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三角,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提起它,让人先想到的是毒品、走私、暴力。</p><p class="ql-block">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泰缅边境的泰国境内至今还生活着近40万华人后裔,他们散落在泰北边境的108个村落,历史无情的把他们压缩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一群特殊的华人及其后裔。</p><p class="ql-block"> 一些资料记载,国民党1949年撤退台湾时在此留下一支军队,为了生存,他们曾经与缅甸政府军开战,与黑帮开战,与解放军开战,与寮共开战,甚至与毒枭合作种植贩卖鸦片……他们在异国他乡生长,用自己四代人的血脉书写着中华儿女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他们有着其他海外游子没有的经历和不可想象的传奇,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早就想探究这段封存多年的历史,具体了解一下那个特殊华人群体背后的人和事儿,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15日,我和香港朋友一行十人搭乘KA232航班,经过近三小时航程,从香港直飞泰国北部城市清迈,再驱车翻山越岭三百余公里,来到泰缅边境的金三角地区,展开五天的泰北金三角探访之旅。 </p> <p class="ql-block">泰国政府在泰北美塞县湄公河边境旁竖立一座刻有英文“金三角”字样的牌坊,供游人“到此一游”留念。来到这里,才感觉进入了神秘的金三角。</p> <p class="ql-block"> 湄公河流域在金三角基本是南北走向。西北面是缅甸,河东是老挝,河西南是泰国。</p><p class="ql-block"> 三国边界地形复杂,人烟稀少,便于毒贩活动。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地形复杂性来看,这种“三不管”地区是最好的“游击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毒品交易场所,如今青苔密布</p> <p class="ql-block"> 这里距离缅甸和老挝都很近</p> <p class="ql-block"> 金三角森林密布,山多地少,经济十分落后,但这里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基地,一度主宰全世界60%、亚洲80%的海洛因交易。</p><p class="ql-block"> 如今,曾经种植罂粟的土地今天已变成了茶叶、水稻、荔枝龙眼和玉米地。要看罂粟花,只能到“鸦片博物馆”看展览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金三角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罂粟花</p> <p class="ql-block"> 金三角鸦片品牌</p> <p class="ql-block"> 茶园的主人是村长,也是国军团长后人。他说,自从不种罂粟之后,改种茶叶和其他经济作物。这这些茶都是从台湾引进的品种,以高山茶为主。茶叶种植和制作后再运往台湾,在台湾包装出售。</p><p class="ql-block"> 过去喝过不少台湾高山茶,兴许有这里的产品。品尝一杯感到不错,1900元泰铢买了两斤高山茶,为他们做点“贡献”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市场上购买的泰国大米,有没有这里出产的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解放军大军南下进攻云南,国民党败退,93师一部在709团团长李国辉带领下突围到缅甸,与另一支突围到缅甸的国民党26军278团一部,以及之前滞留在缅甸的国民党远征军残部汇合,共1500人驻扎缅甸北部孟果县大其力村。</p><p class="ql-block"> 当时,缅甸是主权国家,不允许外部势力进入自己领土。1950年6月,派出两个团万余人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征讨残军,近两个月战斗,缅军大败,缅军首次领教了国军的厉害。这次战斗,被当地国民党后裔骄傲地称为“大其力战役”。</p><p class="ql-block"> 战后,蒋介石颇为满意,认为缅甸国军这支力量可以作为反攻大陆的基础。于是,1951年4月,派李弥到缅甸组建“云南反共救国军”,并担任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同年6月,李弥带领残军从缅甸进攻云南,被解放军第14军击败撤回缅甸孟撒。年底,开始整军训练,部队扩充至三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1953年3月,缅甸政府军再次集中9个营的兵力和重武器在萨尔温江流域的孟板进攻残军,此时更不是残军对手,还是兵败缅北。无奈之下,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求助,要求台湾方面撤回这支部队。</p><p class="ql-block"> 在联合国压力下,1953年底开始,台湾将在缅甸境内7200名官兵及其家眷撤回台湾。</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残军重整为五个军,柳元麟任总指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缅甸政府军在金三角地区作战,伤亡惨重,被迫退到老挝境内。缅甸政府再次向联合国控诉要求撤军。</p><p class="ql-block"> 1961年5月,残军第一、二、四军共五千多人撤回台湾。李文焕的第三军前身是云南地方武装,官兵不愿意去海峡对岸台湾而留下来;第五军军长段希文收到撤军密令则不予理睬,两个军留下来分别驻扎在唐窝和美斯乐。