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九月天

天津老林

<h3>天津 东丽郊野公园</h3> <h3><b>  九月情思之一童年的回忆</b></h3><h3><b> 林 兆 年</b></h3><h3><b>时至九月,蓝天白云,</b></h3><h3><b>秋风送爽。</b></h3><h3><b>知了歌唱了一个夏天,</b></h3><h3><b>终于歇息了。</b></h3><h3><b>田野还是绿色,</b></h3><h3><b>但黄色已悄悄袭来。</b></h3><h3><b>花儿不再争奇斗艳,</b></h3><h3><b>红叶粉墨登场。</b></h3><h3><b>太阳失去了夏日的威炎,</b></h3><h3><b>变得安详和煦。</b></h3><h3><b>天空似乎也高远辽阔了许多。</b></h3><h3><b>进入了九月,</b></h3><h3><b>就进入了秋的世界。</b></h3><h3><b>秋天是收获的季节,</b></h3><h3><b>阡陌人企盼着丰收。</b></h3><h3><b>一望无际的稻田,</b></h3><h3><b>在秋风中泛起金色的涟漪。</b></h3><h3><b>这是童话世界吗?</b></h3><h3><b>不!</b></h3><h3><b>这是记忆中的真实场景,</b></h3><h3><b>这就是半个世纪前,</b></h3><h3><b>我可爱的家乡。</b></h3><h3><b>童年时代的我,</b></h3><h3><b>生长在海河之畔。</b></h3><h3><b>那时的海河有潮汐,</b></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那时没有机井,</b></span></h3><h3><b>海河水用明矾处理一下,</b></h3><h3><b>就能直接饮用。</b></h3><h3><b>河里有很大的鱼和很多的</b></h3><h3><b>河蚌,</b></h3><h3><b>河边有大片的芦苇塘。</b></h3><h3><b>那时我们小,</b></h3><h3><b>端午节打芦叶时,</b></h3><h3><b>高处的芦叶够不着,</b></h3><h3><b>走到苇塘深处还怕迷路。</b></h3><h3><b>那时稻田里到处都有河蟹,</b></h3><h3><b>现吃现逮都来得及。</b></h3><h3><b>九月底的时候,稻田住车了。</b></h3><h3><b>人们便到田间的水沟去淘鱼,</b></h3><h3><b>一时吃不完的,</b></h3><h3><b>就晒了锅炮鱼。</b></h3><h3><b>还有人沿着田埂耐心寻找,</b></h3><h3><b>用自制的锚型铁钩捋泥鳅。</b></h3><h3><b>秋收的时候,</b></h3><h3><b>大人们割稻子、挑稻子,</b></h3><h3><b>孩子们背稻子、拾稻子。</b></h3><h3><b>秋收之后,</b><b style="line-height: 1.8;">每家每户都储</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存有几麻袋稻谷。</b></h3><h3><b>要知道,</b></h3><h3><b>那可是正宗的“小站稻”。</b></h3><h3><b>那米饭呈现蛋青色,</b></h3><h3><b>吃到嘴里有弹性,<span style="line-height: 1.8;">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香可口,</span></b></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现在几十块钱一斤的优质</b></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米也为之逊色。</b></span></h3><h3><b>那时住的是土坯房,</b></h3><h3><b>冬暖夏凉,</b></h3><h3><b>冬天不用生炉子,</b></h3><h3><b>当然夏天也没有空调。</b></h3><h3><b>冬日的早晨,</b></h3><h3><b>躺在余温未尽的土炕上,</b></h3><h3><b>首先映入眼帘的是,</b></h3><h3><b>窗户玻璃上银白色的冰花,</b></h3><h3><b>宛如热带雨林般的浮雕画。</b></h3><h3><b>随着太阳慢慢升起,</b></h3><h3><b>冰画从右上角开始融化。</b></h3><h3><b>有时我们用哈气在冰画上</b></h3><h3><b>吹出一个小洞,</b></h3><h3><b>来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b></h3><h3><b>那时我们的童心,</b></h3><h3><b>也像冰一样的纯净,</b></h3><h3><b>全然不知日后成长</b></h3><h3><b>带来</b><b style="line-height: 1.8;">的烦恼。