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师傅们每天都这样在露天坝煮饭,如遇下大雨就等雨小了再煮</h3> <h3>2018年9月16日周日、阴,相约摄友一起到翠湖源头四川广安岳池县双鄢乡打鸟、拍人文。摄友们带着长焦在河边拍白鹭和牛,而我一如既往地喜欢拍老院子纪实,拍完了两百多年的罗家院子后出来发现河边的桥头上有人在野炊煮午饭,走进一问原来是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一行六人赶着4500只鸭子经过十多天的风雨兼程于2018年9月17日走到了广安市岳池县双鄢乡吆鸭子,这里距他们家乡已经有50多公里远了。</h3> <h3> 洋葱炒坐凳儿</h3> <h3> 笑对人生</h3> <h3>一张塑料胶子,一顶斗笠、一根斑竹杆就是鸭棚子的个人终级装备。一辆摩托车、一辆三轮车、一座鸭儿棚棚加上锅碗瓢盘灶这些就是团队终级装备。他们所处的环境没有网络,没有wifi、没有电视,早上5点半和鸭子一起起床赶着鸭子到附近的水田让鸭子找吃的,晚上7点半将鸭子赶到聚集点休息,中午睡不了午觉师傅们要负责看守那些体弱带残掉队的鸭子将它们捉回队伍中。 </h3> <h3> 守护</h3> <h3>小兄弟今年16岁,吆鸭子工资每月300元</h3> <h3>据吆鸭子师傅冯祥如介绍:他们一行六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16岁,其他几人都四五十岁,分别来自不同的六个家庭,年龄大的五个人以前从小就从事吆鸭子工作,由于行情等多种因素2000年以后基本都没怎么吆鸭子了,现在又重操旧业是因为一家养殖业公司请他们帮公司养鸭、吆鸭,工资是包吃包住2000多一个月,年龄最小的师傅每月工资300元。</h3> <h3> 本地麻鸭</h3> <h3> 耐得住空虚,忍得住寂寞</h3> <h3>他们每天都在野外,没有娱乐活动,没有娱乐设施,他们却能分辨出很多种鸭子叫声的意思。</h3> <h3>据冯祥如师傅说现在吆鸭子轻松多了,八九十年代吆鸭子那才叫苦,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是在野外风餐露宿,由于附近没有干田田坎又太窄鸭儿棚棚放不稳,就拖几个稻草垫在水田里将鸭儿棚棚放在水田里睡,遇到晚上下大雨还得起来围鸭子不然大水会将鸭子冲走,早上起来还得在水田里去摸鸭蛋,其中四分之一的鸭蛋因为水浑浊找不到而丢失。</h3> <h3> 鸭棚子的四得:冷得、饿得、坐得、站得</h3> <h3>他们就象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每一只鸭子,哪怕是体弱多病的也从来没有放弃过。</h3> <h3>为了方便将竹杆插在地上竹杆上加了一个铲铲</h3> <h3>由于常年在水田里吆鸭子,所以身上的衣裤基本上没干过,连睡觉时穿的都是湿衣服长此以往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风湿关节炎。八十年代所有人都很穷为了一家老少的开支都省吃俭用,虽然鸭子每天生几百个鸭蛋却一个月也舍不得吃一个鸭蛋,偶尔碰撞坏了的鸭蛋就留给老人和孩子吃。</h3> <h3> 沉思</h3> <h3>鸭棚子生活</h3> <h3>如今条件好了,晚上可以将鸭儿棚棚搭在公路上,三轮车上睡三个人,鸭儿棚棚里睡三个人,也不是很挤生活挺不错的,虽然要一个多月才能回家平时也经常和家人通电话,生活条件也很好了,每天骑摩托车到附近的乡镇去买肉买菜。比较苦恼的是今年雨水太多了,虽然戴了斗笠披了塑料胶子风大雨大时还是会将身上淋湿,有时一天要换两三次衣裳,没有太阳衣裳干得慢,所以衣服没怎么干也得换着穿,希望雨季早点过吧。</h3> <h1> 笑对人生</h1> <h3>知足常乐</h3> <h3>作者简介:何永平 网名 野马 44岁,四川岳池人,纪实摄影爱好者,系全景图库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摄影师、拍信图库签约摄影师。所拍摄作品多为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写照,其代表作品《我的岳父岳母》,《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农村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等均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h3> <h3> 没见过鸭棚子的九零后感到很稀奇</h3> <h3> 准备吃饭了,师傅们都回来了</h3> <h3> 偶尔相互嬉戏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h3> <h3>作者简介:</h3><h3>何永平 笔名: 野马 44岁,四川省岳池县人,摄影师、收藏家、农艺师。</h3><h3>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纪实摄影师、资深农艺师,爱好文物收藏,系全景图库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摄影师、拍信图库签约摄影师、微博认证文章作者、知乎认证文章作者,所拍摄作品多为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写照,其代表作品《我的岳父岳母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 》,《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 》,《农村瓦匠》等均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县获奖。</h3><h3><br></h3><h3>自2007年摄影有以来其纪实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纪录了农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近百种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手艺、传统职业,用文字、图片、视频纪录一个个真实的农村故事,反映社会底层边缘人员的真实生活现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三农,农村、 农民、 农业。