎丁丁合在一起一搅拌,热了些油一泼,特香,徐亚岗和<<龙泽英>>也合好了两脸盆的面,男生女生忙活开啦。分工明确,穷人的孩子会做饭,很快就用去了一脸盆半合好的面,馅也剩下三分之一。那可是二十多斤面呀!开始下饺子,也不知什么风,山下二队的<<赵玉民,>>还有刘殿江苏天增,周德培也闻讯窜到山上,赶上啦。</h3><h3> 头一锅捞出后二一锅才好,我们几个男生都已挤在锅前又抢开了。连下三锅,第四锅才轮到三位女生,一个个吃钢化铁的样,吃得肚子涨涨地,那天十多人光面就处理二十多斤,没算馅料十多斤豆腐十多斤核桃仁。但也就是那个年代才能有这样的肚量,相信同学们没人会说我吹死个牛。</h3><h3> 那是我生平首次吃核桃馅饺子,至今还忘不啦那个味道,好吃,贼好吃。虽然多年以后也吃过几次,但总觉差点什么?!是味道?还是缺少当年的人?还是那寒冷的冬季气温下,众同学在一起的温薪!以至多少年后还总是回想那时的味道:和那晚的场景!</h3><h3> 在当时一斤才0:25元,一级核桃一斤应在29个,加减一个。二级32个加减一个。在队上供销社试了几次确实如此!</h3><h3> 以至于在1969年的八月下半月,队上的同学们跟老乡们学着用马蹄铁磨的刀子,挖吃那嫰嫩的核桃仁吃时,方知何为青皮。一个个吃的手黑,嘴角黑黑地,那都是吃那青皮核桃引起的,尤其几位女同学。</h3><h3> 核桃树我应有二棵。是我在69年10月种在知青房前崖畔边,现那己是遥远的山庄上的一部份。虽说是我的财产但己不属于我。但应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才是最好地思念。 </h3> <h3>当年的宿舍,后为学校,现全村迁移山下。成了记忆中的永远</h3> <h3>当年的水井 背井离乡的井 </h3> <h3>1969年八月的马传琪(马六)</h3> <h3>同年的杨世名(黑子)</h3> <h3>杨文志 69年8月在知青点前 背景可见川道中的上下寨子</h3> <h3>马六马传琪</h3> <h3>扛着猎枪的夏来 自小喜爱军旅生涯 后终升至上校,如不受伤,将是一位将星。</h3> <h3>祁保华,崔夏来于69年2月在神泉河畔</h3> <h3>王庄的知青</h3> <h3>2016年崔秋光回队,开车的当年的小伙伴闫保林</h3> <h3>崔秋光,闫真书,闫保林2016年10月于关山牧场回味当年修路的情景</h3> <h3>78年为纪念上山下乡30年庆安中学部份同学及子弟返陇,在过了神泉桥后在天成公社的地境上的合影,</h3> <h3>当年英俊的牛哥 赵学文在老柿树下的靓影</h3><h3> 1969,7月</h3> <h3>2018回队的路上,</h3> <h3>崔秋光在拍那即将消失的山村 全村已全迁移山下</h3> <h3>水井 人去物留</h3> <h3>若干年后只有它显示历史这里是先人居住过的地方</h3> <h3>远处的山顶,此行的目地地<br></h3> <h3>岁月那些年曾是:村民的家园</h3> <h3>才上头道山坡,远处是山口铁塬村。现进关山的起点</h3> <h3>徐亚岗在上山的头一个坡路上</h3> <h3>牛哥赵学文,褚爱玲在进山最好的路上</h3> <h3>于69年10底我种在知青房前崖边的两棵核桃树,应属于我在北山的遗产吧</h3> <h3>回村的路上,</h3> <h3>泥泞的山道</h3> <h3>1998回队留影,又走了几人。</h3> <h3>下乡时的作者焦金城</h3> <h3>焦金城1968,11月 1970,10月插队在这即将消失的村庄,陇县天成乡王家庄三组(朱家庄,当地俗称北山)</h3> <h3>感谢崔秋光提供的老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