</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那时下一场大雪门都推不开,</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扫雪铲雪运雪,</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三五天都清理不完。</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现在难得下场小雪,</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几个小时就雪消云散了。</b></h3><h3><b>那时村里的路也是土的,</b></h3><h3><b>下雨时路可不好走,</b></h3><h3><b>“铁驴”自行车可以推着走。</b></h3><h3><b>轻便自行车因为有挡泥板,</b></h3><h3><b>只能扛着走。</b></h3><h3><b>很多年前,海河建闸,</b></h3><h3><b>野生河蟹没有了。</b></h3><h3><b>由于缺水,水稻不能种了。</b></h3><h3><b>改造河堤,苇塘被破坏了。</b></h3><h3><b>由于水污染,鱼少了,</b></h3><h3><b>河蚌也没有了。</b></h3><h3><b>2017年底,</b></h3><h3><b>故乡的村子已经拆迁了。</b></h3><h3><b>听说,在最后的日子里,</b></h3><h3><b>有几位老人意外离世,</b></h3><h3><b>看来是他们的灵魂离不</b><b style="line-height: 1.8;">开</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生养</b><b style="line-height: 1.8;">他们的故土。</b></h3><h3><b>对于我们这些离乡之人,</b></h3><h3><b>故乡留下的是记忆,</b></h3><h3><b>家乡的往事已成无尽的乡愁。</b></h3> <h3>天津 东丽公园</h3> <h3><b> 人间最美九月天</b></h3><h3><b> 马 文 芝</b></h3><h3><b> 坐在九月份的时光列车上,向外望去,天空清澈,湛蓝中,千姿百态的云悠然的各自或互相成景,缀得天空美不胜收。 九月,走过了七、八月的酷暑,湿热和骄阳的蒸烤不再是你的嗜好,连空调都会因为你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的思考。 九月,树很绿,草很茂,虽然我们能从那广大的绿容中隐隐的窥见你那即将消去的繁茂,但你们依然热烈。 九月,你不再张扬,隐去了年轻时那电闪雷鸣的张狂,不再用疾风暴雨去宣泄心绪,不在用灼热炙烤去督促生命,你开始成熟稳重并高怀舒雅。 九月,这树上的绿叶,已然肥硕了果实,粗壮了枝干,面对落叶的宿命,依然会倔强的去肥沃脚下的土壤,去营养生命的延续。 其实,我们这些刚退休的人,何尝不是人间最美九月天!</b><br></h3> <h3>天津 水上公园</h3> <h3><b>   秋 天</b></h3><h3><b> 刘则成</b></h3><h3><b>蝉鸣歇息了,</b><b style="line-height: 1.8;">夏天走了</b></h3><h3><b>蟋蟀振翅了,</b><b style="line-height: 1.8;">秋天来了</b></h3><h3><b>凡·高的向日葵</b><b style="line-height: 1.8;">还没成熟时</b></h3><h3><b>田野上的葵盘</b></h3><h3><b>已低下沉重的头</b></h3><h3><b>向季节深深地鞠躬</b></h3><h3><b><br></b></h3><h3><b>我走进秋天深处</b></h3><h3><b>面对火红的高粱</b></h3><h3><b>该以怎样姿态</b></h3><h3><b>感谢太阳的馈赠</b></h3> <h3>天津 北宁公园</h3> <h3><b> 归 处</b></h3><h3><b> 好运婵娟 四季回轮,时光如风 又是一个落叶飘飘的秋天 那一片片秋叶 像一只只蝴蝶 在空中纷飞曼舞 随风而去 飘然的姿态 依然那样灵动 那样洒脱 你以自己的离去 幻化更多绿叶 你将美留给这个世界 却带着不舍与遗憾 走入了另一个轮回</b><br></h3> <h3>金黄色的落叶(天津 台湾路)</h3> <h3>天津 人民公园</h3> <h3><b> 最 美 九 月 天</b></h3><h3><b> 何 茹 蓝色九月带着秋收的信息又如期而至了,天空清澈湛蓝了,朵朵白云悠然的轻飘,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九月的风清爽而温柔,一扫七、八月的酷暑,湿热。曾嗡嗡作响空调终于迎来长假。姑娘们的花短裙不再是主流服饰。待迁徙的鸟儿羽翼丰满,整装待发。遭遇过酷暑人们不在烦躁。唱着歌儿奔向新的征程,迎接新的希望。 