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西秘境阿里行 之 札达土林/古格遗址

异乡多梦

<h3>5/3 冈仁波齐转山回到塔钦已近中午,在川北饭店修整并吃了简单的午餐,大约一点开车向更西北的札达进发,开始我们的古格之行。</h3><h3><br></h3> <h3>在219国道上一路畅行,行驶约200公里到达那不如,从这里拐向南行的105县道去往札达。路一下变窄了并蜿蜒爬升,我这个不擅长开山路的老司机赶紧让位给先生。</h3><h3><br></h3><h3>没开多久,眼前的景象变得越发刺眼。湛蓝的天空下是满眼的明晃晃的黄土色,干燥异常,连呼吸都觉得充满土味。</h3><h3><br></h3><h3>单向单车道的县路随着爬升和一个接一个的转弯让我有些紧张。接着就看到路边竖着一个牌子:‘’前方软路基,小心驾驶‘’。正在询问先生什么是软路基的当儿,前方拐弯处已不见了柏油路,好像不久前刚塌方过,幸好旁边已压出了新的土路,我们小心翼翼地开过去。</h3><h3><br></h3><h3>自从上了105县道,来往车辆很少,手机信号也时有时无。一辆大卡车抛锚在路边,司机已不见了踪影。在这种地方抛锚,真是可怕!</h3> <h3>正在和先生讨论在这片不毛之地,游牧民是如何生活的话题,眼前的黄土坡渐渐变成高低错落、千姿百态的模样。</h3> <h3>从盘山公路望下去,一片荒芜,但远处仍有星星点点散养着的牦牛。偶尔还能看到一两间土坯房子,不过我很怀疑是否有人居住。但答案很快在翻过另一个山头后揭晓了。转过山后先是看到了水源,接着看到炊烟,然后是土坯房旁闪动的几个人影,有女人和孩子,想来是一家人。</h3><h3><br></h3><h3>这大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游牧民吧。听朋友说过,国内的藏族游牧民有300多万(数字待核实),主要集中在青海玉树和西藏的那曲、阿里地区。国家试图让他们定居下来,但并不是所有游牧民都喜爱并习惯新的生活方式。找不到工作,又失去了最后的牦牛和迁徙的自由,想来也是件悲伤的事。</h3> <h3>转过一个弯儿,前面一片开阔,望过去简直有如进入梦幻世界,好像面前是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楼,一顶顶帐篷,似乎那里驻扎着千军万马,随时呼之欲出。</h3> <h3>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进入土林区域。这种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前的地质变迁。据说,一百多万年前,札达和普兰之间是个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冲磨出建筑物的层高,历经风雨侵蚀才雕琢出现在的模样。</h3> <h3>行到有国家土林地质公园界碑的地方(3760米),我从车里出来,几乎被风吹得睁不开眼睛。除了黄土,就是黄沙,耳边伴着呼啸的风声,其余一片寂静。凝望远方的土林,忽然有种渺小又无助的感觉。这里传说中也曾生活着十万之众,然而随着水源的干涸,曾经的绿洲也萎缩殆尽,变成现在没有绿色、没有生命的自然奇观。</h3> <h3>倒是身边这一座座玛尼堆,好像是灵性的存在,同时也显现着虔诚的藏民对强悍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h3> <h3>从土林地质公园离开,开车不到半个小时,就进入了札达县城——托林镇。札达县人口1万,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县,但这里位于中印边境,战略位置重要。县城被土林包围着,没有什么绿色。又加上城内正在大兴土木,到处是暴土狼烟的感觉。</h3> <h3>然而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里,入住的土林城堡酒店绝对带给我们一个大惊喜,也让我们在转山后有了享受的奢侈感!(此图来自酒店颜经理朋友圈)</h3> <h3>酒店干净整洁,终于又用到抽水马桶并洗到热水澡了!</h3> <h3>当然最满意的是酒店的餐厅,设计现代舒适,藏地的物件、书籍和明信片摆在四周,不仅是有特色的装饰,也把餐厅变成有品位的图书馆和休息室。</h3> <h3>5/4 睡了舒服的一觉,吃了顿舒服的早餐,我和先生驱车前往距县城19公里的古格王国遗址。