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伯祖父刘树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县西乡西隅里九甲[1](今属鸭溪镇仁合村)的一个小村落洋汪水。革命与战争始终是中国近代的主题,成年后的伯祖父投身行伍,他参加过贵州军阀间的军阀混战,庇护过多名长征时流落红军,参加过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他人生跌宕,命运沉浮,与时代风云变幻紧密相关,他的一生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的缩影。<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官学蒙童,幼年失母</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伯祖父幼年时,家境还算得上富裕,有玉梅、玉桃、招弟(大概是还想添个男孩吧)三个妹妹,本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然而好景不长,民国4年(1915年),伯祖父生母王氏因病去世。留下11岁的伯祖父与三个嗷嗷待哺妹妹。伯祖父的父亲刘镗后续弦周氏,周氏生弟务本,妹树珍。其父也算遂了心愿。</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遵义地方,虽处黔北山区,然而自古以来重视教育。遵义知府平翰在《遵义府志》序言中称“经行虽僻,无一二里无塾童声[2]”。伯祖父的伯父刘钦,于洋汪水乡村开办私塾。乡中少年,大都出自于门下。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宣统二年(1910年),莲花寺第七初等小学堂(今鸭溪镇群力小学前身)开堂[3],伯父刘钦任首任堂长。时伯祖父已到入学的年龄,受伯父影响,成为地方官学第一批入学儿童,学业初成后又于遵义初级师范学堂修满学业。</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家族八世祖刘源浦,咸丰年间自青岗坝迁至洋汪水,为肇迁祖。传至伯祖父这一辈时,还在五代上。伯祖父堂叔刘锟,据碑记记载,称其“环称富庶”,却英年早逝。其遗孀何氏对伯祖父尤为怜爱,幼年便过继膝下,视其为自己亲生。伯祖父成年后离家从戎,族弟刘德本续继何氏。<br></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湖南省档案馆提供的1926年伯祖父就读黄埔军校时戎装</i></p></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黔东战起,得以旋归</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局势混乱。贵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封建统治。这一时期,贵州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然而执政三个月就失败,政权旁落,从此贵州陷入封建军阀统治下[4]。各方诸侯你方唱罢我又登台。在政权争夺中,桐梓系军阀逐渐掌握贵州政权,统治贵州十年时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桐梓系军阀开山人物周西成,早年入伍,聚集一群以桐梓人为骨干的军事力量,独占黔北。民国15年(1926年)被委任为贵州省长,此时正是北伐军节节胜利之际。周通电拥蒋,被授予贵州省主席一职,所部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5军,其任军长,桐梓系军阀正式登顶贵州[5]。</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就在这一年,伯祖父意气风发,大有建立功勋的意思,改名刘建勋,考入黄埔军校(时称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一队[6]。伯祖父应该是遵义刘姓黄埔第一人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17年(1928年)初,蒋介石为掌控贵州政权,支持李燊(贵州贞丰人,号晓炎)回黔倒周。这一年10月,周李之战(史称黔东之战)爆发[7]。伯祖父随部驻防于四川酉阳、秀山及黔东松桃、铜仁一线,与李军激战。此战周大获全胜,李败退云南。据立于民国18年(1929年)的何氏生基坟(生前所建的坟墓)墓碑记载,伯祖父在此战中晋陆军少校衔。</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然而就在这一年春,伯母何氏一家却突遭横祸,一家大小五人相继死亡。伯祖父虽过继何氏,但在那个年代,通讯落后,伯祖父并不知道这个噩耗,仲夏时才知晓。由于军情紧急,黔东之战凯旋后才得以归家。1929年,伯祖父劝何氏建生基坟。这段往事,见于伯祖父所作并刻在此墓碑上的碑文,今抄录于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4fbb">誌母也,十岁见背,仅姊妹之独存。长适刘门,孝翁姑而睦弟妹,雍雍济济萃于一堂。至修屋宇,独辛勤之。自任侍父母疾,未汤药之废。离迨祖尽天年,礼扶归山,是母之纯孝也!昊天何极,先伯辞世,仅留幼稚之弟一妹二,咸赖母之抚成,叵耐天心难测,弟妹弟媳侄等五人,戊辰春又相继亡矣!斯时,侄戎于外,驻防他方,仲夏间始闻噩耗,不觉惊哑失色;既而黔东战起,得以旋归,覩母之家昔济济,何今日之凉凉惨戚何堪,侄乃劝建生基,母尤不能,稍辞苦矣。侄本戎行,素乏文思,念母清操,生性温柔,性冠黔乡,谨将平身经历刊于石,而志不忘耳,是叙!树本敬撰。</fon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29年,李燊联合龙云进攻贵州,毛光翔作战不利,周西成仓促应战,在混战中被流弹击中,时年三十六岁,一代枭雄殒命疆场。