九月的大地依然很绿,绿的饱满,绿的成熟,绿的深邃,虽然我们能从那广大的绿容中隐隐的窥见你那即将消去的繁茂,但仍不失本色。 九月的性格最不张扬,隐去了年轻时那电闪雷鸣的张狂,不再用疾风暴雨去宣泄心绪,不在用灼热炙烤去督促生命,你开始成熟稳重并高怀舒雅。 九月是秋的前夜,是即将成熟时节。这树上的绿叶,已然肥硕了果实,粗壮了枝干,面对落叶的宿命,依然会倔强的去肥沃脚下的土壤,去营养生命的延续。 九月的天,九月的地,九月你和我,都是世间最美的。</b><br></h3> <h3>天津 富民公园</h3> <h3><b>  &nbsp;</b></h3><h3><b> 忆 故 乡</b></h3><h3><b> 林兆年</b></h3><h3><b> 童年时代小村庄,</b></h3><h3><b> 土屋土路鱼米香。</b></h3><h3><b> 而立之年离家乡,</b></h3><h3><b> 从此你我各一方。</b></h3><h3><b> 不惑之年回家乡,</b></h3><h3><b> 儿时记忆变了样。</b></h3><h3><b> 耳顺之年忆故乡,</b></h3><h3><b> 无尽乡愁驻梦间。</b></h3> <h3>天津 河东公园</h3> <h3><b>  九</b><b>月情思之二师生聚会</b></h3><h3><b> 林兆年</b></h3><h3><b>九月九日,教师节的前一天,</b></h3><h3><b>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b></h3><h3><b>农学院牧医系七七级部分</b></h3><h3><b>学生和老师,</b><b style="line-height: 1.8;">欢聚一堂,</b></h3><h3><b>畅叙四十年的师生情缘。</b></h3><h3><b>今年是恢复高考41周年,</b></h3><h3><b>1977年10月21日,</b></h3><h3><b>人民日报公布了恢复高考</b></h3><h3><b>的消息。</b></h3><h3><b>1977年12月9~11日,</b></h3><h3><b>全国570万热血青年走进考场。</b></h3><h3><b>1978年3月,</b></h3><h3><b>27.3万有志青</b><b style="line-height: 1.8;">年走进大专</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院校的课堂。</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是幸运的,</b><b style="line-height: 1.8;">恢复高考,</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命运。</b><br></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也是佼佼者,</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每一个人的身后,</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都有二十个人在仰望。</b></h3><h3><b>恢复高考,使我们有缘相会。</b></h3><h3><b>从四十年前那个春天开始,</b></h3><h3><b>我们结下了近半个世纪</b></h3><h3><b>的情缘。</b></h3><h3><b>三十六年前,又是一个春天,</b></h3><h3><b>我们学成毕业,</b></h3><h3><b>从此各奔一方。</b></h3><h3><b>今日师生再相聚,</b></h3><h3><b>真有说不完的话,</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相见时难别亦难。</b></h3><h3><b>有一种感情,超越了亲情,</b></h3><h3><b>超越了爱情,超越了友情,</b></h3><h3><b>那就是师生情。</b></h3><h3><b>有这样一个人,</b></h3><h3><b>与你没有血缘关系,</b></h3><h3><b>却像母亲一样牵挂着你,</b></h3><h3><b>关心着你,</b></h3><h3><b>为你的进步而高兴,</b></h3><h3><b>为你的挫折而揪心,</b></h3><h3><b>那就是你的老师。</b></h3><h3><b>师生情最纯粹,</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师生情最浓厚,</b></h3><h3><b>师生情最长久。</b></h3> <h3>三十六年前的毕业照,戴上老花镜,才能找到我们逝去的青春年华</h3> <h3>今日再相聚,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师生情义</h3> <h3>这是张老师送给大家的真空保温杯,当我们每每举杯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暖暖的师生情滋润心田</h3> <h3>天津 西沽公园</h3> <h3><b>  师生聚会</b></h3><h3><b> 林兆年</b></h3><h3><b> 闻知聚会夜未眠,</b></h3><h3><b> 师生围坐叙前缘。