</h3><h3><br></h3><h3>进入阿里地区后,路上没看到过旅行大巴的踪影,更没看到过游客下车照相的蜂蛹景象。的确,这里太过遥远,海拔高度会让许多内地人望而却步,自然不适合大众的行程。</h3><h3><br></h3><h3><br></h3> <h3>来到古格遗址,明晃晃的日光下,好像只有我和先生两人。写着售票处的窗口紧紧关着,再往前走,看到俩三个游客,他们说不用买票。我们好幸运,原来西藏冬季A级景区免票政策又顺延了一个月。</h3> <h3>再往前走,有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区。一个被晒得黑黑的藏族姑娘披着挡太阳的白头巾出来对我们说,她是这里的导游,可以带我们参观并讲解。正好有四五个从广东来的游客,我们结成一组跟着导游走进这孤独的古格王国遗址。</h3> <h3>古格王国始于10世纪前后,是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毀教的那位)的后代避祸远走阿里所建的地方政权。到17世纪神秘灭亡,共延续了约700多年。</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古格的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有城墙,四角有碉楼。显然,这里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住得越高地位越高。<br></h3> <h3>古格都城建在四壁陡峭的山上,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顶的王宫。不知古格人是否个头不高,在通往山顶的隧道中我几乎都是弯着腰前行的,而且遗址残留下的洞窟也都比较低矮,很难想像这些洞穴曾经居住着古格人的千家万户。</h3> <h3>古格遗址从下到上大概有300米高,台阶痕迹不是很清晰,非常陡峭。导游让大家小心,尤其是进入那些矮小的洞窟或通道时。她手里拿着一大串钥匙,每到可参观的寺庙,就会打开锁,并提醒我们里面不能照相,而且要脱帽。</h3><h3><br></h3><h3><br></h3><h3><br></h3> <h3>我们先参观了白殿和红殿,大殿墙壁因分别涂白色和红色而得名。红殿的门扇外立面刻着的六字真言仍然依稀可见。门框、上楣及中间立框分别雕刻着佛经故事、忍冬纹和莲瓣纹。</h3><h3><br></h3><h3>因为古格王国盛产黄金白银,所以这里的雕像也多为金银造像。只可惜雕像在文革中几乎全部遭到破坏,目前每个像位上都挂着一幅原佛像的照片,它们是20世纪20-40年代八次赴藏区考察的意大利历史学家杜齐拍摄的。今天的考古学者也正是根据这些史料进行着古格遗迹的清理和修复。</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更被那些斑驳的壁画吸引。这些壁画内容包含广泛,气势宏大。有当初古格人是如何建造王宫的运输图,有反映当地民俗的宣舞图,也有佛祖诞生及古格国王迎请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那庄严宏大的仪式场面。尽管壁画不少已被破坏,但从残存的画面与颜色看,不禁感叹它们一点不输于敦煌壁画!它们像连环画一样,向我们展示着古格的文化习俗,讲述了一个个佛教故事并记录了佛教是如何被古格人恭敬和推崇的历史过往。(此四张古格壁画图片为百度下载图片)</h3> <h3>这些壁画大约创作于十二世纪——十四世纪期间。没有被人为破坏的壁画,仍然色泽鲜艳,生动如初。导游说它们是用红珊瑚、黄金、绿松石、白玉、蓝松石研磨而成的红、黄、绿、白、蓝矿物质颜料画就的壁画,即使流转千年时光,依然会保留当时的光泽。</h3> <h3>导游还给我们指出一幅八十年代曾修复的壁画,可惜颜色已经开始褪却脱落。不禁感叹,时代飞速前进,而古人曾口口相传的技艺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至永远地消失在这世界上。</h3> <h3>拾阶而上,湛蓝的天空,炙热的日光,用手触摸这厚重的黄土墙壁,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之感。这里曾是雄霸西藏西部的,有十万之众的古格都城,这里曾经盛产金银,富庶一方;这里也是让佛教再次在西藏弘扬的起点;然而辉煌的古格却在17世纪突然地消失了,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格内部因权力和宗教之争,导致战争,最终被拉达克人所灭。