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芳华永留陕甘宁

卜尔(钱永祥)

<p>刚入伍的我,1969年5月于宝鸡拍摄</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入伍</span></h1><p><br></p> <h3>  “解放军是革命大学校,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的嘹亮歌声,响彻开往祖国大西北的闷罐车。那是1969年刚过完春节的我,怀着一颗无比激动的心情,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告别同学,踏上从军之路 ,在闷罐车上学会的第一首军歌。列车从无锡启程,在途经的徐州、兰州等地停车用餐。到达陕西宝鸡天已蒙蒙亮,带兵的班长说:“同志们,目的地到了,大家带好各自背包等准备下车。”我们刚下车,车站高音喇叭传来中央台的新闻。播送的大体内容是昨天(1969年3月2日)苏联军队入侵我国珍宝岛领土,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战士。这条爆炸性新闻,让刚穿上军装的我们都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也就因此,我们由本来的三年义务兵役延期为四年。今天想想,我们还是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在解放军这所大学里,因珍宝岛事件而专升本。更让我们庆幸的是,听带兵的班长说,咱们是野战部队——第21军63师188团,因为入伍前就向往野战部队。我从不少书中看到,野战军装备精良,平时训练有素,战时总能打主攻,那多爽多刺激。</h3><h3> 完成三个月新兵连训练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同一公社的74名新兵正式分到了188团的各个连队,我被分到三炮连的指挥班。指挥班共4人,班长和我是侦察兵,还有和我一块入伍的2人是电话兵。全连两个82迫击炮排,一个75无后助力炮排,另加一个马车班。</h3><h3> 63师两年前从山西调防到陕西,我们188团就驻扎宝鸡市,咱三炮连就安排在宝鸡市电厂。</h3>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是刚入伍一年(1970年春)拍摄。 左边是时任侦察兵的本人(1969年入伍,1973复员),中间是四川籍电话兵宋远祥(1969年入伍),后任三炮连连长,右边是甘肃籍指挥班班长张鹏生(1968年入伍) ,1973年复员后任家乡所在村党支部书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的同行侦察兵战友在操作方向盘 主要任务是搜索敌人目标 测算距离 和方位 捕捉炮弹炸点等</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ed2308">  疏散秦岭 实战训练 准备打仗</font></h1> <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18日,林彪背着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借口‘加强战备,防止苏联突然袭击’,擅自发布的‘紧急指示’,也称'第一号令',调动全军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后果是,给全党和全军的战备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当我军进人一级战备状态之后,驻中苏,中蒙边境的苏军取消了休假,其部队演习频繁,向我边界步步推进。驻太平洋的美军第七舰队,南越以及***同时进入一级战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岛的蒋军也紧急动员,一时间乌云密布,给人的感觉是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p><p class="ql-block"> 我们188团也因此连夜以一级战备状态进入秦岭山疏散,部队分散居住在秦岭山民房里,不分昼夜从实战出发,全方位突击训练。</p><p class="ql-block"> 西北地区的冬季气温零下十几度是常事,我们从南方来的兵真有点受不了。早晚洗脸刷牙都端着脸盆去山沟完成。洗好脸,牙缸就冻牢在石头上了。寒风侵袭,加冰水刺激,没几天,我们南方来的战友们脸上紫红紫红的,裂出了血痕,既痒有刺痛。一个连队百多号官兵的厨房完全在露天,那真的苦了老炊。炊事班的战友没个不是灰头土脸,黑不溜秋。灶头就在山沟就地取材,用石块搭建;燃料也是就地取材,战友们上秦岭山砍灌木,活柴潮湿不易燃烧,就用手摇鼓风机“哗哗”吹。还不许有明火出现,冒出的烟必须挖好几条通烟道分散,防止暴露目标招来“敌人”的袭击。做好一顿饭,炊事班的战友脸上只见一副雪白的牙齿,不是黑人胜是黑人。有的战友在秦岭山里误砍了漆树中毒,脸肿得眼睛也张不开,无奈住院。</p><p class="ql-block"> 战前动员大会上首长通报:我们是与苏军交战的第二梯队。换句话说,只要珍宝岛战争升级,我们就火速上珍宝岛参战。我们得立足早打、大打、恶打 。因此,疏散在秦岭山除了练会吃和能住,还得练善打。军人保护自己就是为了消灭敌人。当年面对的是苏联军队,苏军的常规武器是坦克,所以反坦克训练是我们当初的主要任务,要求人人能打善打。为此,官兵们个个献计献策,除了我连的75无后助力炮是对付坦克的首要武器,还有定向反坦克手雷,及用炸药包绑上自制的木夹等等。为了能使每个战士都成为反坦克能手,我们指挥班的侦察兵和电话兵也得抱上炸药包冲上坦克练习。