</b></h3><h3><b> 三十六年情犹在,</b></h3><h3><b> 激情燃烧在忘年。</b></h3> <h3>天津 西青石家大院</h3> <h3><b>  同 学 情</b></h3><h3><b> 林兆年</b></h3><h3><b> 春来春去度四载,</b></h3><h3><b> 云卷云舒四十年。</b></h3><h3><b> 今日同窗再相聚,</b></h3><h3><b> 一朝同学三代情。</b></h3> <h3>天津 蓟县郭家沟</h3> <h3><b>  九月情思之三中秋佳节</b></h3><h3><b> 林兆年</b></h3><h3><b>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b></h3><h3><b>又是一年中秋到。</b></h3><h3><b>八月十五中秋节,</b></h3><h3><b>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b></h3><h3><b>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b></h3><h3><b>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b></h3><h3><b>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b></h3><h3><b>古诗有云:</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月有阴晴圆缺,</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人有悲观离合,</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此事古难全。</b></h3><h3><b> 但愿人长久,</b></h3><h3><b> 千里共婵娟。</b></h3><h3><b>八月十五中秋夜,</b></h3><h3><b>文人墨客赏月忙。</b></h3><h3><b>中秋节也是文人骚客吟诗</b></h3><h3><b>作画的日子,</b></h3><h3><b>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浩</b></h3><h3><b>如烟海。</b></h3><h3><b>大凡中国的传统节日,</b></h3><h3><b>第一大主题是团圆,</b></h3><h3><b>第二大主题就</b><b style="line-height: 1.8;">是美食,</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据说月饼起源于元末明初,</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月饼制作技术博大精深,</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南北风味大相径庭。</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中秋节的内容还有很多,</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拜月、赏花、观灯、猜谜、</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吃水果、舞龙……</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年,</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这些退休的人们,</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也已进入了金秋九月。</b></h3><h3><b>愿时光静好,岁月安然。</b></h3> <h3>北京 中山公园</h3> <h3><b>  中 秋</b></h3><h3><b> 刘则成</b></h3><h3><b> 一</b></h3><h3><b> 白云淡淡乡思愁,</b></h3><h3><b> 月挂苍穹似水柔。</b></h3><h3><b> 又逢中秋婵娟夜,</b></h3><h3><b> 清辉满地怨满楼。</b></h3><h3><b> 二</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白云意欲掩乡愁,</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难蔽银轮满面柔。