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明月

荆延续

<h3>  中秋节前夕,应朋友之邀回到故乡沈阳,与几个发小小酌。把杯推盏,酒过半酣,其中一位老弟,悲痛泣涕,问何故,弟曰,小时吾等戏耍父母膝下,是何等快乐!现如今,大家各奔东西,老人均已故去,伤心也!吾劝弟,此乃规律也!还是举杯邀明月,把酒聊中秋啊!</h3><h3>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br></h3> <h3>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h3><h3> 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感人悲剧。</h3><h3> 相传,吴刚被天庭惩罚,没日没夜的砍伐每棵桂花树,吴刚常非喜欢桂花树的香气。当他知道人间没有桂花树时,就变作一位老人,特意把桂花树的种子送到了人间的一位酒仙娘子手中,酒仙娘子将种子种下,人间便有了桂花树了,她也酿出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赏欣月亮,赏欣桂花,在阵阵桂花香中喝一杯桂花美酒,也是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br></h3> <h3>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大将军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br></h3> <h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仰望天空赛如玉盘的一轮明月,自然会期盼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回忆与家人相聚的快乐时光。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br></h3> <h3>  “每逢佳节备思亲”。 中秋节,在福州闽侯的一些地方,不仅是团圆,还要到祖先墓地进行祭扫活动。 按当地的风俗,清明节他们不扫墓,一定要留到中秋节。每年的中秋节,一大家子人都要浩浩荡荡准备好东西,到祖先的墓地去祭扫。“备好纸钱、香烛、米酒和饭菜,大张旗鼓地祭祀一番”。据了解,这一习俗,在闽侯的洋里、大湖、延坪、鸿尾以及闽清等地方很流行。</h3> <h3>  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是饮酒前,首先要敬天敬地,敬已故的先人,仿佛先人和我们一起共饮,一起团聚。回忆美好的过去,展望幸福的未来,我们心情豪迈,因为明年的中秋节我们还要相聚,到那时,花更美,月更圆! <br></h3> <h3>  酒已酣,君将醉。大家共享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h3><h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亲爱的朋友,千里共婵娟,明年再相见! (荆延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