</p> <h5><font color="#167efb">迫击炮班在实弹射击训练</font></h5> <h3>珍宝岛事件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我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我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我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我国边防军入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军演贺兰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强渡黄河</b></p> <h3>一九七O年夏季的贺兰山军事演习,部队在前往集结地域时,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演习科目,就是抢渡黄河天险。军区决定在宁夏的中宁黄河渡口,进行强渡黃河的演习。兰州军区演习指挥部将架设钢铁浮桥的任务,交给了六十三师工兵营舟桥连。</h3> <h3>军用浮桥,一般是用几十只或数百只船艇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作为桥墩,上铺梁板作为桥面,桥于两岸之间用跳板或栈桥连接,以适应河水的涨落,舟桥系在钢缆索上或索锚兼用。</h3><h3> 抢渡黄河的演习是在模拟实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敌方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所架设的浮桥不仅整个演习部队大队人马通行,还要做到演习部队的军车,火炮同样可以通过。</h3>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舟桥连战士在架设舟桥</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3>黄河自古以来就有面善心恶之说,水流湍急,漩涡众多,人赤着脚仅仅踩在黄河的水边,就能感到脚下冲力很大,使人东倒西歪,难以驾驭,在宽达数百米的黄河上架设军用浮桥,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是实战的需要,也是对部队战斗力的严格考验。</h3> <h5><font color="#167efb">运输兵将一艘艘方头铁舟卸入黄河,为架设舟桥做前期准备。</font></h5> <h3>舟桥兵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架设浮桥,仿佛是在刀尖上跳舞,什么危险情况都可能发生,决不能有一絲一毫懈怠。看到舟桥连的战友们,喊着响亮的号子,生龙活虎,意气风发,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从心里为他们感叹也为他们紧张地捏把汗。</h3><h3> 抢渡黄河的过程中,担任防空掩护任务的是我们师直的高炮营,他们从实战出发,在黄河两岸渡口附近设置了防空阵地,架起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以临战姿态进入了战斗准备。</h3> <h5><font color="#167efb">运输兵将一艘艘方头铁舟卸入黄河,为架设舟桥做前期准备。</font></h5> <h3>高炮营的双三七高炮和14.5mm四联装高射机枪,齐刷刷对着空中瞄准。在指挥员的口令下,高射炮筒和高机枪管,一会向左,一会向右,一会上扬,一会下浮,整齐划一,掩护架设浮桥的部队,和战时一样,口令此起彼落,宛如真枪实弹,激烈非凡。</h3><h3> 战士们操作认真规范,一絲不苟,就像真的到了战场,和敌机展开拼命厮杀,整个战场气氛浓烈,硝烟弥漫,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血与火的战斗之中。</h3> <h5><font color="#167efb">高炮营官兵在舟桥两岸做防空演练,保证大部队安全通过黄河天堑。</font></h5> <h3>浮桥架好了,师首长立即命令我们188团迅速抢渡黄河,胡团长通过两瓦电台命令各营即刻渡河,不得有误,强调不要步伐整齐,要步伐杂乱跑步过河(保持舟桥平稳),说完带领部队通过浮桥向对岸跑去。</h3><h3>我们全副武装连人带马“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全速通过舟桥。对我们炮兵连而言,其实最担心的是关键时刻,怕马受惊。我们的炮和炮弹都在马背上,一担出差错,可不是小事。我们都在黄河的舟桥上,底下就是滚滚黄河水。驭手兵特别紧张,他们一个个扯紧马疆绳, 猫着腰快步流星冲向对岸……</h3> <h3>强渡黄河的场面真是气派,步兵部队,炮兵部队,装甲部队同时向演习地域连夜开进,步兵在公路两侧行走,炮兵牵引车拖着各种型号的火炮在路中间行驶,坦克部队在公路下沿行进,沿途车队闪着大灯,马达轰鸣,战车隆隆,像一条闪光的钢铁巨龙,婉延十余里,奔腾不息,蔚为壮观,激动人心。各种身披迷彩的军车、炮车和人员、骡马络绎不绝,浩浩荡荡通过了钢铁浮桥,跨越黄河天堑,胜利完成了抢渡黄河天险的任务,继续向演习集结地腾格里沙漠进发……</h3> <h5><font color="#b04fbb">以上部分图照和信息由时任63师司令部通讯战士王俊业同志提供。特此向王俊业战友致谢!</font></h5> <p>入伍第二年的我,1970年冬于宁夏固原拍摄</p> <p>我的指挥班班长张鹏生,甘肃庆阳人</p> <p>我退伍那年在连队操场拍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炮连二排长与三个班长合影。前排左排长李润庆,右五班班长,后左六班班长本人,后右四班班长</p> <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三炮连全体退伍老兵于连队首长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