</b><br></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是夜中秋衔鹤梦,</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共君把盏醉西楼。</b></h3> <h3>北京 园明园</h3> <h3><b> 退休一日</b></h3><h3><b> 马文芝</b></h3><h3><b> 阳光还好,天上看不见云朵和那衬底的蓝,仿佛是一片纯一色的浑然的幕,知了一点也不知疲倦的唱着热歌,平视窗外,倦然的杨树叶轻轻的摇曳,柔软的细枝也有缓缓的小动。餐厅的过道处偶有微风拂过,戏抚我渍着汗的臂膀…… 退休后的第一个暑假,心田里充实着恬淡,但隐隐的仿佛又生出了不少的孤寂和酸怅…… 在人生的一程中,减缓了曾经忙碌的双腿,缷去了不知是否有意义的担当,空旷了眼前的视野,寂寞了不得不的繁忙。 年轻去了,不再有朝气蓬勃的热望,老年来了,要努力沉稳清茶淡饭的时光。 在手机里找出最舒缓的音乐,松弛着听,让心绪缓缓的沉淀,就像刚用热水沏过的茶,尽管那嫩绿上下戏耍,终于会定格成一杯纯绿的茶汤,稍凉,把它缓缓的咽到胃里,淡淡的品那过喉时的润畅。 痴然的想,人生的路好多时候是用嘴走出的,悠然的看,人生容颜都得苍老,但心态只能自己进行着装。人生的幸福从来就没有找到尺子去丈量,关键是,在你的岁月中曾经有多少多巴胺的释放。 窗外,蓝天的底衬慢慢地显现出来,云朵不像新棉花那样,好像是用过而又新弹成的,但能让人体验到云卷云舒的过往。</b><br></h3> <h3>北京 什刹海</h3> <h3><b>    中 秋 夜</b></h3><h3><b> 刘则成</b></h3><h3><b>片片枫叶</b></h3><h3><b>是季节滴出的血液浸染</b></h3><h3><b>秋野——待产的女人</b></h3><h3><b>月光是白色的</b></h3><h3><b>月亮的灵魂是红色的</b></h3><h3><b>今晚的月亮流血了——</b></h3><h3><b>想起四月啼血的杜娟</b></h3><h3><b>记忆即使是一片枫叶飘落</b></h3><h3><b>也浸透着太阳的血色</b></h3><h3><b>和月光凝聚的泪滴</b></h3><h3><b><br></b></h3><h3><b>一轮明月点亮万家灯火</b></h3><h3><b>蝉鸣歇息了</b></h3><h3><b>蟋蟀振翅,声声秋凉</b></h3><h3><b>轻飔爽爽携来远方的桂香</b></h3><h3><b>一阵一阵扣响</b></h3><h3><b>我静谧的心窗……</b></h3> <h3>北京 陶然亭公园</h3> <h3><b>  读图时代之一:摄影</b></h3><h3><b> 林兆年</b></h3><h3><b> 开始学照相还是初中的时候,</b><b style="line-height: 1.8;">看的第一本有关摄影的书,是吴印咸的《怎样正确估计曝光》,吴印咸是新中国摄影界的鼻祖,许多延安时期的照片出自他手。真正动手照相和洗相,大概是1971年,已经过去47年了。 那时都是用120相机,上海产的海鸥牌4A型双镜头相机最好。一个胶卷能照12张6X6的照片,不用放大直接看,可以放到钱包里。</b></h3><h3><b> 那时候照相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快门和光圈是由齿轮和弹簧组成的机械结构,全手动操作。那时国内没有彩色胶卷,黑白相片可以自己洗,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照相和洗相的成功率都很低,能获得一张亮度适中、细节清晰的照片,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b></h3><h3><b> 现在好了,由于科技的进步,照相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尤其是相机和手机的结合,实现了人人都能拍照。不过要想拍出有艺术效果或特殊效果的照片,还是需要专业器材和摄影技术的。照相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能照和会照不是一个概念。懂得一些摄影知识和技巧,才能拍出与众不同的好照片。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功能非常强大,没有点基础,连说明书都看不懂。 我从2003年开始改用数码相机摄影,电脑里存了几万张数码照片,人物、风景各占一半。近的拍过花蕊,远的拍过日食;小的拍过蜜蜂,大的拍过玉龙雪山;暗的拍过天塔夜景,亮的拍过节日焰火。</b></h3><h3><b> 摄影有时很辛苦,有些发烧友,为了拍一张日出的照片,当驴友们还在熟睡的时候,自己趁天还没亮,悄悄爬到山上,只为拍到日出光影的那一瞬间,人却冻个半死。我没退休的时候,经常和同事集体旅游,为了不影响工作,都是分两批,人们都争着跟我一起走,照相就成了我义不容辞的义务。我却是“前窜后跳”,要往前跑提前选景,等给人们照完了,</b><b style="line-height: 1.8;">自己却落在了后面,于是又往前跑。