</p><p class="ql-block"><br></p> <h3>武装押运毒品</h3> <h3>当年军用通讯器材</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台湾方面还为他们提供了少量补给,随着反攻大陆无望,逐渐中断对他们的补给。</p><p class="ql-block">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残军彻底成为流落在异国他乡的孤军,只能自谋生路。这些剩下的官兵约四千余人,在泰国没有给养,生活极其艰苦。为了生存,只好与大本营设在泰北满星叠的毒枭坤沙合作,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做起了种植鸦片和毒品买卖生意。</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挝共产党(巴特寮)部队在泰北活动频繁。泰国政府考虑到泰北地区稳定和残军已经在泰北驻扎的现实,遂与台湾方面和残军谈判,条件是只要残军帮助泰国政府清剿寮共,便给予永久居留权作交换。</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开始,这支经历了远征军抗日作战和解放战争的国民党军队在段希文总指挥、李文焕副总指挥率领下,用五年时间,以一千多名官兵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清剿任务。泰国政府出于当时的承诺和某种程度上的人道主义,允许93师官兵驻扎美斯乐村。</p><p class="ql-block"> 迄今,93师后裔在这里不断繁衍生息,已经从当年的四千人发展到今天的十万余人。驻守在金三角近七十年的93师,由国民党正规军成为一支残军,又变成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后期更演变为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他们身上,印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斯乐村附近的泰北义民文史馆,主要是段希文率领的第五军的忠烈祠和史料,由当地华侨和台湾有关人士捐建</p> <p class="ql-block"> 馆内设有残军在金三角地区历次作战死亡官兵和军长段希文、李文焕灵位。段希文是“残军灵魂”,泰北残军多场战斗都是他指挥的。</p><p class="ql-block"> 泰国政府给予身份证后,段希文命令属下将罂粟全部铲除,种植玉米、水稻、茶叶等农作物,使老兵及其后裔从此过上泰国农夫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黄果园村华文学校校长李开明告诉我,1980年,69岁的段希文去世,数万人冒雨自发为他送行,两百多辆车一路从清迈开到美斯乐,送葬队伍绵延两公里。他还说,段希文逝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墓碑方向朝北,永远望着自己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第三军指挥部旧址设在海拔1300多米的深山顶处,易守难攻。旧址内几座房子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稍有军事常识的可以看出,指挥所内警卫分队、会议室、餐厅和司令部的位置布局。</p> <p class="ql-block"> 看管第三军忠烈祠老兵的住宅破旧不堪</p> <p class="ql-block"> 指挥所现成为李文焕后人经营的“唐窝客栈”,门庭冷清,已停止营业</p> <p class="ql-block"> 参观唐窝第三军指挥部途经正在修建的忠烈祠,巧遇第三军军长李文焕儿媳妇、泰国云南会馆副理事长李柴云女士,交流中感觉她对目前泰北华人后裔的境遇不甚满意,期盼更多的有心人给予支持。</p> <p class="ql-block"> 美斯乐村地处高山,海拔1300多米,气候温和湿润,终年云雾缭绕,林木隽秀,山花烂漫,素有“小瑞士”之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美斯乐的客栈住宿一晚,凌晨远眺,美斯乐村橙色的民居被云雾笼罩,美景如画。</p><p class="ql-block"> 美斯乐村历经多年的发展,旅游及商业设施逐渐完善,现已成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走进美斯乐和其他泰北华人村庄,仿佛回到国内山区村庄。平房建筑均为浓郁的云南风格,村内餐馆基本都是云南菜、云南米线和面馆。所有标示是中文,村民之间交往用的是普通话或者云南方言。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也都保留了传统的中华文化。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每年过春节、端午、中秋和祖国内地风俗完全一样,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p> <h3>“福”字也倒过来贴</h3>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国民党残军及其家眷取得泰国居留权开始,段希文在指挥属下放下武器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办华文教育。他亲手创建了美斯乐村的“兴华学校”,并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泰国总领事馆提供的资料显示,现在几乎所有的华人村的中心地区都有村办学校。每个村庄无论大小都有两所学校,一所是根据泰国政府要求设立的泰文学校(很多是以前的中文学校收归国有),一所为村庄自己设立的中文学校。泰北三府共有96所华文学校,一万九千多名学生,760名教职员工。学校一般开设4门课程,汉语、数学、英语和常识(其中包括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内容)。所有课程均用中文授课。学生要在泰文的全日制学校完成泰国义务教育的所有课程,并获得泰国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中文学校的课程,通过严格考试获得中文学校毕业证书。