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艺海求珠—诗词的修辞手法
主讲:楊柏荣 2018. 9月
各位老领导: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好!
今天受市诗词协会梁晃岚老师的委托,就诗词修辞学中的各种方法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以期达到提高我们阅读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大家知道, 一首好诗,无外乎以下六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就是“格律严谨”。 第二个标准,就是“语言清通”。
第三个标准,就是“形象典型”。 第四个标准,就是“章法严密”。
第五个标准,就是“境界高尚”。 第六个标准,就是“风格鲜明”。
这其中的第二、第三条就属于诗词修辞的范畴。我们有的诗友之所以写出的诗词作品,除开符合格律的基本要求以外,往往缺乏“诗的语言”,或干瘪生硬、或平铺直露,无形象,少意境,读起来味同嚼蜡,没什么诗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诗词的修辞手法掌握和运用得不够。也有不少诗友有些诗写得很好,读的名家经典多,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一些写作技法,通过诗词修辞学的系统地学习,我们就会知其然,更知所以然。
下面就诗词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整齐性、变化性、抒情性、含蓄性和音乐性这些要求,将辞格作如下分类,并逐一举例说明。
<br></h3> <h3> 一、诗词语言的形象性:与此相应的辞格有:比喻、起兴、比拟。
(一)比喻辞格:
什么叫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在诗词语言里,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比喻辞格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诗词语言才会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例如: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幕江吟》)
(2)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月似弓”、“一颗珠”都是出自大诗人白居易之手,一个比喻天上的月,一个比喻水中的月,比喻生动传神。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月呈半月形,似弓,此为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二或初三,新月刚刚出现,白居易说“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月光照下,晶莹的露珠犹如珍珠般地闪闪发光,天上的新月正像弯弓一样斜挂在天上,形象真是美极了。例(2)的“月点波心一额珠”,构思更是奇妙,“松排山面千重翠”,青松翠柏覆盖山上,重重叠叠,犹如耸起一片翠玉;“月点波心一颗珠”,
“点”用为动词,这里有“映印”的意思,是说天上的明月映印在西湖之中就好像一颗闪光的夜明珠一样。由于使用了比喻辞格,其修辞效果显然是不同了。
比喻的基本类型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比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br></h3> <h3>〔二)起兴辞格:
什么叫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的诗友酝酿和创作诗词时,不知如何提笔开头,其实,起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下笔开头的方法。
起兴主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其联想方式有铺垫式、类比式、对比式等。在我国古代民歌或仿民歌形式写作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乐府、新题乐府中大量使用,而且现当代一些诗文、各地民歌、歌词等继承并创新了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经 关雎》的开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了起兴的修辞手法.由这句起兴,引出了下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说B,但先说A,A和B有一定类比的联系,然后从A引入到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只鸟在河中间你追我赶的亲热样子,岂不是正象一对情侣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连低等动物都如此,何况我们这些高等动物呢。所以A的出现,最终是为了表现B。
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以黄河之水喻光阴一去不复返;以白发满镜 感叹人生短促。于是由此而引起下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 个好的开头便引发下文势如天风海雨,令人豪爽畅快。不这样起兴,怎能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呢?
托物起兴的手法,不但在古诗里常用,就是在现代诗里,也经常出现。请看席慕蓉的《山月》,是这样表达的:
我曾踏月而去
只因你在山中
而在今夜诉着的热泪里
犹见你微笑的面容
丛山黯暗
我年华已逝
想林中次次春回 依然
会有强健的你
挽我拾级而上
而月色如水 芳草凄迷
这里,作者看到了山月,就想起和自己亲密的朋友在山中月下相会的情景。山月是作者所要托的物,和朋友月下相会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有物有情,就把自己的情融化在物里,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这便成为一首好诗。
起兴的经典例句,不胜牧举。由此可见,起兴拓展了诗词的意境 , 加强了诗词的生玏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诗词 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br></h3> <h3>(三)比拟辞格:
什么是比拟?在古代诗歌语言中,比拟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式。
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把动物当成人或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人,相反,把人当成动物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物,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例如
①吾令鸠为媒兮,鸠告余以不好,(《楚·离骚》)
②或歌或舞或悲兮,翠眉不举花钿底。(白居易《古冢狐》)
③南风如我意,吹梦到西洲。(无名氏、《西洲曲》)
④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苏轼《寿日》)
5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6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例1--4为拟人例;例如5--6为拟物例。分述如下:
1. 拟人:拟人可细分为草木类、日月类、风雨类、山川类、动物类、器物类等六种类型。均是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又如:年岁虽少,可师长兮。(《楚辞.九章.桔颂》)
根据想象把物当人写,在屈原的笔下,这得到天地厚爱的桔树已不是普通的桔树。它“受命不凡”,一直爱恋着生养它的“南国”;它从幼就有高尚的情操,与众不同。它秉德无私之心可“参天地”。所以它“年岁虽少”,却可为众人“师长”。诗人这里把这个“后皇嘉树”完全人格化了。在抒发情怀中,又以尔、汝相称,就象面对面同朋友谈话一样,使人感到十分地亲切。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比拟辞格的好处。
2. 拟物:拟物也分为两种: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以人拟物就是把“人”当成 “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将人的那种悲痛比拟成花和鸟。又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就是拟物修辞手法的经典运用。词人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拟物的第二种就是以物拟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以水喻夜晚的寒意;“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无名氏《孟珠》),以青碧的水比喻春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以火喻春天的红花,以蓝色颜料喻春天的江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彩绢“绮”形容晚霞,用素绢“练”形容江水。
比拟辞格的主要注意事项:
比拟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实在了。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待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