每次外出都要照一千多张照片,回来以后,给每个人做一个文件夹。</b></h3><h3><b> 照相也是一个危险的事情,有人为了拍一张特殊角度照片,而坠落山崖。有人将相机掉到了水里。曾经有人在航拍视频时,不慎坠机,他在取景器中看到的不是自己扑向大地,而是大地向自己压过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紧按快门不放,为世人留下了绝世之作。</b></h3><h3><b> 摄影有时需要执着和机遇。在30多年前,八达岭长城脚下,有一个卖胶卷洗照片的人,根本就不懂照相,在发烧友的鼓动下开始学照相,后来作品获得大奖。他拍的都是长城与彩虹、雷电的照片,这些自然现象是难以预测的,他天天守着长城,机会比别人多,即是机会也是执着。在香港一条繁华的街道上,突然人群骚动,一摄影师迅速举起相机,原来是一红衣少女从高楼跳下,当头部快要接触到轿车的一刹那按下了快门,这就是著名的摄影作品《红颜薄命》,虽然是死亡的瞬间,但是红色的衣裙、飘逸的长发、高楼与轿车的背景,画面很美。日本摄影作品《地震中的人们》也是抓拍的杰作,地震时人们四散逃命,摄影师出于职业敏感,把逃命的人们和楼房倾斜倒塌的瞬间照了下来。要知道这种跳楼和地震的突发事件比雷电彩虹更难遇到,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娴熟的技术才能拍下来。</b></h3><h3><b> 摄影有时需要灵感。 二次大战英国与德国战斗正酣的时候,英国报纸刊发了一篇战斗檄文,并配有丘吉尔紧握双拳怒目圆睁的照片。英国民众和士兵大受鼓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反法西斯的战场。其实这是摄影师的一个惊天骗局,摄影师领到拍摄任务后,在办公室与丘吉尔反复沟通,但是丘吉尔那天的心情特别好,悠然自得地抽着雪茄,怎么也激发不了情绪。这时摄影组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上前夺下了丘吉尔的雪茄,丘吉尔先是惊愕继而愤怒,摄影师及时捕捉了这一瞬间,于是旷世之作《愤怒的丘吉尔》诞生了。</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照相机是奢饰品。能玩照相机的人,都是有钱人或是文化人。现在不同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繁华的街区或风景如画的旅游景点,经常会看到不甘寂寞的大叔或是追求时尚的少女,举着单反相机在拍照。现在照相的器材装备更新换代太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网络上传递相片,制作电子相册需要的像素不是很高,如果不是发烧友,手机拍照很方便,够用就好。</b><br></h3><h3><b> 让我们背起行装,行走于天地之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悟人生,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诗与远方。诗是我们的心理感受,而美景就在远方。</b></h3> <h3>浙江 苏州留园</h3> <h3><b> 读图时代之二:相册</b></h3><h3><b> &nbsp;</b><b style="line-height: 1.8;">林兆年</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倒退半个世纪,人们很少照相。一般也就是生日、百岁、婚嫁等家庭大事,到照相馆照相留做纪念。还有就是照一寸照片贴证件用。那时每家都有大个的相框,挂于正面墙上,把大大小小的照片镶在里面就行了。自家人可以天天看,客人看也方便。</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彩色照片流行起来,相机也从120变成了135,胶卷由黑白变彩色,照片由12张变成36张。彩色照片的洗印规格是统一的,先是流行五英寸,后是六英寸,当然根据需要可以放大成各种尺寸。由于照片数量增加了,一般家庭就有了相册,相册大小不一,少的几十张,</b><b style="line-height: 1.8;">多的上百张。给客人翻看相册,也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数码相机进入民用,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但发展很快,迅速淘汰了摄影胶片。由于数码照片省去了胶卷和洗相的费用,还可以用电脑或手机屏幕直接观看,尤其是手机加入了照相功能之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大量拍照数码照片,由于照片数量太大,实体相册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就产生了现在普遍使用的电子相册。