</p> <h3>几乎每个华人村都有自己的华文学校</h3> <h3>教室很简陋,但孩子们学习热情饱满</h3> <h3>孩子质朴的笑容似乎在说,她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学好华文</h3> <h3>这双大眼睛,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学习中文的渴望</h3> <h3>有时打架斗殴的孩子,老师也会罚站自省</h3> <p class="ql-block"> 华人村的学生每天要去两所学校上课,早上8点至下午4点在泰文学校读书,下午4点至晚上8点再到中文学校念书。晚饭就在学校门口的小吃店解决。也就是说,这里的学生每天在校读书的时间就达到了12小时以上。而且周六没有休息,利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在中文学校上课,周日休息。</p> <p class="ql-block"> 几乎每间华文学校门口都有小吃店。孩子们在泰文学校下课后,先来这里吃晚餐,再上两节华文课</p> <h3>我们离开学校时,已经是晚上八点了,朗朗的读书声不绝入耳</h3> <p class="ql-block"> 我们接触的华文学校校长都不容易,他们无私奉献,把全部精力和财力用在学校。</p><p class="ql-block"> 建群学校田校长说,该校至今仍坚持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也因此得罪台湾方面,停止了对他学校的援助。他每天都要四处奔波,为学校找资助。</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来把自己的财产悉数捐出,甚至将家中的家具及值钱东西变卖及借高利贷,只为办学。他苦笑说:“如果你们到我家看看就知道,那哪里还是个家呢!这么多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太太,她跟着受苦”。但妻子却一直在身边支持他,将家里好的水果都挑出来让他带给老师吃。“我的希望就是能将学校办下去,为孩子们找条好点的出路,不要忘了我们的根,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些话,听了真让人心里流泪……</p> <h3>老一辈的校长也来感谢我们的捐款</h3> <h3>支教老师宿舍</h3> <p class="ql-block"> 深圳姑娘燕子一个多月前来到条件较差的建群学校支教,对华人后裔有深入了解,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爱心事业中去。她深有感触地说,当在异国他乡看到升国旗、奏国歌时,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她和支教老师眼角都湿润了……</p><p class="ql-block"> 她以“白色素描”为笔名,用自己精彩的文笔在网上发表了《【白色素描镜头小故事】被遗忘的华人--泰缅边境金三角华人村支教招募》的文章,呼吁更多的人支持华文教育,让中华文化在这里传承下去,感动了很多人。</p> <p class="ql-block"> 泰北这个特殊的华人群体的历史,无疑是一部华人为生存和发展,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在这里影响了以后的两代人,甚至现在还有的华人学校不愿接受我国清迈总领馆的捐助,也有的接受了捐助后台湾当局来找麻烦。</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应该放下包袱,不计前嫌。只要拥护国家统一,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就给予支持和帮助。这里也呼吁朋友们去泰北走走看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泰北的华文教育献出自己一份爱心。</p><p class="ql-block"> </p> <h3>余权英夫妇捐款开展华文教育,清迈总领事接见余先生一行</h3>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泰北旅程匆匆结束,走马观花地接触一些那个特殊的华人群体的人和事,心情多少有点儿压抑,复杂的情感还在继续思索。</p><p class="ql-block"> 事易时移,60多年前的残军士兵大多离开人世,目前健在的据说不到一百人。 在这些特殊的华人群体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所造成的几代人的悲哀,他们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当年,他们的前辈也是意气风发,为理想和生存冲向战场,浴血奋战,横尸沟壑。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了他们的身躯,历史的尘埃又深深淹没了他们的功过是非。</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七九年对越作战之后,好长时间不愿去回忆那场战争,更不可思议那些所谓“主战”专家在一些媒体中的夸夸其谈,因为只有经过战争的人才知道远离战争的宝贵。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最坏的和平也好于最好的战争……希望所有人都能远离战争。</p><p class="ql-block"> 泰北金三角之行,虽然没能看到盛开的罂粟花,也没有感受到传说中的毒品走私活动的神秘,但最大的意外感受,是从这些特殊的华人后裔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军人坚苦卓绝的战斗历程,看到了这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看到了在异国他乡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的那群人的思乡情怀,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里得到不断传承……</p><p class="ql-block"> 不由得让我们从心里去尊重他们,祝福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