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利西路,曲折而平常的小路,三人撑开臂膀并排站立就是这条路的宽度,这条路的尽头,有一座保存和修缮较好的大型老洋房,红色、绿色和黄色的屋檐下侧,有一点点童话色彩。淡奶黄色小拉毛水泥粉刷,底层窗台有漩涡牛腿托起,窗顶有花饰窗眉线。</h3><h3><br></h3><h3>房子曾经的主人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莹,英文名字黛西(意为雏菊),曾经锦衣玉食,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心怀怨忿,她依旧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看她的照片,哪怕是八十多岁时,依旧和雏菊一摸一样,干净的、优雅的、沉静的。</h3><h3><br></h3><h3>1998年9月25日黄昏,是上海红十字会和上海医科大学来拿走她的遗体,因为在1985年她立志愿书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红十字会,所有的眼角膜、骨头、脏器,并且不留骨灰。</h3><h3><br></h3><h3>房子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充公,现在这里住着三十七户人家。</h3><h3><br></h3><h3>初秋时节,路过利西路,想起上海滩曾经的这位真正的金枝玉叶,让我们看到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自己的人生,可以怎样坚持自己的纯净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生活中可以怎样护卫一颗自由的心,在生活大起大落的时候,让它都是温暖的、自在的。</h3> <h3>利西路,曲折而平常的小路,三人撑开臂膀并排站立就是这条路的宽度。</h3> <h3>这条路的尽头,有一座保存和修缮较好的大型老洋房,房子曾经的主人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莹,英文名字黛西(意为雏菊)</h3> <h3>房子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充公,现在这里住着三十七户人家。</h3> <h3>利西路44号藏在两幢六层新工房的背后,共用一个大门,不易发觉。</h3> <h3>这座看上去似乎即将倾塌的房子,它曾经的主人是李鸿章。房子有一种无法用建筑术语来表达的风格,很中国,确是西方花园式洋房的整体架构,某种程度上,更像南洋风格的热带小楼,而另一些地方,却好像借鉴了日本建筑的意蕴。那位一百多年前中国最显赫的人物曾对日本人说过:我们中国人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他身前身后留下的崇敬和骂名一样多,而这幢老楼,正在无言地诉说着一切。</h3><h3><br></h3><h3>如今,它只是安静地在这里,破败、衰老。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一直是广播电台的职工住宅,随着岁月的冲击,别说李鸿章的后人,就连它的第二代主人——广播电台的员工们,也大多老的老,走的走。</h3><h3><br></h3><h3>现在有新租住进来的外地人,这只是他们的栖身之所,老宅被分割的某个亭子间,对他们而言,是相对于新式高楼而言的地段优良的选择,仅此而已。</h3> <h3>利西路,手机自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