</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电子相册丰富多彩,制作简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多数是免费使用的。</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b style="line-height: 1.8;"> 第一类是以文字或者照片为主的音乐相册,文字或照片自动播放。优点是不用再动手划动屏幕,缺点是播放节奏不能控制,文字容量小。</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第二类是视频相册,也叫微电影,以视频和照片为主,播放照片时有移动效果,使照片有动感。</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第三类就是你正在看的这个相册,是美篇图文相册,能容纳100张照片、5段视频、75万文字。优点是文字容量大,手动播放,节奏自己掌握,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停下来点击照片放大观看。也有自动播放的模板可选,还可以在线编辑修改。美篇相册还可以打印成相册或美篇书,以实体相册的形式浏览和保存。</b></h3> <h3>桂林 漓江</h3> <h3>桂林 龙脊梯田</h3> <h3>桂林 那龙寨</h3> <h3><b> 读图时代之三:视频</b></h3><h3><b> 林兆年</b></h3><h3><b> 胶片时代拍电影,从器材到技术都是非常复杂的事情。现在装在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就能拍摄简单的视频,我们不能不惊叹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便捷。</b></h3><h3><b> 照相的四个要素是光圈、速度、焦距、构图,前三项工作智能相机的芯片替我们完成了,我们只需掌握构图技巧,就能完成照片拍摄。视频拍摄则是在照相的基础上,增加了“推、拉、摇、移”四种操作手法。</b></h3><h3><b> 早期拍摄电影用的是定焦镜头,现在用的是变焦镜头,所以推和拉的含义是不同的。现在说的推,是指画面景物越来越远(变小),拉是画面景物越来越近(变大)。这种效果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b></h3><h3><b> 摇和移表现的是画面左右移动的变化,摇我们人人都会,移就比较专业了。摇,是我们站在原地转动身体和相机,拍摄周围的场景。移,是相机横向移动拍摄,专业影视拍摄要铺设轨道,业余拍摄视频可以肩扛或手持机器拍摄。在赵本山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里,</b><b style="line-height: 1.8;">有一个范伟弯着腿在舞台上左右移动,拍摄模特表演的镜头,就是手持相机移镜头拍摄的标准动作。</b></h3><h3><b> 我们拍摄固定画面时,要注意相机不要晃动。拍摄移动画面时,相机移动速度要均匀,快慢适中,不要来回摇动。尽量使视频拍摄效果符合人们的观看习惯。</b></h3><h3><b> 我们在观看电视新闻时,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屏幕中间是竖着的长条形状视频,两侧是灰色虚化图像,旁边有字幕提示:手机拍摄。这就涉及到了画幅问题。通常画幅有三种:一是方形,边长1:1;二是长方形,边长4:3;三是长条形,边长16:9。电视屏幕是4:3和16:9,照相机和摄像机是4:3,与电视画幅一致。手机画幅是1:1、4:3、16:9都有,手机平时是竖着用的,为了与电视屏幕一致,推荐手机视频横着拍摄。</b></h3><h3><b> 现在电子相册成为欣赏和保存数码照片和视频的重要方式,彩视相册和美篇相册都支持照片和视频混合播放,相册一般都是在手机上播放,16:9的视频横放竖放都可以,但是横录横放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人的两眼是横着排列的,所以横幅的画面更符合人的生理特征。</b></h3><h3><b> 当你浏览本相册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电子相册的魅力。</b></h3> <h3>云南 石林</h3> <h3>云南 大理</h3> <h3>云南 丽江</h3> <h3>四川 九寨沟</h3> <h3>四川 黄龙溪</h3> <h3>台湾 阿里山</h3> <h3>台湾 日月潭</h3> <h3>台湾 士林官邸</h3> <h3>台湾 太鲁阁</h3> <h3><b>撰文: 林兆年、马文芝、刘则成</b></h3><h3><b> 好运婵娟、何茹</b></h3><h3><b>摄影: 林兆年</b></h3><h3><b>编辑制作: 林兆年</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