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西北◎自驾游第18天《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2018.07.22

TIGER 张TK

<h3><b><font color="#b04fbb">出发日期:2018.07.05 返京日期:2018.07.29</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历时25天 出发里程:10755公里数 到京里程:17964公里数</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行程7209公里<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今天是2018.07.22日,天晴,是我们自驾游行程的第18天。 我们从敦煌市入住的宾馆出发,仅仅行驶5公里就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 来到这里,响晴薄日,艳阳高照,天气非常好。 </font></b> </h3> <h3><b><font color="#b04fbb">鸣沙山、月牙泉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而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敦煌民俗博物馆”。</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鸣沙山距离敦煌市南郊5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鸣沙山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是多彩的沙山。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荣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荣誉称号。 2015年7月20日,被批准为国家AAAAA景区。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甘肃省酒泉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汉代称鸣沙山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 其山东西绵亘,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还有多彩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无边的沙海中,点缀着为数不多的树木,那是沙柳、柳树和芦苇。就是那一小抹绿色,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这些植物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之中,长达几十米,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西北大漠,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任凭你耗尽眼力寻啊,很少看到那已经显现的丝丝绿意。 在这里,生命一旦产生,便很难消亡,因为艰苦的环境,往往可以养育伟大而顽强的生命。<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沙滩犹如在炉上烤着,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沙地,使人喘不过气来。 炎日下的沙砾,透出逼人的热气,抬眼望去,似乎脚下这片黄沙都飘着一种淡淡且延续着的热波,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留下行走的印记。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 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单调的颜色:浅黄色、深黄色,还有永远是灼热的橘黄色。 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沙漠中的骆驼是一种极其温顺的动物,你看它那憨厚的外表,就会感到它的心地会十分善良。 它们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夏天,骄阳似火,气温在50℃上下, 沙漠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热浪一阵阵袭来。 在沙海里行进,就象走在热锅上一样,寸步难行。 然而,骆驼似乎没有这样的感觉,它那宽大的蹄子走在沙漠上,如履平地。稳稳的、妥妥的,给人以强大的安全感。 骆驼的脚底长着一层厚厚的角质垫,好象一只特别的“靴子”一点也不怕烫。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几百头高壮的骆驼驮着游客们悠然自得地漫步在沙海里行走,那么深沉,那么持重,那么不慌不忙,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它们摆脱了一切的烦恼和惆怅。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成群的骆驼日复一日的头顶炎炎烈日,脚踩厚厚黄沙,负重着胖瘦不一的游客们,任劳任怨,毫无怨言。<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湛蓝的天,金黄色的沙漠,这美丽的画面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西北的人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浓浓的吸引力。</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我们在沙山、在沙海中尽情享受!绽放自己!</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形形色色的滑翔机在空旷的沙漠上空飞来飞去。喜欢滑翔机的游客们在放飞心情,放飞梦想!</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黄灿灿的沙山旁边就是月牙泉。</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走过一颗颗的绿树,远远望去,月牙泉即在眼前。</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真可谓“水静印月”、“水映流沙”!</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古代有“沙井”之称,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月牙泉在鸣沙山北麓。</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 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 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 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入泉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 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 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 。 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 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 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 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了给月牙泉补水。 2004年的水位1.3米,泉水面积7.8亩。 <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 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在经过几年的应急治理之后,“沙漠绿洲”敦煌市著名的景点月牙泉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已经有所回升。<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 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庙宇。 泉南岸有一组古朴雅致、错落有别的建筑群,从东向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 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 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月牙形的清泉,泉水湛蓝,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般的沙丘上。 对于月牙泉千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 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 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内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 这种解释可以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为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这一泓碧水形如弯月的月牙泉。 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 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颇为奇特。</font></b><b><font color="#b04fbb">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赞叹不已。</font></b><b><font color="#b04fbb"> </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人们都说,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 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 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暴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漾漾,澄澈无比! </font></b></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b04fbb">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font></b></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b04fbb">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font></b></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b04fbb">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font></b></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b04fbb">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br></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难怪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font></b><br></h3> <h3><b><font color="#b04fbb">  我们恋恋不舍地 离开了《因沙动成响的鸣沙山》 离开了《泉映月而无尘的月牙泉》 离开了《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胜地》<br></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b04fbb"> 再见!鸣沙山、月牙湖! 谢谢您的观看! 请看下集《巧夺天工的莫高窟》 照片、制作:红军 铁钢 2018.09.18<br></font></b></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