</h3><h3><br></h3><h3>《消失的公社》系列纪录了自1992年拆乡并镇政策后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古老的公社遗址,这些公社有的是从古庙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古道观过度到公社,有的是从古建筑过度到公社,有的是购买的当地百姓的住房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当时新建建筑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政府驻地自工作人员搬走后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公社连名字也被逐渐遗忘。《消失的公社》系列通过抢救性拍照,录制视频,采访当地百姓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归案。</h3><h3><br></h3><h3>《工匠之心》系列纪录农村各种老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他们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更多的是要让技术更上一层楼,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年经一代学习的榜样更是技术传承的精髓所在。</h3><h3><br></h3><h3>从事摄影以来,何永平利用节期日和工作之余,拍摄了25万余张农村题材的各种图片,内容涵盖农民劳作、农民生活、乡镇赶集、农村老艺人、农村水利图片、农村历史遗迹、农作物生产图片、农业机械以及脱贫攻坚等。各种摄影作品发表于: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平台上让更多人关注农村。</h3><h3></h3><h3>古玩收藏:通过学习文物相关知识,对农村遭到破坏的各种文物进行抢救性拍摄纪录并宣传普及各种文物知识让当地百姓认识到老物件的文物价值,保存各种老物件真正做到藏宝于民。</h3><h3><br></h3><h3>农艺师工作扎根在基层20多年里从养殖、种植、农业机械等各种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从传统农业过度到了现代农业对当地百姓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论文“水稻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探析”发表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技服务》杂志第22期。</h3><h3>QQ:25955855</h3><h3>微信:hypaaa1007</h3><h3><br></h3><h3></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老面坊 https://www.meipian.cn/1oivbb7v</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蚕农 https://www.meipian.cn/1oiriz3d</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鸭棚子 https://www.meipian.cn/1lwb3o4b</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 包皮蛋 https://www.meipian.cn/16b9d9e0 </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卖连盖(连架)https://www.meipian.cn/1h5vrkbl</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写信人 https://www.meipian.cn/13gcms4i</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篾匠 https://www.meipian.cn/118l7sbg</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铁匠 https://www.meipian.cn/110zbdrz</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瓦匠 https://www.meipian.cn/xmz3xzb</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牛贩子 https://www.meipian.cn/wg30t2x</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榨油坊 https://www.meipian.cn/vsfzz4d</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公平秤 https://www.meipian.cn/uzcncdp</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铸造锅碗勺盆 https://www.meipian.cn/susxryi</h3><h3>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纪实摄影 https://www.meipian.cn/u41kihg</h3><h3>我的岳父岳母 https://www.meipian.cn/rpb5xn3 </h3><h3>老百姓的人生百态 https://www.meipian.cn/ocw1flb</h3><h3>一次与死神擦肩过的甘南之旅 https://www.meipian.cn/qlfpy0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