</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1929年所建伯祖父伯母何氏生基坟</i></p></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庇护红军,鸭溪遗闻</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24年(1935年)1月至3月底,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鸭溪。在鸭溪三进三出,在今鸭溪镇境内建立了鸭溪区苏维埃临时政府、鸭溪土地革命委员会、鸭溪武装游击队。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新成立的中革军委前敌司令部在鸭溪汪家屋基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史称鸭溪会议)。</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蒋介石调集重兵围追堵截,3月7日上午10时,敌机从遵义方向飞临洋汪水,发现洋汪水坝子西侧白岩沟的红一军团卫生部骡马,在方圆百米内投下七颗炸弹,当即炸死红军50多人,重伤40多人,轻伤80余人。据目击者回忆,轰炸现场血肉横飞,遇袭将士残肢满地,树梢头、竹枝上挂满皮肉,鲜血染红溪流……遇袭后,红军和当地群众收敛烈士遗体,抢救伤员,后重伤员安置在当地群众家中,轻伤员随军前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定居于洋汪水的老红军廖世义就是白岩沟空袭幸存者之一。据其生前回忆,他是躺在一片血泊中被身着国民党军服的伯祖父救助的,后得以伤愈,和他一起获救还有五六人[8]。</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受伯祖父庇护的还有红一军团军医刘炳云,红九军团战士吴常然。刘炳云,原名樊守文,长征时遇袭负伤,躲避反共武装捕杀时得到伯祖父帮助,并跟从刘姓改名刘炳云,与伯祖父兄弟相称(后伯祖父嫡传后裔为其修墓立碑时,其子樊荣华携家人前往祭拜)。吴常然,1935年3月12日途经箩筛坝时掉队,经刘炳云介绍,在伯祖父洋汪水家中酒坊做工。后又经伯祖父介绍成亲,生一子[9]。</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伯祖父无意中撒下的这些恩情后来得到回报。1950年镇反时期,伯祖父与其堂弟刘华本被作为专政对象镇压,一度身陷囹圄。老红军钟文泮、吴常然等带领多名老红军联名具保,刘华本被减刑三年。</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驻防赣鄂,歼灭倭奴</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军民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保家卫国,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遵义约15万人参加抗战。</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伯祖父参加抗战的故事,还得从民国28年(1939年)年说起。这一年,伯祖父的族公刘照升、族叔刘镶赴族中之门筹集资金,成立刘氏清明会[10],家族历经两年,于民国30年(1941年)编修家谱。谱成之时伯祖父作有一篇《刘氏谱序》记载於谱,其伯父刘钦抄誊。今也近80年的岁月沧桑,家谱几经转抄,原谱今也不可见,所幸几份手抄本,均有记载,只是都也残缺不全。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15年仲夏,笔者在家谱中发现此文,文中记有伯祖父参加抗战的叙述,于是收集几本老谱互相印证,此本残缺彼本有记,并恢复原文。今摘录相关内容于后: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4fbb">……遂得长坝九世公照升公、毛台十世公刘镶叔不辞劳苦,亲赴族中之门筹集基金,于中华民国贰拾捌年岁次己卯,则我刘氏清明会于斯成立。此后,则以基金放账,所得利息为每年清明节日,追荐祖人之灵位举办酒水之开支。当斯时也,树本率部驻防赣鄂,阻寇铁鸟,歼灭倭奴,未得参此祭日,殊深愧念,三十年夏得闲返里,机遇聚会,毋任欣慰……</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己仲夏月</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伯祖父一生娶过两个伯祖母。正房余氏,年长伯祖父五岁。也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的,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爱情。后伯祖父又娶一房,二房伯祖母况素英,遵义老城人,据说与两度留学日本、遵义职业教育先驱的鸭溪人况良士是本家。况氏生四女一子。长女刘抗军生于1940年,四女刘建军生于1951年,其时伯祖父也离世,算是遗腹子。伯祖父以名表志的这种做法,在给这几个子女取名上又得到印证。五个子女分别以“抗、战、建、国、治”为意,加之他又是军人,所以五个子女就叫 “抗军、战军、建军、国军、治军”。据今尚在的姑奶奶刘建军讲述,这个取名,是伯祖父在世时就取的,想必是表明抗战的坚决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伯祖父伯父刘钦有一独子,叫刘国本,生于民国6年(1917年),抗日战争时期参军时尚未娶妻。听老辈人讲,刘国本参加抗战后杳无音讯,伯祖父每返洋汪水,其伯父刘钦问询起儿子的情况,伯祖父都以不在同一部队,不知晓情况的说辞相对。极有可能伯祖父已知道阵亡,无法应对,不知道两代人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纠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一时期,官场尔虞我诈,伯祖父生性秉直,据说受到排挤。