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续上)</h3><h3><br></h3><h3><b>三、诗词语言的整齐性:与此相应的辞格有:对偶、排比。</b>
(六)对偶辞格
1.什么叫对偶?对偶就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
(1) 对偶的功用和特征:
在近体诗语言里,对偶具有很高的修辞效果。对偶通过匀齐的形式,表达了凝练的内容,使读者易于感知、联想、记诵,和谐的节奏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1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浩然《临洞庭》)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其二)
⑤礙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白居易《登西楼忆行简》)
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例①“山”、“云”相对,“从”、“傍”相对,“人面”、“马头”相对,“起”、“生”相对,整个句式是主状谓对主状谓。例②,“气”、“波”相对,“蒸”、“撼”相对,“云梦泽”、“岳阳城”相对,整个句式是主谓宾对主谓宾。例③,“浮云”、“落日”相对,“游子意”、“故人情”相对,整个句式也是主(谓)宾对主(谓)宾。
对偶通过词语两两相对的结构形式把内容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增大了诗歌语言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问的跨度,从不同角度向读者提供了多种镜头,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进入一个更加美妙的意境。例如: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例①,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他的“诗中有画”的代表作。该诗选择了“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连”、“渔舟”等八种典型事物,借助严整的对偶(对仗)形式,组成了优美的画图,四个诗句,两两对偶(对仗),组成四幅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造就了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这种场景的变换,读者读来并不觉得突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偶(对仗)这种辞格,因为严整的对偶(对仗)形式便于人们感情的过渡和联想。又如: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这是杜甫于公元760年旅居成都、春游武候祠时所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这是写祠内景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是写历史,是诸葛亮一生功德的高度概括。这首七律中间两联由眼前景物描写一下子上溯到五百多年前蜀汉时代,这就借助了对偶(对仗)这一修辞格式的功用。这种时间上的大跨度的场面转移,是其他任何辞格都不能能奏效的。
再如: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⑤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⑦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锡禹《西塞山怀古》)
例③一7这些句子都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取得,不能不说对偶辞格起了很大作用。
近体诗的对偶(对仗)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第一,语法结构一致。第二,字数必须相等。第三,避免同字相对。
第四,词性相同且属同类,方算工对。第五,平仄符合要求。<br></h3> <h3>(2) 对偶的基本类型
对偶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正对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道理的对偶形式。如: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牵牛星》)
②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 (庾信《咏怀》其二十》)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⑤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正对井不等于两句话必须说一个内容。如果是这样,那么就等于其中有一句是废话,这种情况也是诗人所极力避免的。加
人情怀故乡,客鸟思故林。 (王赞《杂诗》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鲍照《代东武吟》)
例中上两句都一个意思,其中一句就显得多余。所以,刘勰提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2.反对:反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刚好相反。例如: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劝我者少,啖我者多。(无名氏《孤儿行》)(啖:吃,损的意思)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5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陆游《秋夜读书》)
6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白居易《编集拙诗……》)
例中“少”与“多”的对比;“黑”与“明”的对比;“生死”与“歌舞”的对比;“老境”与“儿时”的对比,“横眉”与“俯首”的对比等等,对比在心理上是很容易联想起来的。
3.串对:串对就是抅成对偶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因为这种对偶形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又叫“流水对”。例如: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③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白居易《好听琴》)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雀楼》)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h3><h3>例①②,上下两句都是相承关系。例①,两句的“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洛阳、郑、汴、幽州等地之后所设想的“还乡”路线,前后地点一线相承。例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是由前面的“一岁一枯荣”发展而来的,自然界的草木,由枯而荣,由荣而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自然是前后相承的。“野火烧不尽”和“春风吹又生”,也是前后相因,意同流水。例③,上下两句是因果关系,“一声来耳里”是因,“万事离心中”是果。例④,上下两句是假设关系,“欲穷千里目”是条件,“更上一层楼”是结果,正因为串对的上下两句常常是相承关系,所以有时句子开头也常常有表明时序的时间名词或词组。如;
⑤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6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刘琨《扶风歌》)
⑦昔往鹧鸪鸣,今来蟋蟀吟。(王赞《杂诗》)
8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杜甫《九日》)
从心理角度来说,造成串对的基础是相近联想或因果联想,如例①②,前后两事相因,在心理上也必然是连类而及。③④,上下两句不论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还是假设的因果关系,在心理上也都是属于因果联想。以上讲的是对偶第一种分类的基本情况。<br></h3> <h3>对偶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本句对、邻句对和隔句对。
1、本句对:本句对又称当句对或句中对,指的是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首先是一句(诗行)之内的词语自对,然后再句与句相对。例如: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高山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
3.座中醉客延醒客,江山晴云杂雨云。(杜甫《杜工部蜀中离席》)
4.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李商隐《当句有对》)
例①,上句“风急”对“天高”,下句“渚清”对“沙白”,然后上下两句相对。例②,上句“高山”对“急峡”,下句“古木”对“苍藤”,然后上下两句相对。例③,上句“醉客”对“醒客”,下句“晴云”对“雨云”,然后上下两句相对。例④,上句“池光”对“花光”,下句“日气”对“露气”,然后上下两句相对。
2.邻句对:上下句中的对应位置,用相邻两类不同事物的字词(或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互为对仗,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邻或相似,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关系。用这些词义的门类相邻(或比较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
例1鲁迅《亥秋残年偶作》: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上句的"尘海"对下句的"金风"是地理对天文。
例2李商隐《筹笔驿》: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上句的"笔"对下句的"车",是文具对器物。
例3李贺《七夕》: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上句的"鹊"对下句的"花",是鸟兽对花木。
邻对比借对较宽。有时候,不相邻的两类事物的字词也可以互为对仗,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构成工对。如:
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3.隔句对: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就是具有对偶关系的上下四个句子,第一句和第三句相对,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对,形同扇面,所以又称扇面对。如:
1昔我往矣,杨柳体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思:语气词,)
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数, 脱帽着帩头。 (无名氏.《陌上桑》)
③漂缈巫山女, 归来七八年。 殷殷湖水仙, 留在十三弦 (白居易《夜闻感旧》)
4昔年共照松溪影, 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 雪销花谢梦可殊。 (郑谷《遇裴晤员外》)
例1 “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相对;“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相对。例②“行者见罗敷”与“少年见罗敷”相对; “下担捋髭须”与“脱帽着帩头”相对。(帩:头巾) 以及《沁园春》词牌中的隔句对、扇面对等等。<br></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font-size: 17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七) 排比辞格</span><div><h3>1、什么叫排比:指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组句子上下排列起来,借以增強语势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1 硕人其颀,衣锦裘衣。 齐侯之子,卫候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诗经.卫风.硕人》)
2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诗经.卫风.硕人》)
3 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 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髸雪。
(白居易《啄木曲》)
从上例句可知:古代诗歌的排比辞格,只用在古体诗中;它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结构相同或相近。2.句数是偶数排列。3.一般情况下,每句字数相等。4.句中有相同的标识语。5.内容上互有联系。6.语气一致。
排比的基本类型
(1)有序排比
按时间先后。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无名氏《焦仲卿妻》)
按方向转位。如:东市买俊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无名氏 《木兰诗》)
按地位高低。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无名氏《木兰诗》)
(2.)无程序排比
<h3>所谓无程序排比,指排比所表达的内容在叙述描写上没有程序或程序不明显。如:1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辛延年《羽林郎》)</h3>2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无名氏《焦仲卿妻》)
诗歌中的排比辞格,多用于古体诗(乐府、古风)和新诗(自由诗、散文),因此,我们暂只作一般学习了解。
</h3><h3> (待续)</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