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花成蹊 见叶知秋

于雷

<h3>  —— 记河东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新课堂”暨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课例展评活动<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回眸</font></b></h1> <h3>春日</h3><h3><br></h3><h3></h3> <h3>芽尖初上</h3><h3>花苞才靥</h3><h3>花晕如醴</h3><h3>赏者如云自成蹊</h3> <h3>秋日</h3><h3><br></h3><h3></h3> <h3>促织声声</h3><h3>叶脉渐黄</h3><h3>见叶知秋</h3><h3>赏者依旧如云</h3> <h3>花雨滴落沾满蹊</h3><h3>直把梦想染成霞</h3><h3></h3> <h3>雨打兼风吹</h3><h3>见得春华盼秋实</h3> <h1><b><font color="#ed2308">亲历</font></b></h1> <h3>  9月18日在河东区太平小学,我们一起赏析了这场“春华秋实”的盛会。</h3> <h3> 如果把四月份的《道德与法治》“生本新课堂”教师课例展示当作春天的花,那么这次九月份《道德与法治》“生本新课堂”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课例展示就是秋天的果。</h3> <h3>  春天灿若云霞花开,让“生本新课堂”的花下成蹊,经历了夏的锤炼,在秋天想见证对汗水的回报。</h3> <h3>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团队的付出,无论是课堂展示,还是研究报告,无不闪现着团队智慧的光芒。</h3> <h3>  诸葛祥勤老师执教的《让自己来整理》、孙振华老师执教的《我们小点儿声》、刘庆礼老师执教的《家乡节日可真多》、宋金花老师执教的《生活好帮手》这四堂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震撼,“生本新课堂”根深叶茂了。</h3> <h3>  陈雪英、徐欢欢、谷鑫、杨超尧四位老师的课例研究报告,以及和参会老师的互动同样精彩。</h3> <h1><b><font color="#ed2308">见证</font></b></h1> <h3>  一节《道德与法治》课要面对的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的来概括成六个字:爱学、 学会、会学。</h3> <h3>爱学</h3><h3> 爱学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兴趣问题,可能是一节课,还有可能是一门学科。这四节课四位执教的老师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猜谜语、古诗文挑战赛、认识老物件等导入新课,各有千秋,但目的趋一。面对学生教师要追问:我的目的是什么?我该怎样做?课该怎样回归生活?……</h3> <h3>学会</h3><h3> 学会,是一节课的主体,也是我们的目标达成度能否实现的关键。可以用一棵树来形容学会。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总会轻易地想到,大树之所以长得好是因为根的作用,根发达了,枝叶也会不错,反过来枝叶又会给根的不断生长提供能量。</h3><h3></h3> <h3> 那么《道德与法治》的根是什么?</h3><h3> 向生活学习,就是根。“在学生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向生活学习就是很好的途径,教师选择的事例、图片、视频、儿歌童谣、儿童用品等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这里的生活还注意不仅是当下的生活,还有可能是过去的生活、将来的生活。</h3> <h3>  《道德与法治》的枝叶又是什么呢?</h3><h3> 在活动中领悟,就是枝叶,也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活动课。调查、体验、动手实践、展示是主要的方式。上述四位老师课堂都能看到这些。比如:传统的生活工具(调查);吃月饼,模仿拉风箱(体验);制作禁声标志,榨汁比赛,物品归类(动手实践);手抄报绘制,其他的传统节日,到条幅上签名(展示)。</h3> <h3>  除了这些可能还有批判和反思,这里的批判和反思不仅判断对与错,还要说明理由。回忆,整理已有的碎片化的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化,再去影响学生接下来的生活,这是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过程。</h3> <h3>会学</h3><h3> 从生活中来,在活动中领悟,再到生活中去,是《道德与法治》的着眼点,“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  我们的课堂就像这棵大树</h3> <h3> 我们还需要把掌声送给河东区教研室教研员整个团队的领头人张丽娜老师。</h3> <h1><b><font color="#ed2308">憧憬</font></b></h1> <h3>  我们一起随着“生本新课堂”成长,经历了春之萌动,夏之磨砺,秋之喜悦,还希望经历冬之反思,在来年春风悠然时,一起拥抱属于我们的春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