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徽州

静静地绽放

<h3>2000年的初春,我出差南京,乘坐绿皮火车途径安徽时,旷野中那一抹白墙黛瓦的村落从眼前徐徐飘过,薄雾中犹如世外桃源……旁边的旅客告诉我,那便是安徽的黟(yi)县民居,它年代悠久,始于唐朝,因生僻字的缘故,也被戏称为“黑多县”。那时,我便萌生了此生必游的念头,想身临其境,探究研习儒家传统文化的真实面目。也许那就是我与徽州的第一次“邂逅”!</h3> <h3>然而,听当地人介绍黟县还不是古徽州的行政所在地,虽然近年来宏村西递两大景点闻名遐迩,但游人太多,建议我们去歙(she)县,一睹古徽州的原始风貌。于是,我们将路线锁定为:歙县徽州古城——徽州大院——呈砍——棠樾牌坊。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h3> 从古徽州衙门口一路走来,威严的公堂座落在此。门楣上“清慎勤”三个大字,刚劲有力虎虎生威,仿佛提醒着每一位执政的人员要为官清明,处事谨慎,勤勉。<h3><br></h3> <h3>牌坊,是封建社会的皇帝给大臣或者特殊贡献的百姓的一种最高表彰。这个矗立在徽州城内的“”八脚牌坊“”,堪称牌坊界中的“豪华版”,从石刻的内容看,它是明朝万历皇帝表彰自己的老师、大学士——徽州人许国的一种最高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是古徽州人的自豪和榜样。他也是全国最高最大的牌坊。</h3> <h3>城内的斗山街,据说是当年徽州富商们的居住地。它设计的入口狭窄,内部院落宽敞,符合经商的人“”聚财“”的一种精神述求。高大的院墙、昂首远眺的马头墙,是徽州商人财富的象征。</h3> <h3>在徽州城外,有一处私家园林——徽商大院。这里浓缩了古徽州建筑的精髓,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精美绝伦。如今,虽然人去楼空,但是它用无声的文字诉说着了一个家族兴盛的过去,更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深远影响!</h3> <h3>这一处砖雕顶部有13个方形的孔洞,据说,当年徽商经商在外,家人通过孔洞中两扇小门被风吹摇摆的声音感知外部天气变化,它表达了家人深深的挂念。</h3> <h3>务本、永昌、性善,这文字传递出商人们勤劳诚信善良的本质,他是古代人安身立命之本,家族繁衍生息之魂。世科,表达了商人对子孙刻苦攻读、谋取功名、转变身份地位的一种期冀。士农工商,“”士“”永远是百姓追求的最高境界!</h3> <h3>庭院深处,是主人休闲怡情的地方。后花园里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幽静而端庄。空无一人的戏台,悠闲自在的锦鲤,仿佛还在一如既往的等候主人的来临。</h3> <h3>再到主人饮食起居的地方走走,感受他们时刻悬于灵魂之巅的长幼有序、崇德重孝的精神信仰,令人惊叹、敬佩!</h3> <h3>这里是主人家男孩子们居住的地方,也是宅子中最简陋的一处,由此我们猜想,富家人也明白“穷养儿子”的道理,他们不希望子孙后代坐吃山空不思进取,因此将孩子们写字的桌椅置于屋外,感受风吹日晒的艰辛,起居场所也远没有前堂精致,不让他们沉湎于锦绣华堂的阔绰和舒适中,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h3> <h3>临别之际,登上主人的内宅,切身感受一下当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禁锢,才觉得自由、平等原来比锦衣玉食更加重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