</h3> <h3>古格遗址都是土质的,只有半山腰矗立着一座石楼。据说这是拉达克国王在攻打古格时修建的,为的是能登上山顶的王宫。只是在没修完的时候,古格王为了让百姓不再惨死,选择了投降。</h3> <h3>传说拉达克国王因为攻不下王宫,以砍头的方式处死了许多平民,并把无头尸体扔在了山下的洞穴中。这个藏尸洞也是可以自由参观的,但导游告诉大家难闻的味道很大。或许是这个故事太过血腥和惨烈,我没有一丝参观或猎奇的欲望,只想远离而不是走近它。<br></h3> <h3>从山顶向下望去,四周全被札达土林包围着。在这片遥远的阿里高地上,曾经繁华的古格王国早已灰飞烟灭;所有尘封旧事如同天空中略过的云朵,偶尔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投影,然后越来越淡……</h3><h3><br></h3> <h3>山顶的王宫没有开放。在不断的风沙侵蚀下,这座遗址不知还能屹立多久。忽然想起看过的一位美国人(龙安志:我的双重旅行/西藏人文地理 2005年5月号) 写的阿里游记中提到的古格消失,他觉得古格陷入战争与苦难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人性之恶本身作祟的结果。面对遗迹,我也有和这个美国人一样的感叹:自己眼前到底是一个消失的文明的阴影,还是我们自己的未来。</h3> <h3>离开札达前,我们还去了阿里最为著名的托林寺。托林寺意为飞翔寺,是大力兴佛的古格王益西沃在11世纪主持修建的。史料记载,益西沃在对外征战中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周边国家俘虏,放他生路的条件是他改信伊斯兰教,或让古格国拿和他等重的黄金来赎。据说益西沃的侄子去看他说黄金还差一个头的重量就凑齐了,而益西沃却让侄子拿着黄金去请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来阿里弘法。可以说益西沃以他的死换来了佛教在阿里地区以及整个西藏的复兴。而深受感动的阿底峡大师也正是以托林寺为驻锡地,从而使这里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的中心。</h3><h3><br></h3><h3><br></h3><h3><br></h3> <h3>托林寺规模较大,由殿堂,僧居和塔林三部分组成。主要殿堂已毁于文革,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其他目前仍在修复中。中午我们到达时,没有游客,大殿都上着锁。碰到僧人扎西是我们的福气,他带我们倆进殿参观并一一讲解,加深了我们对后弘时期佛教复兴的理解。</h3><h3><br></h3><h3>这里的壁画和古格遗址中的一样,以反映古格当时的社会风俗及各类佛、菩萨、高僧大德的画像为主,画法上仍然有着艳丽的色彩和异族的情调。</h3><h3><br></h3> <h3>在大殿里,我还近距离看到了向往已久的酥油花。扎西说这是寺里的僧人做的。其复杂精美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酥油花前也和其它佛像前一样,整齐摆放着七只擦拭得锃亮的供杯,里面盛满清水,这是藏区流行的水供。</h3> <h3>扎西说今天这里的僧尼不到十人,这与当初阿底峡在此讲法,在古格王支持下举办法轮大会时的光景相去甚远,那时的托林寺有多少高僧大德前往,托林寺又曾是何等的风光?俱往矣!</h3><h3><br></h3><h3>托林寺的红墙白塔在土林的包围中依然显出他自有的庄严氛围,然而它周边来来往往的车辆喧闹以及建起的一座座楼房与商铺却明明白白地告知一个新时代正与这里过往一切的断裂。当初没被伊斯兰教征服的这片偏远高地,正在对现代化的需求中快速改变着。</h3> <h3>告别古格,告别札达,而心中对这偏安一隅的藏西秘境却已心生留恋,传说也好,史实也罢,一如他粗犷的样貌,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又如这广袤蓝天下吹动的经幡,把心吹拂到不知哪里的远方……</h3><h3><br></h3><h3>再见,阿里!</h3><h3><br></h3><h3>2018.9.18.</h3><h3>补记于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