1941年返家后,再未奔赴抗日前线。究其原因,大概也有国民政府对参战部队中央军与地方军在待遇方面不同的原因吧。</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1941年伯祖父所写《刘氏谱序》部分</i></p></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后记</b></p><p class="ql-block"> 民国31年(1942年),家族在青岗坝开清明会祭奠先祖。洋汪水肇迁祖刘源浦,妣刘氏,碑刻“刘母刘氏之墓”立于墓前,伯祖父认为先代同姓通婚为耻辱,亲自将墓碑砸碎倒于墓前。</p><p class="ql-block"> 民国35年(1946年),时任鸭溪区长的瓮海人付振华,委任伯祖父出任鸭溪镇长。其实主要职责是清除匪患,后因金沙匪患猖獗至大方剿匪。伯祖父将40年代修建的莲花寺老桥取名为“子尹桥[11]”,并创办“子尹中学”,校址为今鸭溪粮贸花园皂角树枯井北约一百米处,校舍建成,后因缺资停办。</p><p class="ql-block"> 民国37年(1948年),伯祖父伯母何氏因老告终,他以葬母之仪,礼扶何氏归山,入葬1929年所建生基坟。当时葬礼所写经单簿[12],今仍保存在族弟刘德本的孙子刘朝辉处。其时和1942年砸碑同样的原因,经单簿中有两处祖妣“刘氏”,都被伯祖父改为同音的“柳氏”。</p><p class="ql-block"> 民国末期,民国政权已成强弩之末。为应对解放,遵义地方民国政权希望借助伯祖父影响力,委任伯祖父一系列职务。1948年11月底,遵义县长委以县民众自卫总队四支队支队长。1949年1月15日,县民众自卫总队将全县乡镇划为7个清剿督导区,委其为县清剿督导。8月,抗日名将遵义西坪人陈铁受命在遵义成立第八编练司令部。伯祖父受陈招募,编入275师,归何绍周49军建制,任275师824团上校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据今近90高龄时任275师文书胡英讲述,胡曾登记其军官证、黄埔军校毕业证。后与上层发生矛盾,陈铁将军找伯祖父谈话未能将其留住,后将第一营带离275师。</p><p class="ql-block"> 遵义老城人朱振民,与伯祖父交情很深,曾任遵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任副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50年初,遵义娄桓庸部欲起义,时朱振民已向人民政权投诚,朱向娄举荐伯祖父任团长,娄派士兵至伯祖父遵义城内住所。妻况素英见疑,谎称其外出。伯祖父于是返洋汪水。这一时期,鸭溪已经解放,新中国鸭溪第一任区长王克宽(解放军南下干部),被国民党残余武装杀害[13]。后参与伏击王克宽的敌对分子王元贞、周光俊投诚后反水,找伯祖父要枪支,被伯祖父所杀[14]。8月,经已反正的郭正铭、赵可君等劝说下投诚。</p><p class="ql-block"> 伯祖父带着民国时代印记的人生经历弥足珍贵。作为后人,我们每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不管它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但我们都应该尽份责任给社会、给后人提供一份真实的信息,让我们了解真实的过去、让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我们是普通人,所以每一段往事,都会引发我们感叹时代的变迁、感叹祖辈的不易,也更会懂得珍惜。</p><p class="ql-block"> 成文这一刻,突然感觉很幸运,因为我为伯祖父感动,世间还有他的记录与传说,且我相信世间还会有更多他的传说。其他的一切交由时间去评判吧,时间是公平、公正的。聊以此文告慰伯祖父在天之灵,愿您安息!您不会被人忘记,您一定会被越来越多人记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里甲制度是明朝推行黄册制度的基层组织形式,清沿用明制。</p><p class="ql-block"> [2] 《遵义府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郑珍、莫友芝著。 </p><p class="ql-block"> [3] 《遵义县教育志》1989年遵义县教育局编。</p><p class="ql-block"> [4] 《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三期《暗潮汹涌的“大汉贵州军政府”》。</p><p class="ql-block"> [5] 百度搜狐历史《民国贵州桐梓系军阀人物 十年贵州统治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6] 2017年,笔者托人从湖南省档案馆调取到伯祖父就读黄埔军校时期照片及资料。资料佐证“刘建勋”之名为伯祖父曾用名。考证见于2018年笔者主编并出版的《刘氏家谱》中《树本公生平事略考》一文。</p><p class="ql-block"> [7]《贵州陆军沿革实录》第十六章《第25军战记》第四节《黔东战记》</p><p class="ql-block"> [8] 2016年7月7日《遵义晚报》《白岩沟遭遇轰炸幸存下来 江西老红军鸭溪生活61年》</p><p class="ql-block"> [9] 2016年第三期《播州文艺》《洋汪水,红军避难的福地》</p><p class="ql-block"> [10]遵义习俗,清明节时组织家族成员聚会祭祀祖先。</p><p class="ql-block"> [11] “西南巨儒”郑珍字子尹,鸭溪人。</p><p class="ql-block"> [12]遵义习俗,亲人去世后,富裕人家做法事数日以上需写经单簿。</p><p class="ql-block"> [13]《遵义历史文化》2018年第2期《新中国鸭溪首任区长王克宽牺牲经过》。</p><p class="ql-block"> [14]匪首李光远杀害王克宽一案案卷材料。</p>